2017高考歷史新文化運動專項練習題附答案(2)
2017高考歷史新文化運動專項練習題答案
一、選擇題
1.A
解析:正確理解材料中的“總司令”一詞的含義是解題關鍵。總司令即起到了領導作用而非親自參與,由此排除B、C選項,建立黨的早期組織是五四運動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2.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反對蒙昧主義,主張理性的應該是資產階級激進派,其核心主張是民主與科學。“擺脫是非榮辱聽命他人的奴隸地位”,表明追求民主和平等;“脫離無常識之思維、無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時代”,表明追求的是科學進步。
3.A
解析:注意時間是1920年,是在新文化運動后。北京政府是指北洋軍閥政府。因此題中現象反映的是新文化運動的影響。BD絕對化了,C夸大了,這只是北洋軍閥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一個措施,還不能說是政治改革。故選A
4.D
解析:此題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舉人、貢生、生員、監生仍是以求取功名為主。其余則是教育的近代化,故選D。
測量目標:歷史闡釋/把歷史事件、人物、觀念等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解釋。考試內容:?(近代中國的教育/京師大學堂)?分析:首先京師大學堂(其前身是京師同文館)是新式學堂,在新式學堂里又有“舉人”、“貢生”、“生員”等這些傳統的科舉制度下的名號,這種新舊夾雜的現象,本身反映了新舊交替的時代特征。故不難判斷選C。學生如果知道1905年科舉制廢除的史實,也許更容易判斷。
5.C
解析: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只適合新文化運動而不適合戊戌變法。
6.C
解析:此文出自陳獨秀為《青年雜志》所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從1916年9月起《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青年雜志》的創刊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敬告青年》一文則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
7.D
解析:“自覺其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即國民民主意識的覺醒。此題考查的是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知識: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是徹底批判封建正統思想,促進國民思想解放,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應該是D。
8.D
解析:該題考查對歷史現象的理解能力,胡適的意思是30年(1893-1923)來為中國人最廣泛接受的什么。近代中國各新政治勢力不管其主張有多么不同,但都贊同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故科學最受推崇。
材料中“這三十年來,……都不敢公然對它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度。”出自《科學與人生觀》序言。從材料中分析,可以排除A、B項,因為變法和革命都遭到抨擊,都遭到部分派別的反對。而民主也在辛亥革命中被袁世凱踐踏,故C項不選。只有科學,從戊戌變法到中華民國成立一直在中國得以發展下來,被人們逐步接收。故D項正確。
9.D
解析:測量目標:歷史知識/知道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評價。歷史技能/運用有關時間的術語(如古代、現代、世紀、年號、紀年等)。考試內容:春秋戰國、隋唐、清末民初三個時代的時代特征。分析:將三個時間轉化為春秋戰國時期;隋唐前期;辛亥革命,答案自然一目了然。
中國史內容的考察,20世紀初期主要指新文化運動,屬于第一種,砸爛一切舊傳統的革命傾向。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可以指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7世紀初期中國處于唐朝剛剛統一,沒有變革和動蕩。
10.A
解析:題干觀點認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實現國家統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對儒家文化思想體系卻絲毫沒有動搖。這種觀點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歷史事實。排除D。體現了新文化運動對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選A。作者認識到中國思想啟蒙方面的局限性。排除B。題干主要闡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持否定態度,排除D。故選A。
11.B
解析: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認識到新制度難以建立在陳舊的思想文化基礎上,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
12.B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新文化運動。考查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審題時要注意隱性的時間信息。徐志摩“24歲以前”,即1920年以前,這是做此題的前提。由此判斷A錯誤,因為1917年胡適和陳獨秀已經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此后形成文學革命的高潮;本題的題眼為“相對論或民約論(社會契約論)”。徐志摩對“相對論”感興趣無疑是受到當時“賽先生”(科學)的影響;他對“民約論”感興趣則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響。此題的主旨不是討論重理輕文的話題。據此,B項正確,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對傳統文化的批判,D項亦可排除。
13.A
解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意在考查考生正確理解歷史概念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盡管新文化運動時期專門論述民主和科學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利用民主和科學改造中國的迫切要求,所以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基本口號。
14.B
解析:題眼: “民眾以為清… ‘民國共和’則取得從來未有之名義而已。”
考點: 辛亥革命的影響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眾把清室退位與‘民國共和’混為一談,這說明喚醒國民民主意識的重要性,也體現了新文化運動解放人們思想具有歷史必要性。
15.A
解析:扣住題干關鍵詞“思想界”、“出版界”、“學潮”等可知思想領域、學生運動,從而推斷出五四新文化運動,其代表人物是陳獨秀。故選A項。
16.A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經分析應該是伴隨啟蒙思想的傳入,作者認為國家政治命運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題應該選擇A。
17.B
解析:從材料中的“以專制護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證券之憲法,則其憲法將為萌芽專制之憲法”,可以看出李大釗反對尊孔復古。
二、非選擇題
18.(1)同:反對儒學獨尊。
異:鄧實:倡導國粹立國,認為西學與傳統文化相通。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認為傳統文化禁錮思想,阻礙社會進步。
(2)評分標準:(1)答案應包括四個方面:①對文藝復興的認識;②對“亞洲古學復興”論的看法;③分析兩者異同;④總體評價。
(2)評析須有史實、有分析、有論點,言之成理。
(3)歷史背景:民族危機加深;西學東漸;探索救國之路;傳統文化的影響。
作用: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導致復古守舊,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機。
19.(1)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失敗(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有名無實),使他們意識到,以舊國民、舊心理駕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須通過思想啟蒙改造國人意識,培養新的國民,為社會變革奠定基礎。
(2)“新”在成為自主的、進步的、開放的、富于進取和科學精神的新青年。集中體現了民主與科學的時代精神。
(3)梁啟超提出要建立新國家必須先培植新國民,突出了國民素質與國家興衰、社會進步之間的重要關聯。陳獨秀繼承發展了梁啟超的“新民”思想,將目標具體鎖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實際。
20.(1)性質:是非之爭,進步與倒退之爭(2分)。態度:堅信文學改良正確,不容討論(1分)。
(2)民族危機嚴重,帝制復辟,尊孔復古;反對文學革命的勢力強大;這種態度是必要的;對推動文學革命起了積極作用;這種態度有偏頗之處,不利于文學革命的充分展開(5分)。
21.(1)重溫真理而不簡單摸仿。編訂和整理了《詩經》等五經。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
(2)孔學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點更多。阻礙思想文化自由發展,宣揚封建綱常等級學說。為五四運動的發生準備了思想基礎。
(3)汲取濡家君子品格的價值觀,;對儒家倫理進行現代轉化,提出了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共同價值觀。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穩定了社會秋序。
猜你感興趣:
1.2017年高考歷史重點知識
2.2017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3.2017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
4.2017年高考歷史備考策略
5.2017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