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新文化運動專項練習題附答案
2017高考歷史新文化運動專項練習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7小題)
A.引領思想啟蒙運動 B.創辦《青年雜志》
C.發動學生運動 D.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2.(2011年高考上海單科23題)近代有學者呼吁,青年人應該擺脫是非榮辱聽命他人的奴隸地位,脫離無常識之思、無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時代。由此他主張
A.求強求富 B.變法維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學
3.(2008年海南高考19題)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頒布法令,規定從當年秋季起,國民小學的國文教科書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話國語。這表明當時文學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D.被全社會所認同
C.推動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徹底成功
4.(2010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文綜31題)1902—1906年,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只有學生512人,其中舉人62人、貢生48人、生員232人、監生84人。這表明此時
A.傳統教育制度穩定發展 B.新式學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學生以求取功名為目的 D.教育制度處于轉型時期
5.(2007年高考江蘇單科8題)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歷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關于兩者共同點的描述,錯誤的是( )
A.都是近代中國的早期思想解放運動 B. 都提倡民權和西學
C. 都始于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 D. 都抨擊封建思想文化
6.(2009年上海高考20題)1915年,陳獨秀在某雜志的創刊號上發表了一篇激情噴涌的文章,稱“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刊發該文的雜志是( )
A.《新青年》 B.《少年中國》 C.《青年雜志》 D.《每周評論》
7.(2010年高考江蘇歷史8題)“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其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這反映陳獨秀提倡新文化運動的根本出發點是
A.傳播西方進化論與人性思想 B.打擊袁世凱尊孔復古行徑
C.抨擊立憲道路號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喚醒民眾覺悟
8.(2008年高考四川文綜17題)1923年,胡適撰文說:“這三十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它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度。”文中所說的這個“名詞”應該是
A.變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學
9.(2010年上海高考歷史14題)歷史上大凡激烈變革和動蕩的時代,總不免出現兩種傾向:一種是要砸爛一切舊傳統的革命傾向,一種是要維護舊傳統的保守傾向。中國歷史上符合這種現象的時期有
①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 ②7世紀初期 ③20世紀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10.(2011年高考安徽文綜15題)辛亥革命“不過是宗法式的統一國家及奴才制的滿清宮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會式的儒士階級思想,經院派的誦咒書符教育,幾乎絲毫沒有受傷”。這一評價
A.代表了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認知水平
B.對思想啟蒙方面的局限性認識不足
C.肯定了反對專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歷史事實
11.(2008年高考廣東文科基礎24題)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上宣稱“批評時政,非其旨也。”這預示著新文化運動
A.純粹是一場學術文化運動 B.將思想革命作為救國的根本
C.旨在推翻當時的共和政體 D.以陳獨秀的右傾思想為指導
12.(2011年高考浙江文綜16題)詩人徐志摩(1896-1931)說:“在24歲以前,我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我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社會契約論)的興味”這段經歷可以作為個案反映: A.當時“文學革命”的影響還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賽先生” C.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并不重理輕文 D.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13.(2011年高考天津文綜5題)《新青年》創刊即大力提倡民主與科學,但其后十余年間所發表的專門論述民主與科學的文章并不多。盡管如此,“民主”與“科學”被認為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基本口號。這主要因為民主與科學是
A.改造中國的迫切要求 B.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
C.西方興起的歷史經驗 D.倡導文學革命的需要
14.(2010高考廣東文綜16題)“民眾以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謂‘民國共和’則取得從來未有之名義而已。至其實質如何,都非所問。”這明
A.辛亥革命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 B. 新文化運動具有歷史必性
C.國民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 D.君主立憲制得到民眾的普遍支持
15.(2011年海南高考18題)孫中山在評價某一歷史事件時指出,“(此)誠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推其原始,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放大異彩,學潮彌漫全國”。孫中山此處所說的“覺悟者”應包括
A.陳獨秀 B.梁啟超 C.章太炎 D.嚴復
16.(2010年高考北京文綜16題)1903年有人指出:“選官之祈以神,斷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國大事而輕付虛空無憑,泥塑木雕之一擲,迂愚如斯,固執如斯。”這反映作者
A.抨擊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專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擊復古逆流
17.(2009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18題)1917年,李大釗撰文指出:“孔子者,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憲法者,現代國民自由之證券也;專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當存于憲法。今以專制護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證券之憲法,則其憲法將為萌芽專制之憲法,非為孕育自由之憲法也。”李大釗在此強調的是
A.批判封建皇權 B.反對尊孔復古
C.捍衛《臨時約法》 D.倡導科學精神
2017高考歷史新文化運動專項練習題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
18.(2009年高考全國文綜Ⅱ卷37題)(32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國必有學而始立,學必以粹為有用。國不學則不國,學非粹則非學。非學不國,其將何以自存矣!
——鄧實:《國粹學》(1902年)
國學者何?一國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以俱來,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
——鄧實:《國學講習記》(1905年)
十五世紀為歐洲古學復興之世,而二十世紀為亞洲古學復興之世。夫周秦諸子,則猶之希臘七賢也。土耳其毀滅羅馬圖籍,猶之嬴秦氏之焚書也。舊宗教之束縛,貴族封建之壓制,猶之漢武之罷黜百家也。嗚呼!西學入華,宿儒瞠目,而考其實際,多與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學派遂興,吹秦灰之已死,揚祖國之耿光。亞洲古學復興,非其時邪?
——鄧實:《古學復興論》(1905年)
(1)概括指出鄧實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對傳統文化認識的異同(8分)
(2)鄧實認為“亞洲古學復興”猶如歐洲文藝復興。評析這一觀點(12分)
(3)鄧實的主張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思潮,指出這一思潮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
19.(2009年高考浙江文綜38題)(26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茍有新民(指經過思想啟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權利責任意識的新國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非爾者,則雖今日變一法,明日易一人,東涂西抹,學步效顰,吾未見其能濟也。
——梁啟超《新民說》(1902年)
材料二
吾國之社會,其隆盛耶?抑將亡耶?……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謹陳六義……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陳獨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國民之德知,俾之脫胎換骨,滌蕩其染于專制時代之余毒,他者吾無望矣,惟在染毒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覺。此……之所以專對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陳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1915年10月)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與“新青年”的原因。(10 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陳獨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體現了怎樣的時代精神。(8分)
(3)根據以上材料,概括梁啟超“新民”理念與陳獨秀“新青年”理念之間的關系。(8分)
20.(2008年海南高考32題)據材料回答問題(8分)
改良文學之聲,已起于國中,贊成反對者居其半。鄙意容納異議,自由議論,固為學術發達之原則;獨至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文學正宗之說,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其故何哉?蓋以吾國文化,倘已至文言一致地步,則以國語為文,達意狀物,豈非天經地義,尚有何種疑義必待討論乎?其必欲擯棄國語文學,而悍然以古文為文學正宗者,猶之清初歷家排斥西法,乾嘉疇人非難地球繞日之說,吾輩實無余閑與之作此無謂之討論也!
——陳獨秀答胡適函(1917年)
(1)根據材料,指出陳獨秀對文言與白話之爭性質的判斷及他對反對者的態度。(3分)
(2)結合所學知識,就陳獨秀對白話文反對者的態度進行評論。(5分)
21.(2010年高考重慶文綜39題)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廣泛關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傳統的重建,并不僅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這里強調的是對永恒真理的溫習,而不是對過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使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編自雅斯貝斯《大哲學家》
材料二 無論何種學派,均不能定為一尊,以阻礙思想文化之自由發展。況儒術孔道,非無優點,而缺點則正多。尤與近世文明社會絕不相容者,其一貫倫理政治之綱常階級(等級)說也。
——趙清、鄭城《吳虞文集•陳獨秀復吳虞信》
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價值觀,這是與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關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結合自己的國情賦予“忠孝仁愛禮儀廉恥”以新的內涵,把他們理解的重整體、重義務、重責任的儒家倫理道德進行現代化,而提出了作為他們國家意識形態的共同價值觀。
——摘編自龔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據材料一,說明孔子對古代傳統重建的內涵。(2分)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孔子為重建古代傳統文化所做的工作,(2分)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達到的目的。(4分)
(2)在材料二中,陳獨秀如何評價孔學?(2分)歸納陳獨秀反孔的理由。(2分)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文化運動對五四運動的影響。(2分)
(3)根據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學進行道德教育的。(4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響。(2分)
下一頁查看>>>2017高考歷史新文化運動專項練習題答案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