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距離”挑戰歷史教案及教學建議
《向“距離”挑戰》歷史教案
(2)、過程與方法:運用閱讀材料、科技片等來了解汽車、飛機、電報、電話、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過程。會收集、整理、運用與相關的歷史學習資料,進行相關的判斷分析,說明這些發明對歷史進程的作用和影響。能運用聯系的觀點觀察問題,了解繼承云發展的關系。可以利用相關的教學資源繼續探究試驗,了解發明的原理和結構。加深對所學習的知識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了解科技進步與發明對人類歷史和現實的作用與巨大影響。樹立科技是生產力的觀念。了解發明與理論和知識之間的關系,樹立學好文化知識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通過學習,了解發明家發明的過程,形成勇于探索,勤于實踐科學的精神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信息化社會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如何全面評價信息化社會的影響。
《向“距離”挑戰》教學建議
1、本課教材主要介紹了互聯網和信息化社會。以信息高速公路為特征的信息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還引發了一場學習的革命。然而,互聯網在給社會帶來巨大效能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青少年應該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樹立正確的網絡觀,讓網絡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于本課內容貼近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文字和影視資料比較豐富,建議在教學中結合實際,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增加對互聯網和信息化社會的感性認識,為深入認識互聯網和信息化社會奠定基礎。
2、“互聯網的誕生”。互聯網對每一個學生而言并不陌生,建議采取談話法,讓學生談自己對于互聯網的認識。然后,結合教材提出以下問題:互聯網誕生的背景是什么?什么叫做全球信息網?互聯網有哪些功能和特點?信息化社會是怎樣出現的?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3、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互聯網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不斷更新換代。計算機的發展已經走過了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四個時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計算機。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發展十分迅速,產品不斷升級換代。未來的計算機將朝著巨型化、微型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方向發展。
4、互聯網的功能和特點: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體,具有界面直觀、音色兼備、鏈接靈活和高速傳輸的特點。互聯網不僅具備傳統媒體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傳統媒體不具備的優勢,互聯網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后的第四媒體,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為人類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信息源,是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的顯著標志。
向“距離”挑戰歷史教案及教學建議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