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及答案(2)
二、解答題
38.(26分)某學校學生以書記講話《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為主題開展探究性學習。
探究1:源頭:中西文化的異同。
材料一 普羅塔哥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孔子說:“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探究2:近代,中西相互認識的艱難。
材料二 公元1—1800年,西方人對世界的了解
材料三 (《南京條約》簽訂后)假想市場的美景沖昏了商人的頭腦,很快地供給就太多了。……最后形成了虧本生意。
——嚴中平:《英國資產階級紡織利益集團與兩次鴉片戰爭的史料(下)》
探究3:現代,猜疑隔絕兩敗俱傷,互信開放互惠共贏。
材料四: 有頭腦的蘇美關系觀察家沒有理由埋怨克里姆林宮對美國的挑戰。上帝使美國人民受到這種無法改變的挑戰,……負有的道義和政治領導的責任。
——(1947年)喬治·凱南《蘇聯行為的根源》
(1)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中西文化的異同。(4分)
(2)據材料二,分析西方人對世界認識的變化。據材料三,指出西方人對中國認識的不足。據所學知識,歸納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先進中國人認識西方歷程的特點。(9分)
(3)據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分析二戰后美國和蘇聯長期相互隔絕的主要原因。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是如何逐步與世界接軌,融入世界的?(9分)
(4)綜合以上探究及所學知識,歸納阻礙或推動中西交流的主要因素。(4分)
39.(26分)消費是人類通過消費品滿足自身欲望的一種經濟行為。
材料一 書云:積谷防饑,養子防老。……“成由勤儉敗由奢”,已是家喻戶曉的生活箴言和人生座右銘,被視為國之大脈、家之根基。
——李錦偉、張明富《明清農村生活消費觀點演變因素新探》
材料二 (開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們講求體面排場,追求奢侈豪華,為是得到某種優勝者的快感,為的是向人們證實自己的社會價值。
——朱時英《近代中國商業發展與消費習俗變遷》
材料三 分期付款、抵押貸款、信用卡等消費方式引誘人們用手頭還沒有的錢買用不著的東西,……由新教倫理的節儉觀讓位于享樂消費觀。
——潘海林《20世紀20年代美國消費文化的崛起》
凱恩斯主義主要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曾把那些上街購物的家庭婦女稱作愛國者。
——韓毅《美國30年代經濟危機的歷史反思》
從長期來看,如果(二戰后形成的)這種高福利帶來的高消費制度不加以變革,……各類危機也將持續出現。
——(2012年)周建民《歐債危機最新進展及未來走向》
(1)材料一與材料二反映的消費觀有何不同?如何理解“享樂消費觀起源于文藝復興”?(8分)
(2)材料二對研究近代中國消費觀的變遷是否有歷史價值?為什么?(9分)
(3)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不同時期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9分)
高三歷史教學質量檢測試題答案:
題號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答案 | C | B | A | D | D | C | B | A | B | C | A | D |
38.(26分)
(1)同:關注人,以人為本;
異:中:強調社會責任、社會秩序、統治者權威;
西:強調個人自由、個性發展、民主政治。
說明:異同每點2分,只答異或同最多得2分。
(2)變化:認識的范圍不斷擴大。(3分)
不足:對中國的國情(文化)一缺乏深入的認識。(3分)
特點:由器物(物質)至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精神)。(每點1分,共3分)
說明:有其它相同或者相近表述,如“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等,同等給分。只列相應史實最多給2分。
(3)原因:美蘇冷戰(3分)
如何:對內改革,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分)對外開放,先后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2分)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2分)
說明
1、能答出美蘇兩極格局對峙、美蘇兩大陣營對峙,每點同樣給3分。如果答出國家利益的沖突、意識形態的矛盾可給2分。
2、能答出“改革開放;完善人大制度、建立基層民主等民主改革;建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每點給2分,每點只答相關史實給1分。但問最多不得超過6分。
(4)阻礙因素:文化的差異;國家利益的沖突;意識形態的矛盾等。(每點2分,本問共4分)
推動因素:社會發展的需要;科技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每點2分,本問共4分)
說明:阻礙或推動因素每點2分,同時答阻礙和推動因素的只按其中一種給分口本問最多不超過4分。
39.(26分)
(1)不同:前者:崇尚節儉、注意積儲、力戒奢侈。(2分)
后者:奢侈豪華。(2分)
理解:文藝復興提倡人性,(2分)主張追求現世生活中的幸福。(2分)
(2)有。(1分)開放后,洋貨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費觀念影響,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民主政治的發展,(2分)上海商人們由斂轉奢,(2分)是近代中國的縮影,有代表性。(4分)
否。(1分)開放的上海,洋貨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費觀念,電影報刊等大眾傳媒的影響、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民主政治的發展(2分),上海商人們由斂轉奢,(2分)只是近代中國的一個特例,孤證不立。(4分)
說明:能答出開放、洋貨大量涌入、受西方消費觀念影響、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民主政治的發展;電影報刊等大眾傳媒的影響等每點給2分,商人們由斂轉奢給2分;肯定態度能答出“是近代中國的縮影,有代表性”給4分;否定態度能答出“只是近代中國的一個特例,孤證不立”給4分。只表態,沒有理由的不給分。表態,但理由錯誤的給1分。
(3)20世紀20年代享樂消費成為美國30年代經濟危機的原因之一;(2分)為擺脫危機困境,凱恩斯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積極消費;(3,分)二戰后,在凱恩斯主義影響下,福利國家出現。(2分)但是這種高福利、高消費又導致近期的歐債危機。(2分)
說明:能答出不同時期歷史現象的,如20世紀20年代的享樂消費、30年代大危機和凱恩斯主義主張積極消費、戰后福利國家出現和當下的歐債危機,每個現象給1分,最多不能超過4分。
高三歷史教學質量檢測試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