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歷史第九課練習題附答案
高二上歷史第九課練習題: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B.《離騷》是楚辭中的名篇
C.漢賦是吸收《詩經》和楚辭表現手法的帶韻散文
D.楚辭與《詩經》都以整齊的四言句式為表現形式
2.作品有“詩史”之稱的唐代詩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3.郭沫若曾經為某一歷史名人的紀念祠題寫了下列楹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這位歷史名人是( )
A.蘇軾 B.李清照 C.辛棄疾 D.關漢卿
4.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從詩、詞轉變到散曲、小說反映了( )
A.自然經濟緩慢解體 B.城市經濟逐漸繁榮
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5.“鳥飛反(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的這兩句詩( )
A.抒發了志在四方的英雄氣概
B.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
C.體現了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D.體現了超脫世俗的平和心境
6.明清小說繁榮的原因和條件是( )
①工商業市鎮興起,城市文化繁榮 ②市民階層壯大,社會識字率提高 ③印刷術不斷完善,通俗文學蓬勃發展 ④拜金逐利風氣盛行,傳統輕商思想淡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謇朝誶而夕替。……又申之以攬茞。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
材料二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材料三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請回答:
(1)以上三則材料的作者是我國古代不同時期的著名文學家,請分別指出其文學作品的體裁。(6分)
(2)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指出屈原作品的主要文學特色。(6分)
(3)據材料二、三,李白與辛棄疾的作品表現了怎樣不同的時代特征?(18分)
(4)從以上描述中,你能得到哪些認識?(10分)
高二上歷史第九課練習題答案:
1.D 楚辭句式自由靈活,與《詩經》不同。
2.B 杜甫創作的大量反映社會現實的詩作,被稱為“詩史”。
3.C 提取題干中的“繼東坡”“南宋”等關鍵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B 解答本題可從散曲、小說繁榮的原因方面考慮,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是這兩種文學體裁發展的重要原因。故正確答案為B項。
5.B 本題主要考查屈原詩歌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風格,結合屈原的遭遇以及屈原生活的時代背景可知,他借詩歌抒發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感。
6.A 本題在解答時,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多角度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7.(1)屈原,楚辭;李白,唐詩;辛棄疾,宋詞。(2)楚辭采用楚國方言,句式靈活,易于表達情感。(3)李白的詩出現在繁榮、開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體現了盛唐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辛棄疾的詞體現了政權分裂、南宋偏安一隅、民族政權并立的特征,表達了渴望恢復中原的雄心和壯志未酬的悲憤。(4)文學體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任何藝術形式都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狀況的反映。
解析:(1)(2)兩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直接回答。(3)(4)兩問則要注意文學作品與時代發展之間的聯系。
高二上歷史第九課練習題附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