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怎么提高分數
1.評價型大題
評價原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評價的基本原則。
評價方法:一分為二;將人物、事件現象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評價;史論結合。
評價標準:是否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是否有利于國家的統一。
2.比較型大題
確定比較項:人物、時代、主要事跡、階級屬性、歷史地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原因、過程、目的、性質、影響、意義。確定比較的是相同之處還是不同之處。
3.分析型大題
注意對背景、原因、意義和影響的分析。原因可分為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可分為內因和外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意義一般是指在歷史上起過的積極作用;影響可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4.概述型大題
答題時注意:用詞恰當,語言簡練;合理利用階段特征;充分使用教材中的歷史學科術語,少用文學語言。
5.綜合型大題
此類問答題往往是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題型的綜合,有利于考查考生對各種類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的掌握情況,能較好地反映出考生的答題能力,是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命題趨勢。
怎樣學好高中歷史
1.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有些學生沒有學好歷史是因為我對歷史不感興趣,錯誤地認為學習歷史需要死記硬背,你得記住很多時間、性格、地方、事件等。事實上,這個是誤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地方、當然是時間,但這要看你怎么背了,有些人能理解地背誦,有些人死記硬背,背部的效果正好相反。對學習歷史感興趣的人會主動背歷史,理解背誦,我們能抓住它歷史學十一的要求。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談論的許多事情往往與歷史有關,可能是古代的,也許 吧是現代史還是現代史,只要我們注意把它和書結合起來,有興趣學習歷史嗎。
2.學會把握歷史課的主要內容。
學習史是常規,每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有它的位置、時間、性格、情節與功能。掌握了這些基本點,就可以掌握一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內容,這是事件的背景。
3.建立歷史知識網絡體系。
學生學習歷史是地理課,經常學習是一些獨立的歷史事件,完成一個單元或一本課本之后,只是是非常完整的歷史,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整理,形成歷史知識網絡體系,才能逐步實現歷史知識的整合,加強記憶不只是重要的,加強了解是這很重要。
4.學習歷史的分析方法。
我們學習歷史,目的不僅僅是是掌握歷史知識、開闊視野,我們應該學習歷史分析方法,這樣,我們就可以系統地從歷史事件出發,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錯綜復雜的歷史變遷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5.知識應該經常使用
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我們已經在21世紀之初,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還會有許多類似的事件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是聽到這樣或那樣的關于社會發展的信息。我們應該利用現有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評價這些新的歷史時期,學以致用,這樣不僅可以加強他們的基礎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會不斷提高我學習歷史的興趣。
高考歷史答題模板技巧
1、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
⑴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結構、布局+……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
②農業經濟=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業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布局+……)
④商品經濟=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
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情況。如唐朝經濟:先分析總體的重農政策,唐初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傭調制等;再分析農業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布帛、人口增長等;手工業的絲織、陶瓷、造紙技術及布局;城市商業的繁榮、民族、對外貿易的發展等。從總體發展情況分析,商品經濟仍然微弱,南北經濟趨于平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等。
⑵近現代經濟=經濟發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
①經濟發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經營方式+政策+……
如19世紀后半期美國經濟發展要素:包括移民帶來勞力、技術;西部開發提供市場、原料;廢除種植園奴隸制、大規模農業經營、壟斷模式等。
②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
如新中國初期:地主經濟被消滅、富農經濟保存、農民個體經濟發展;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官僚資本被沒收,民族資本主義恢復發展;國營企業確立領導地位、集體協作經濟興起等。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作+競爭)如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現代化趨勢;具體表現為各國、各集團之間在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貿易等方面的協作與競爭等。
2、政治內容=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階級+軍事+財政+民族+對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專制的強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
⑵近現代政治=政局+制度+政體+體制+政權+政治力量+權力+權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狀況:包括政局的動蕩、確立共和政體、三權分立的體制,袁世凱篡權、各派政治力量爭奪權力的斗爭、人民的基本權利問題等。
⑶國際政治=體系+格局+集團+合作+戰爭+對抗+妥協+……
如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兩大集團的對抗與妥協,集團內部的合作與矛盾,冷戰與熱戰等。
3、文化內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學=(科學理論+科技發明)(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農學+……)
⑵社會科學=思想、宗教+教育+史學+文學+藝術+……
⑶文化交流=(民族+對外)(傳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態過程:準備→開始→發展或曲折→成功或失敗事件是指人們在短時段內進行的具有突發性、間斷性的歷史活動,如:西安事變、法國大革命、二戰等。事態則是指人們在較長時段內從事的具有常規性、持續性的歷史活動,如:百家爭鳴、洋務運動、工業革命等。對事件、事態過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動發展順序、再分活動領域進行。
高三地理如何復習
一、高三地理復習要抓住一輪復習,全面掌握基礎知識
“能力為主導,知識為基礎”是高考永恒的話題。高考試題無論怎樣變化,都是地理基礎知識的不同演繹和遷移,即使是綜合試題也是在基礎之上的綜合。如果基礎知識不扎實,就很容易在考試過程中遇到障礙。一輪復習正是對基礎知識進行全面盤點的階段,因此,高三同學們一定要重視這個階段的復習,力爭做到“當天內容及時消化,每單元知識及時鞏固”,力爭吃透每個知識點。
二、高三地理復習要重視地圖,將地理知識落實到地圖上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高考試題也往往以地圖為切入點,近年來高考試題的采點甚至出現微觀、局部地區,這就要求高三同學們有很強的讀圖能力和區域定位能力。因此,高三同學們平時應注重讀圖、填圖、默圖、甚至描圖訓練,只有把所有的知識都落實到地圖上,才能切實提高解題能力。
三、高三地理復習要關注時事熱點、聯系生活實際
地理時事熱點問題、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都是地理學科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歷年高考命題的.理想切入點。因此我們要時刻關注這些問題,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現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問題的解決措施、了解某些工程發展的最新進展、將某些時事與相關地理知識聯系起來等。高三同學們平時應注意經常看報,學會發現時事中隱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編一些地理時事題與同學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四、高三地理復習要學會用規范的地理語言表述
地理高考說明中要求“進行文字準確、條理清楚、邏輯嚴密的表述”。有的高三同學客觀性試題做得相當不錯,但進行文字表述時卻常常不能到位,不是關鍵字抓不住,就是語言邏輯出現問題,使本該得到的分丟失。關鍵在于,平時就沒有使用規范的地理語言進行記憶與表述。課本是我們學習規范地理語言的重要工具,從現在起,高三同學們應盡量使用課本語言進行表述和記憶,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表述習慣。
總之,整個高三階段地理學習,一輪復習是關鍵,它好比是蓋高樓大廈時的打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高三同學們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全面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為后階段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但同時存在分裂的隱患。
2.秦代中央設置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奏章,下達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全國軍事。
郡縣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3.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并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4.漢初,在地方上,郡國二制并行。
5.元朝: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書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漢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監察機構,后都演變成地方行政實體。
6.明朝:通過廢除丞相制度和創設內閣,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7.清朝:雍正帝時,軍機處的創設,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君主專制制度的影響: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自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
8.鴉片戰爭(1840~1842):
戰爭中,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發起來反抗英國侵略者。1842 年 8 月,中英《南京 條約》簽訂,內容規定: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 2100 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協定關稅。
影響: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9.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洗劫焚燒了圓明園。1860 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俄國在此期間趁機先后共侵占了中國 150 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10.甲午中日戰爭(1894):
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英勇作戰,壯烈殉國。1895 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規定:①割遼東半島、臺灣(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白銀 2 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