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復習方法小建議
普及人腦記憶的科學知識。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們主要利用歷史第二課堂,開設高中歷史復習記憶微型講座,邀請在記憶心理學方面有專長的老師講解人腦記憶的科學知識,也適時地讓少數在這方面學有心得的學生現身說法。當然,記憶心理學是一門系統的科學,指望通過幾次講座就能讓學生諳熟其規律是不現實的。為了能夠讓學生持久關注這一問題,課題組成員還分工編印了名為“探究人腦記憶奧秘,改善歷史記憶效能”的小冊子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進一步學習和消化。
二、杜絕滿目地背誦
高中歷史課外書看得太多太雜溶劑記不住,甚至混亂你原本已經記住額高中歷史知識,這個現象在我們當時的班上的一些女生身上我感覺特別嚴重,這是個誤區。
三、調動各種感官
實踐告訴我們,記憶時若只有一種感官單通道地記憶,效果遠不如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好。高中歷史復習有效復習所以在記憶高中歷史知識時,除了用眼看、用耳聽、用腦想外,還應多動口、多動手,以增強記憶效果。當然,歷史記憶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只有在今后的教研實踐中充分調動廣大師生,不斷挖掘校本資源,才能把“如何改善歷史記憶效率”這一工作進一步做細做實,為實現初中歷史的有效教學奠定基礎。
高中歷史的背誦竅門
一、字頭諧音法
抽取字頭或核心字,利用一下諧音,把一些抽象的枯燥無味的知識變成形象的鮮活的故事片段
1、在鴉片戰爭中,出現了很多位抗擊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把人名、地名編成一句話,關天培是在虎門英勇抗敵的,就簡稱為:關門;葛云飛在定海簡稱:葛定(疙腚),陳化成在吳淞簡稱:陳吳(陳勝、吳廣)。連在一起就是“陳吳關門葛定”。
2、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中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從南向北依次是: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抽出字頭就可以這樣記憶:廣廈福寧上。
二、奇特聯想提煉法
1、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諧音為“一巴一掌一巴掌”把“55”諧音為“嗚嗚”,合起來就是馬克思生日說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資本家嗚嗚直哭”。馬克思生卒年代1818-1883,可想成諧音“一爬一爬一爬爬(上)山”。
2、革命思想家陳天華有兩部著作《猛回頭》、《警世鐘》,記法為一邊想“一個叫陳天華的人猛回頭撞響了警世鐘,一邊做轉頭動作,同時發出鐘聲響。”
3、軍閥割據時,馮國璋、曹錕、段祺瑞控制的地盤及其支持者可聯想為“曹錕靠在一棵日本梨樹(直隸、江蘇)上餓(湖北)得快干(贛)了,段祺瑞端著一大碗(皖)鹵(魯)面(閩),這(浙江)應(英)該很美呀。”
高中歷史提分技巧有哪些
1.評價型大題
評價原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評價的基本原則。
評價方法:一分為二;將人物、事件現象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評價;史論結合。
評價標準:是否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是否有利于國家的統一。
2.比較型大題
確定比較項:人物、時代、主要事跡、階級屬性、歷史地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原因、過程、目的、性質、影響、意義。確定比較的是相同之處還是不同之處。
3.分析型大題
注意對背景、原因、意義和影響的分析。原因可分為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可分為內因和外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意義一般是指在歷史上起過的積極作用;影響可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4.概述型大題
答題時注意:用詞恰當,語言簡練;合理利用階段特征;充分使用教材中的歷史學科術語,少用文學語言。
5.綜合型大題
此類問答題往往是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題型的綜合,有利于考查考生對各種類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的掌握情況,能較好地反映出考生的答題能力,是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命題趨勢。
高中歷史有哪些答題方法
一、高中歷史選擇題解題技巧 “三看三思”的方法。
高中歷史審題干“三看”: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看關鍵詞語,明確內涵外延。特別要注意提取高中歷史隱性時間信息,明確時限。搞清歷史現象的橫向、縱向的歷史空間和階段特征,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實;思是否符合題干要求;思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特別要注意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諸如生產力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觀點、階級斗爭觀點、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這些理論觀點為指導,再進行論證和分析。
二、高中歷史非選擇題解題的“五步法”。
①先仔細研究問題,準確把握問題的要求。
②帶著每一個問題認真閱讀題目所給的相關材料,正確、全面理解材料含義,邊閱讀材料,邊把與該問題有關的關鍵字、詞、句,甚至標點符號,分值都勾畫出來。
③分層,材料越長,越要處亂不驚,要一層一層來找層意,就是找段句號的關聯句,每個段句號就是一個意思,每個關聯詞的轉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層意思或者兩個意思的構成,這樣就會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應。
④回憶所學過的有關史實,觀點及方法,根據問題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煉觀點。
⑤歸納整理,以簡煉準確的文字去表述。
三、高中歷史非選擇題萬能答題模式
1、高中歷史事件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高中歷史事件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因素
3、高中歷史事件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分析。
4、高中歷史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高中歷史事件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高中歷史事件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高中歷史事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高中歷史事件的原因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高中歷史事件矛盾分析: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高中歷史知識點
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古代國內商業的發展
①原始商業:原始社會以物易物。
②商朝:商朝人善于經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③春秋戰國:商業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地位提高。
④秦漢到隋唐前: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限制。
⑤隋唐:柜坊(中國最早銀行的雛形)和飛錢(匯票)相繼問世
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通,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
⑥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益州)
原因: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
制也被打破。)
⑦元代: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
⑧明清:地域性商幫的出現(徽商和晉商)
二、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1.市的變遷
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用于貨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圍墻,與居民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的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后不許交易。
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更加普遍。至明清,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發展成為的四大商業名鎮。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在宋朝時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2.城市發展的表現
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的商業中心。
南方經濟的發展,使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以致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西漢:開通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表唐朝:對外貿易重要港口——廣州;外貿易機構——市舶使
兩宋:海上絲綢之路異常繁榮,海外貿易稅成為南宋政府的重要財源。
現元朝: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打擊,對外貿易逐漸萎縮。僅允許“廣州十三行”與外國通商
特點:朝貢貿易(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而不是獲取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