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大題六種題型的答題技巧
1、敘述型。敘述型是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于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綜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說明型非選擇題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和估價,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高中歷史一輪知識點歸納
一、中國近代主要不平等條約
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南京條約》附件2.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條約》、《璦琿條約》3.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4.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5、日本侵略中國:《二十一條》(“五九國恥”)(注意:割地的主要條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馬關條約》)
二、中國近現代的憲法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
主權在民、三權分立、責任內閣目的: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性質: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
《中華民國約法》)內容:改內閣制為總統制,總統擁有皇帝一樣的權力3.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憲法大綱》(1931)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內容:規定新中國的國家性質性質: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5.《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內容:規定國家性質和根本政治制度;規定公民權力和義務性質: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三、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
1.三民主義:內容:民族主義(民族革命):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朝封建統治民權主義(政治革命):即“創立民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三民主義的核心)民生主義(社會革命):即“平均地權”,是資本主義土地綱領評價:革命性: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推動了民主革命發展局限性:沒有明確的反帝要求;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2.新三民主義與三民主義相比:不同點:明確提出了反帝的要求、提出了“三大政策”與中共綱領相比:相同點:都主張反帝反封(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不同點:(1)中共更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共有徹底實現人民權力、八小時工作制、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等內容(2)中共在民主革命之后還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四、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1)原因受外商企業和洋務企業的刺激(2)影響: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主要因素
初步發展(19世紀末)(1)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2)影響: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為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
進一步發展(一戰期間)(1)原因:辛亥革命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列強忙于大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2)影響:促進了新文化運動興起;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1)根本原因:由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決定的具體原因:(為何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2)影響:導致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失敗(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
一、三省六部(隋文帝確立、唐太宗發展的中央的行政制度):
1、三省的職權: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有不可行的應駁回。尚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2、六部為尚書省下設機構,包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官吏考核、任免;戶—戶口、賦稅;禮—國家禮儀;兵—軍政;刑—刑法;工—工程建設。
3.三省六部制的積極作用和意義:①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
二、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
1、背景:士族門閥衰落,庶族地主興起,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統治者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2、隋形成:①隋文帝即位后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②隋文帝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③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3.科舉制的發展:①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②貞觀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③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④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為定制。
4.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①沖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②擴大了官吏來源,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參加了政權;③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④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⑤科舉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三、從府兵制到募兵制(府兵制源于西魏):
1.隋文帝繼承和改革府兵制:①隋朝沿襲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②隋文帝時把軍人戶籍編入州縣,同樣分到田地,不再實行軍民異籍。③特點是府兵、均田結合,寓兵于農。④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有利于農業生產,增加了政府賦稅收入,擴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漢分治的遺跡。這有益于國家的統一、富強和民族的融合。
2.唐朝調整、健全府兵制:①唐太宗時,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軍府的數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軍府駐守關中,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②府兵制的兵將平時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的局面。③府兵服役期間免征租庸調,但出征時要自備武器、糧食等,沉重的軍費負擔都加在了農民身上。
3.府兵制的崩潰:①武則天時,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失去了賴以推行的經濟基礎;②由于戰事頻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較多;③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斷下降,貴族、官僚用府兵為私家役使,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④到開元年間,府兵制崩潰。
4、唐玄宗時實行募兵制:①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了募兵制。②募兵制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征賦役。③募兵制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國家也建立了強有力的軍隊。④但是募兵制的士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導致軍閥的形成。天寶年間,地方節度使自行募兵,成為軍閥割據勢力。
高三了歷史很差怎么辦
高三了歷史還是很差怎么辦,一個原因可能是學習歷史的時間不夠,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不對。無論是哪個原因造成的歷史成績差,現在學都還來得及。
歷史成績差,首先把課本通通背下來,然后按照歷史時間順序把歷史事件穿成串,這樣記憶起來會更加容易,歷史大事年表是一個不錯的記憶方法。
歷史不能死記硬背,這樣不僅記憶效果差,而且做題時也不能靈活運用??梢詫W一些記憶竅門,通過聯想和想象等方式更好地記憶歷史知識,易混的知識對比記憶。
高三歷史如何快速提高
高三歷史提高的方法也很簡單,一是把專題知識都搞定了,哪個知識點不會就集中攻克一下;二是找真題做,看哪類題型還存在問題,再重點看一下書;三是多背大題答題模板等等。
高三歷史要想在短期內快速提高,就要把書認真看3遍,把書背熟了,包括書下注釋和小字部分,多總結思考,多看答題模板,多了解答題思路。
做歷史題不能盲目做題,要從做題中看出出題人的意圖,考查的知識點,出題所設陷阱,答題的得分點在哪,以及每答出一點的分值是多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