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技巧
1.時間排除法 歷史學科的最大特點就是時序性較強,在高考試題中必然會有所體現,有的是具體時間,有的是大概時間,只要我們對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記憶得非常準確,那么解題就非常迅速和容易,其實90﹪以上的選擇題都能通過時間排除法來排除。
2.詞語排除法 高考選擇題的備選項項中經常有一些絕對性的詞語,一般情況下,帶有絕對性詞語的選項往往會有問題。因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基于此,我們在做題時,除非教材中明確表述為“最早”、“第一”、“完全”、“始終”、“全部”等以外,在拿不準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該選項是錯誤的。
3.屬性排除法 即通過分析其階級屬性來排除選項,確定答案。每一個階級都有自己的階級屬性和局限性,他們采取或推行的措施總是為本階級利益服務的,基于此,通過分析排除,有些題目就會迎刃而解。
4.分析排除法 就是通過反復閱讀分析所給選項確定出正確答案,這主要是針對有些題目的選項本身表述就有問題,題意明顯有錯誤,通過閱讀分析可以直接排除。
高考歷史大題把握六種題型
在高考試題中,材料解析題通常以下列六種題型出現:敘述型、綜合型、說明型、比較型、評述型和開放型。下面對六種題型做以簡單的闡釋。
1、敘述型。敘述型是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于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綜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說明型非選擇題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和估價,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高三考試制定復習計劃相關建議
1、認真回顧課本知識
這個階段過程主要是用于高中三年全部課程的回顧。這個階段相當的冗長,最主要的是要會學回歸課本。無論如何,高考絕大部分內容都貼近課本的。高考試題的80%是基礎知識,20%是稍難點的綜合題,掌握好基礎,幾乎能上一個比較不錯的大學。
2、客觀真實的評價自己
評價你的現實,看看你已經達到了什么程度。這意味著對自己要誠實,真正了解自己的學習、學科情況,想想你現在距離它們還有多遠。比如:我現在的語文成績是95分,導致語文丟分的主要環節是閱讀理解、作文。
3、規劃有多少任務需要完成
根據備考科目和準備時長的不同因人而異。首先建議大家為復習制定一個整體的目標,如英語真題刷完兩遍,專業課背完第一遍。然后將大目標細化,下分到每月、每周、每日的計劃。注意在這個過程中,要留出幾天到一周的時間以備自我調整、查漏補缺,以防出現突發狀況,導致時間安排過緊。
4、一天之計在于晨。遇到困難防止“拖延癥”
人的注意力在清晨最為集中。而且,在暑假,早晨也是一天中天氣比較涼爽的時刻。不妨嘗試在上午十一點之前把最難的任務搞定,在下午和晚上的復習中,也會信心滿滿、效率節節高哦。
各科的復習要領請牢記
1、數學:優化知識結構,著力知識重組
要打破數學章節界限,把握好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形成有序的網絡化知識體系。
2、英語:單詞和語法,一個都不能少
準備一本權威的英漢詞典,背誦課本單詞時參考詞典;每晚臨睡前花5分鐘的時間把白天背誦的單詞在腦中復習一遍,第二天清晨醒來時再迅速回顧;借助英文解釋來記憶單詞;習題量適度,輔以完形填空、閱讀理解與寫作練習。
3、語文:專項訓練,步步為營
同學們可進行語文專項訓練,例如用一周的時間復習文言文、古詩詞理解;下一周再用一周時間進行現代文、閱讀理解專項訓練。
4、文綜:注重積累,理解記憶
熟讀課本,狠抓基礎,注重平時積累,加強理解記憶,做好錯題歸納分析。
5、理綜:精配習題,落實解題思路與方法
精配習題,通過實驗復習,有效訓練直接決定著復習的效果。
高中歷史一輪知識點歸納
一、中國近代主要不平等條約
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南京條約》附件2.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條約》、《璦琿條約》3.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4.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5、日本侵略中國:《二十一條》(“五九國恥”)(注意:割地的主要條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馬關條約》)
二、中國近現代的憲法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
主權在民、三權分立、責任內閣目的: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性質: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
《中華民國約法》)內容:改內閣制為總統制,總統擁有皇帝一樣的權力3.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憲法大綱》(1931)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內容:規定新中國的國家性質性質: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5.《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內容:規定國家性質和根本政治制度;規定公民權力和義務性質: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三、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
1.三民主義:內容:民族主義(民族革命):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朝封建統治民權主義(政治革命):即“創立民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三民主義的核心)民生主義(社會革命):即“平均地權”,是資本主義土地綱領評價:革命性: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推動了民主革命發展局限性:沒有明確的反帝要求;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2.新三民主義與三民主義相比:不同點:明確提出了反帝的要求、提出了“三大政策”與中共綱領相比:相同點:都主張反帝反封(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不同點:(1)中共更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共有徹底實現人民權力、八小時工作制、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等內容(2)中共在民主革命之后還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四、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1)原因受外商企業和洋務企業的刺激(2)影響: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主要因素
初步發展(19世紀末)(1)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2)影響: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為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
進一步發展(一戰期間)(1)原因:辛亥革命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列強忙于大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2)影響:促進了新文化運動興起;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1)根本原因:由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決定的具體原因:(為何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2)影響:導致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失敗(是失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