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的技巧
1、把握歷史課的主要內容
歷史的學習是有規律的,每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有其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情節和作用。掌握了這些基本點就掌握了一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內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來龍去脈。
2、建立歷史知識的網絡體系
根據教材的內容去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歷史知識的網絡體系,以便逐步達到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這不僅對加強記憶很重要,對加強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3、學會歷史的分析方法
我們學習歷史,目的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開闊視野,而且要學會歷史的分析方法,這樣就能系統地從歷史事件出發,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能從錯綜復雜的歷史變化中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看到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4、做好筆記,善于總結
我們在學習中要做好課堂筆記,筆記要記得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能把與整個歷史時間有關的因素都勾畫出來,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消化知識。
5、規范答題過程
高考文綜測試時,時間緊、題量大、強度高是每一個考生都將遇到的問題。因此,在有限的練習中,把握好答題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高考歷史怎么沖刺
歷史考前沖刺的要點是重點梳理主干知識和核心概念,解決易錯知識點,深化拓展重點知識,尤其要挖掘歷史地圖、表格和圖片中的信息。
要建立知識的宏觀體系,建立知識框架,梳理知識的發展線索,把握歷史規律、把握歷史的階段特征。歷史學習的重點不是支離破碎的某一部分的知識,而是聯系和運用的能力。
建議:
歷史現實不脫節,答題思路總結好。最好能根據一年來的新聞熱點、社會熱點和學術熱點,回憶有關歷史知識。回歸教材,查漏補缺。對不同類型的問答題,思考答案從什么角度來回答。此外,還要注意研究錯題,反思存在問題,從錯誤中總結方法和思路,以掌握必要的解題方法和規范答題技巧。
高考歷史考試重點
必修一:
皇帝制度、郡縣制、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以科舉制度為代表的選官制度,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抗日戰爭,新中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設,新中國的外交,古希臘民主政治,羅馬法,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美國共和制的確立,兩極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極化趨勢。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特點,雅典民主政治特點,英法美德代議制民主制,近代西方文明對中國造成沖擊等。兩次工業革命,羅斯福新政,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古代經濟結構特點,商品經濟中的貨幣經濟,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化及其對中國思想和政治近代化的影響,近代經濟政策變化,新中國經濟建設。
必修二:
小農經濟,耕作技術,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古代中國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洋務運動,中國民主資本主義的產生與曲折發展,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
必修三: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學派的思想主張、宋明理學、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維新思想、新文化運動、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與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與藝術。
高考歷史寒假復習技巧
要把教材的句號變成問號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對歷史現象、歷史概念、歷史結論、階段特征、歷史材料多問幾個為什么,要將教材中的句號變成問號。
如對于“兩稅法”這個知識點,我們不僅要記住具體內容,還要理解為何稱為“兩稅法”?與以前的賦稅制度相比有什么特點?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尋找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和規律
平時的復習中要注意掌握歷史單元特征和發展趨勢,注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有些知識點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如要理解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經濟發展的原因時,主要是“生產技術的提高”、“經濟政策的調整”、“社會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經濟的交流”、“人民辛勤勞動”等;講經濟發展的表現,主要是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中外經濟交流幾個方面去總結。
學會獲取和運用信息
首先要學會解讀和獲取“設問”信息,在這個基礎上然后再去解讀并獲取試題的文字資料、圖表、數據、畫面、符號等材料或“情境”信息,不要將這個順序顛倒。
其次要進行一番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才能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
再者,要將試題中材料與所學知識建立起正確有效的聯系。
最后,對設問的信息進行解讀時,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學知識回答,有的可以將材料中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還有的則要運用相關的史學觀點進行闡釋。
必須“史論”結合
我們要具備正確運用史學觀點的能力。
準確審題,規范表達
準確審題和有效的表達能力是提高歷史成績的重要保障。由于缺乏這種能力,有些同學在答題時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或者是張冠李戴答非所問。提高審題和表達能力要靠平時多練多想,同時也取決于個人文學修養的高低和掌握學科知識的好壞。近幾年采取網上閱卷,同學們答題的規范和文字的表達對取得高分尤顯重要。
高考歷史復習四步法
第一步:"史實"——知識整合
歷史復習的第一步,要梳理該章主要大事,歸納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征。這就要求學生對基本史實和階段特征的掌握必須準確、全面,要建構清晰完整的歷史體系。復習時,要快速閱讀,迅速翻檢,準確勾勒歷史線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概括歷史階段特征。如"國共十年對峙"這一章,可以概括三條線索,即:國共兩黨由對峙對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斷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聯系比較
聯系與比較,觸類旁通,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形成立體思維。這一步要求學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內容,而要以本章知識為主要出發點,前后聯系,能力遷移。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就跨越兩章內容,涉及兩個階段十件大事。歷史復習的第二步顯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寬歷史視野,善于縱橫聯系,這就要求歷史復習不能支離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師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
第三步:"史論"——史論結合。
運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論,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價,對歷史現象進行探索質疑,科學分析歷史的因果關系,使歷史學習上升到較高理論層面。歷史科《考試說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項10條中,明確提出"史論結合",這就要求歷史闡釋時要論從史出,立論鮮明,要把基本的理論觀點溶入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評價之中,既不能把理論像標簽樣貼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論加史事搞成拼盤狀。
第四步:"史感"——感受歷史。
學生通過系統的歷史學習和復習,感受歷史,走進歷史,體驗歷史,形成全新的歷史時空觀和歷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體現出史學的功能,從歷史中認識現實,增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歷史的成敗得失,縱橫比較中,產生新的經驗教訓、啟發,以此指導生活,引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