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選擇題:歷史選擇題通常為最佳選擇題,應注意總結歸納正確選項和錯誤選項的不同表述風格和習慣;對難度較大的題目,宜在含義截然相反或十分相似的兩個選項之間做出選擇。
綜合題:讀題時要注意標出重點和關鍵點,提煉出所有有效信息;最后根據題目要求組織答案,回答問題。考生落實在卷面上的答案要做到 “五化”,即書寫工整化、層次段落化、表述要點化、要點序號化和重點重復化。
歷史答題注意事項
一般情況下,根據材料回答問題,可從材料中摘抄有效信息(意思不變,用詞稍變)。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就是要求從課本中遷移知識。另外,形式上要“段落化”、“提示化”、“序號化”、“整潔化”。答案內容上“面全”、“點齊”、“話簡”。按分值多少,確定要點多少。解決未知問題,注意同類知識遷移。帶著問題閱讀材料,閱讀過程要注意對材料進行分層,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號、分號、省略號。
高考歷史考點
一、政治: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
1.明朝強化專制皇權
(1)廢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丞相,親掌六部直接管理國家政事,標志著專制皇權發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2)設立內閣: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明成祖正式設立內閣。內閣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3)完善監察制度:在中央設有都察院和監察御史,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實行特務統治:設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凌駕于法律和司法機關之上,直接服務于皇權。
(5)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廢行省,設三司。在地方分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別主管民政、司法和軍事,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專制:實行八股取士,加強思想控制。
2.清代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1)設立軍機處:初為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緊急軍務而設立。其后職權不斷擴大,軍機大臣可以參與處理機要政務,但只能跪奏筆錄,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2)加強思想控制:實行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思想專制更加殘酷。
3.明清君主專制制度強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1)特點
①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如監察制度、選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體現了繼承性的特點;而內閣、軍機處的設置則是一種新發展。
②君主專制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務統治的加強,八股取士的推行,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嚴酷等方面。
③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
(2)影響
①積極: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
②消極:經濟上,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政治上加劇了社會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新和文化的進步。
二、經濟:明清農耕經濟的發展與遲滯
1.農業生產
(1)農耕技術:作物種植形成多熟制,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
(2)農業著作:徐光啟編寫的《農政全書》體現了當時農業科技的水平。
(3)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這與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關,佃農對田主的依附關系進一步減弱。
2.手工業生產
(1)生產方式:明代中葉以后,私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2)手工工場和雇傭勞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紡織業發達地區出現自由勞動力市場。
3.商業的發展
(1)貨幣經濟:隨著商品流通的擴大,社會上大量使用白銀,商業資本日趨活躍,長途販運貿易興盛。
(2)農產品商品化: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大量進入市場。
(3)工商業市鎮:明朝中后期,在運河沿岸、江南地區,工商業市鎮大量涌現。與周邊農村聯系密切,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會分工。
(4)商幫:區域性商人群體壯大,長途販運貿易長足發展,形成徽商、晉商等商幫。
(5)區域分工:地區性的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出現;各地市場聯系密切,地域分工趨勢顯現。
(6)對外貿易: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對外貿易占優勢地位。
(7)賦役變革:一是將賦和役合并起來征收,二是用貨幣稅代替實物稅。
4.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推行的經濟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規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3)清朝閉關鎖國: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三、文化:明清時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陽明心學: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張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贄的“異端”思想:主張破除對孔子的迷信,認為人皆有私,主張個性自由。
(3)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
黃宗羲
反對專制暴君統治,提出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主張工商皆本
顧炎武
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經世致用
王夫之
提出“理在氣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4)對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評價
①積極性: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沖擊,給后世民眾以深刻啟迪;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為傳統儒學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②局限性:資本主義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統治地位,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
2.科學技術成就
(1)傳統科技輝煌
①醫學:《本草綱目》系統地總結了中國16世紀以前的藥物學成就。
②農學:《農政全書》系統總結歷代經驗,達到傳統農業科技的頂峰。
(2)沒有產生近代科技,與西方相比逐步落伍。
3.文學藝術
(1)文學:明清時期,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階段。《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最為著名。
(2)戲曲:明中葉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譽為“百戲之祖”。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獻藝,兼容并蓄,形成京劇,被譽為“國粹”。
(3)繪畫和書法:強調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的文人畫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畫風貌的寫意畫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圖》、清代鄭板橋的《墨蘭圖》。
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
1.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個核心:王權。
兩種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
三個特點: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諸侯國(分封制);依據血緣的親疏,血緣紐帶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
2.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認識
一個集中:即所有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兩對矛盾:即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三個趨勢:即分相權集皇權,形成君主專制;分散地方權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權;對思想控制日益加強的趨勢。
四個發展階段:秦漢確立發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強——明清強化。
3.選官和監察制度
一個根本目的:強化皇權統治。
兩個層面:選拔官吏和監察百官。
三個趨勢: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演變為學識才能;選拔方式由推薦演變為考試選拔;選拔形式日趨嚴密,趨向制度化。
4.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
(1)小農經濟是傳統農業的基本模式。
(2)精耕細作是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
(3)鐵犁牛耕是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個政策:重農抑商。
兩個方面:商業發展與商人地位。
三大特點:商人社會地位低,商業發展艱難曲折;受制于農業的發展;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弱。
四段歷程:
春秋戰國——官府壟斷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場和大商人出現;
秦漢隋唐——重農抑商政策;坊市嚴格分開,對外貿易發展;
宋元——商業經濟繁榮;坊市界限打破;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明清——城鎮商業發展;出現商幫;閉關鎖國
歷史易錯知識點
1.西周分封制的對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諸侯都與周王有血緣關系。(×)
提示:西周分封制不僅分封王族,還分封異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異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與周王并無血緣關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固定的。(×)
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對而言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貴族的大宗,諸侯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國內,諸侯對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內,對于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對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秦推行郡縣制,故郡縣制最早出現在秦朝。(×)
提示:秦推行郡縣制,但郡縣制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秦朝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
4.君主專制就是中央集權。(×)
提示: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概念,是一種決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于地方分權的制度。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封建專制”等于“封建制度”。(×)
提示:“封建專制”專指封建社會的個人獨裁統治;“封建制度”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設置中書省,其職能與唐朝三省制的中書省職權相同。(×)
提示:唐朝的中書省掌管政令的草擬,經門下省審議,再經皇帝決斷,其職能是參與決策;而元朝的中書省則是最高行政機構,故與唐朝中書省的職權不同。
7.明清內閣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續,是法定的一級中央機構。(×)
提示: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是 “百官之首”;明代內閣制并非法定機構,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盡管有的閣臣一度大權在握,但權力來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對皇權也難以起到實質性的制約作用。
8.小農經濟就是自然經濟。(×)
提示: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其最本質屬性是農業經營規模小,隨著社會屬性的變化,和商品經濟相聯系加深。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是相對于商品經濟而言的,和商品經濟對立,具有排斥社會分工,生產分散、規模小、技術落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