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中國古代政治知識點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
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__,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筑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__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并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高考歷史復習技巧
一、“線通”——構建知識網絡,掌握基本方法
歷年高考試題都注重對基本歷史知識(即主干知識)的考查。每一學科也都有自己的學科特征和知識結構,而構建完整的、條理的知識體系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學習前首先了解本節、本章乃至本冊書的基本框架,可以使自己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概括的認識,這樣才能保證自己之后的學習是有的放矢。比如:必修一共包括七個單元,可歸納為三個大框架:古代的中國和世界(第一、二單元);近代的世界與中國(第三、四、五單元);當代的中國和世界(第六、七單元)。有了基本的框架,再在以后的學習中向其中填充相應的內容逐漸細化,最后,書本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在框架之中。
在學完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內容時,一定要及時將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的知識由點到線構建成一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框架,注重對每一個歷史階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同時注意分析歸納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階段面貌、歷史趨勢、經驗教訓,使繁雜的知識條理清晰,并從中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等等。比如:必修一第一單元學完后可以這樣進行單元知識總結,本單元實際包括兩大知識體系: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第一課)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第二、三、四課)。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體系簡單,梳理出:夏(出現公共權力、王位世襲制)——商(內外服制度、神權色彩)——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則抓住兩條線索(君主__的演進和中央集權的發展)和兩大矛盾(中央——地方;君權——相權)按朝代進行梳理就可以了。
在這樣的總結梳理過程中就逐步形成規律性的認識:中國古代無論哪個朝代的變革都是圍繞擴大中央集權和加強君主__權力進行的。其發展趨勢:一是不斷擴大中央權力、縮小地方權力,直至宋代中央在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中已處于絕對上風;二是不斷加強君主權力,削弱宰相權力,直至明代廢除宰相。
有了基本的知識框架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問題,逐步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明白這個世界沒有什么事情是無緣無故發生的,進而去探究某一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就會發現前一事件和后一事件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這樣你的知識就不是在機械地記憶、羅列這些歷史事件,你的知識網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點透”——準確把握歷史現象的本質
歷史線索如同人體的脈絡一樣,而各個歷史階段又有著不同的歷史現象,由此可以體現出不同的歷史階段特征。那么,如何對歷史發展線索中每個歷史現象(即“點”)準確把握呢?
首先,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抓住其核心——即它所屬歷史階段的歷史基本特征。20--年新課標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強調的“時空觀念”也即如此。比如:如何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種種歷史現象呢?就要抓住其歷史階段特征:社會大變革時代。這一時期的所有歷史現象的發生都源于當時以鐵器牛耕為代表的生產力的進步,在社會上發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經濟上,井田制崩潰、土地私有制產生,小農經濟逐步成為中國古代最基本的經濟形態;政治上,隨著井田制崩潰,宗法分封制必然走向瓦解,郡縣制開始在一些諸侯國實行;隨著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社會發生劇烈變化,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空前活躍——思想上出現“百家爭鳴”現象。再比如:掌握19世紀中期世界的發展歷史,必然要緊緊依據本時期的基本歷史特征——工業革命時代。工業革命后的資本主義各國為擴大市場,瘋狂對外擴張,而非資本主義國家或相對落后的國家則淪為工業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以資本主義工業國為主體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所以,我們在分析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時,就必須緊密結合此歷史階段特征才能抓住事件的本質和要害,才能明白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其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后的英國急于打開中國市場。
其次,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把握,無非就是三要素:事件起因、事件過程或歷史內容、事件影響等,在這兒將不再贅述。
三、學會尋找規律,建立公式化思路
歷史規律包括對歷史的規律性的認識(屬于世界觀的范疇)和學習歷史的規律性的方法(屬于方__范疇)兩種。
(一)注意總結歷史規律,并形成一定的理論修養
20--年新修訂的高中歷史新課標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__。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里、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__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其中,常用到的主要觀點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定的經濟基礎要求相應的社會上層建筑與之相適應;社會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著很大的反作用。適應于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會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起著阻礙作用;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綜合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歷史是不斷進步的。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反動的等等。
(二)注意總結學習歷史的規律性方法,建立公式化思路
立足高考也是我們學好歷史的關鍵,高考要求我們分點作答、列點明確、采點充分。但很多同學在答題過程中都存在漏點現象,不能夠按照題目要求充分答題。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對材料閱讀理解不夠,另一方面是同學們回答問題的規律化思路沒有建立起來。如何建立公式化思路呢?
比如:歷史背景的分析規律用公式來表示:歷史背景=國際+國內(經濟+政治+文化……),其中,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等;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等;文化背景=思想+科技+宗教+教育等。不過在運用這些公式時,要注意變通,要有靈活性,針對具體問題有所取舍。例如:五四運動背景:1.國內:經濟——“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進入“短暫春天”;政治——一方面北洋軍閥政府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掠奪、軍閥混戰、人民困苦;另一方面,伴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力量壯大,成為五四運動的階級基礎;思想——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民眾覺醒。2.國際:“一戰”期間,日本加緊侵華;__十月革命指明方向。
除此之外,歷史原因、歷史影響的分析都有規律可循,只要你善于尋找和總結,你會發現規律化思路的運用實際無處不在。例如: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分析,可總結歸納出工業革命的產生需要一個政治前提和資金、市場、勞動力、技術、資源等條件,把此上升為方__,進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的原因: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各主要國家的確立和發展;條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殖民掠奪提供了資金、市場等物質條件,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科技不斷進步,積累了豐富經驗技術為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思想基礎。還可進一步歸納總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1.浪漫主義文學(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葉)
背景:
①人們對革命或改革后的歐洲狀況普遍不滿,對啟蒙理性的失望;
②對現實的不滿反映到文學藝術領域
特點
浪漫主義文學表達出對社會現狀的強烈不滿,與此相對應的是對理想世界的積極追求,充滿奇特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在藝術塑造和個性表達方面強調自由追求,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
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英國詩人拜倫:《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唐璜》
②英國詩人雪萊:《西風頌》
2.批判現實主義文學(19世紀中葉后)
特征:
人們不滿足于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_和吶喊,而要求真實的描寫現實生活、揭露并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罪惡,
成就:
①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代表作《人間喜劇》被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②__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反映了__農奴制改革后出現的問題,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3.現代主義文學(20世紀40、50年代)
主要特征(失望、苦悶、迷茫)
表達戰后人們從內心深處對于現實生活感到的荒誕和虛無。在藝術手法上,往往沒有開頭、結尾和情節,只有指示人物活動的粗線條。
代表:
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表現了西方人精神上的空虛以及對生活的無望和麻木。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并、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后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后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
1、明朝內閣制度的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廢氶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
內閣的機構性質:是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不是正式行政機構,是侍從咨詢機構)影響:使君主__進一步加強;內閣受司禮監太監牽制,導致政治日益黑暗。
2、清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軍機處的設立雍正時期
直接目的:為適應西北軍務的需要,防止泄露軍事機密。根本目的:加強皇權
職責:只是秉承皇帝旨意辦事,跪受筆錄,上傳下達
作用:進一步加強了君主權利,軍政大權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標志著君主__制度達到了頂峰。
3、清朝的邊疆政策
設機構——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務,后來也負責新疆和西藏事務
改土歸流: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實行流官統治的政治措施
明代開始廢除土司,實行流官統治;清雍正年間大規模實行改土歸流;乾隆時期大部分土司被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