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怎么來提分
1、整理背景
對于歷史來說,高考文綜肯定不會直接考察課本上的知識點,必然從歷史事件的發生背景和思考分析著手,來考察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
想要提高歷史成績,就要先讀懂看透歷史書,按照歷史的時間脈絡,將每個時代的背景梳理清楚;除了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以外,還應該整理出在課本上出現過的重大歷史事件。
比如看到15至18世紀,我們應該馬上在腦海中浮現出: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殖民掠奪、物種交流、文化交流、自然科學、啟蒙思想、民主政治和工業革命等等,當然還應該包括每個事件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對于歷史學習而言,對歷史事件的背景認識,決定著我們思考問題的廣度;而把歷史試題和相關背景結合在一起的程度則決定著我們分析問題的深度。因此,不管我們是高一還是高三,我們都應該立即著手,把每個歷史時代的背景整理出來。
然后怎么復習呢?在做題的時候,看到任意一個時代或事件,都應該問問自己,這個時代活時間的背景是什么,前后幾十年都發生過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2、定位方向
政治、地理和歷史,都需要在答題時定位方向。
政治需要首先定位是哪本書,然后確定主體思想和相關理論;地理需要快速定位地點,然后把相關的自然、人文和地理要素全都列出來。
歷史需要快速定位時代,先確定背景,再結合背景去思考題設條件,確定答題思路。題目中可能說的是某時代的人、事物或是事件,不管看到什么,我們都必須像條件反射一樣,想到這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才能在答題時找到頭緒和方向。
3、審清題意
為什么要特意強調把題設材料看懂,審清題意呢?
因為對于歷史題目來說,首先要摳字眼,把題設條件看明白,才能確定答題方向。
a、題設材料上的每句話和每個字詞,都有可能隱藏著命題老師的深意。
b、題設材料中會明示或暗示很多限制條件,你如果看不懂、找不到,在答題時沒有涉及,那就不得分。
c、題設材料會給出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如果我們在答題時沒有把挖掘出的信息全部用到、用完,肯定得不了高分。
歷史最難的是概括題,而且有固定招數和套路。
這個需要在平時做題時總結和思考,比如表示特點的詞語有隨意性、延續性、獨立性、漸進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正面意義可以用穩定性、優越性、擴張性、進步性或是開放性來描述;而政治經濟背景可以用法制化、民主化、現代化、科學化、工業化、集團化或區域化來闡述。
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方法
(一)抓“類型”
解歷史選擇題,首先要明確它的基本類型,主要分為程度型(又稱型)、比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圖表)、逆向型(又稱否定型)、概念型、組合型、條件型、論證型、結論型等10種類型,然后根據各種類型的解題方法“對號入座”。
而把握題目類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考查題干中的“答題項”,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項目(一般置于題干的末尾)來確定的。
(二)抓“題干”
抓“題干”,就是要明確“答題項”(答案包含的項目)、“主干語”(選項論述的對象)和“限定語”(限定回答的內容)各是什么。
我們可以從“答題項”中把握題目所屬的基本類型及命題人考查的目的;從“主干語”中把握題目所考查的內容及要求;從“限定語”中明確題目所限定的時空范圍或特點。
(三)抓“選項”
通過比較四個選項,準確把握選項中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進而明確選項與題干之間的關系。
(四)抓“觀點”
有些選擇題在題干中的“主干語”部分,滲透了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如生產力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觀點、階級斗爭觀點、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觀點、現象與本質等等。我們在審題的時候要以這些理論為指導,進行推理、論證和分析。
(五)抓“時空”
有些歷史選擇題還特別注重于考查歷史事物的時間、空間或特點,我們要根據題干中的“限定語”提取出隱含著的歷史信息,弄清歷史事物的橫向、縱向的歷史時空和階段特征,明確時空范圍和特點。
高考歷史大題解題方法
一、提煉(概括)要點型試題
1、設問方式:“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特點(背景、影響、作用)”。
2、變式提問:“說明……階段性特征”、“材料反映……的問題”等。
3、解題思路:①對材料分層提煉要點;盡量使用材料中的關鍵詞,組織答案。
②結合教材相關知識分角度提煉要點
4、存在問題與對策:問題主要是答題角度單一、要點概括不全,或掛一漏萬。對策在于要善于運用歸納法,多層次、多角度概括要要點,可以借鑒語文現代文閱讀題解題方式,分層(分句)提煉中心思想(或要點)。
二、比較異同型試題
1、設問方式:“比較……異同”、“指出……不同之處(或差異、特點)”、“指出……相同之處”、
2、解題思路:首先,思考該問題的正確的比較角度;(適合于設問中沒有給出比較角度的試題),這是解題的關鍵所在。其次,按照比較角度,對應概括異同(既可以先同后異,也可以先異后同,但一定要按類比較,切忌異同混雜)。
3、存在問題與對策:問題:①不能尋找出正確的比較項(比較角度),或者只是找到一些形式方面的所謂比較項。②找出的比較項單一,或不能從多角度思考比較角度。③不能按類比較,答案異同混雜,思維混亂。對策:在于尋找出正確比較項(比較角度)。一般而言,從背景、過程(內容、方式、領導力量)、影響(結果、作用)三個大方面尋找比較項。
三、(觀點)認識、評價型
1、設問方式:“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觀點)的認識”、“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觀點)”、“評析……(觀點)。
2、解題思路:由于是提出的論點(觀點)是正確的,因此不需要對觀點進行辨析正誤,只需從多角度說明(論證)即可。大題模式:論據(角度)1+論據(角度)2+論據(角度)3+……
3、問題與對策:由于這類試題提供的觀點,一般在教材中沒有反映,屬于新觀點,加上論證角度不明確(或比較隱晦),而且從試題命制的答案看,一是與試題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基本沒有多少聯系,(或材料最多只是提供背景知識,或教材相關知識分散、籠統),二是答案表述語言帶有學術性、非學科性(或類似政治、地理的學科語言),上述特點就使得這類試題難度加大,學生失誤嚴重。問題突出表現:一是無從下手,答題隨意性很大,漫無邊際,不知所云;二是角度單一,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對策:一是明確設問類型;二是加強多角度、多層面思考問題;三是要善于用借鑒其他學科的語言,尤其是時政方面的術語組織答案。
四、圖表型試題
1、設問方式:“依據圖表(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概括)……變化趨勢及原因”。
2、存在問題:①看不懂圖表,同時也就無法解讀圖表。②不能多角度概括圖表反映的變化趨勢的原因。
3、解題思路:①概括變化時,注意看分欄(橫向)提角度,看數字(縱向)說變化;答案語言表述時,一是善于用動態性的語言,如迅速(持續)增長(增加)、相對緩慢、逐步下降等。二是注意從整體與局部方面說明,如整體增長(下降),但個別年份下降(增加)。②概括原因時,注意多角度說明。首先區分是依據材料還是要用所學知識,還是既依據材料又結合材料;其次分析原因時,要善于分解不同角度的原因。從縱橫向看,縱向分為根本、主要和直接原因,橫向分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因素。從主客觀方面看,又分主觀、客觀原因。從國內外因素看,又分國內、國際原因。第三,如果變化趨勢有增有降,要注意對應說明原因,即要說明“增”的原因,又要說明“降”的原因。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鴉片戰爭以前,隨著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危機的日益加深,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經世致用,為“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的萌發奠定了思想基礎。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開始拋棄虛驕自大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
二、新思想的萌發:(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廣東主持禁煙期間,他設立了譯館,編譯的《各國律例》和《四洲志》受到人們的重視。鴉片戰爭期間,積極仿制西方戰艦,提出建設一支新式海軍的主張。(2)魏源編寫出《海國圖志》,書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主要指軍事科學技術即主張用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武裝自己,以抵御外來侵略,使國家走上富強道路。“師夷長技”只是手段,御侮圖強才是主要目的)”的思想。(3)鴉片戰爭后,出現了一批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其中重要的有姚瑩的《康車酋紀行》和徐繼畬的《瀛環志略》。
三、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資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為振興太平天國,提出了一個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資政新篇》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教和外交等方面,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由于它沒有反映農民當時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根本沒有實行。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詩經》:春秋末年,中國出現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收錄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詩歌,分風、雅、頌三部分。《詩經》經孔子整理編定,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
楚辭: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采用楚國方言創作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為“騷體”。
漢賦:漢朝時,文學家以楚辭為基礎,創造出半詩半文的綜合的文體——賦。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東漢張衡的《二京賦》。
唐詩:唐朝時,詩歌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展繁榮的豐碑。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初唐的詩人有王勃、陳子昂。
B盛唐時,邊塞詩人高適、岑參;山水詩人孟浩然、王維;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有“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宋詞:到了宋代,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更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歡迎。于是,詞成為宋代文學的主流形式和標志。的詞作家有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南宋)等。
元曲:到元代,散曲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元曲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
明清小說:明清時期,一方面__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另一方面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氣象,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擴大,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明清小說數量繁多,體裁多樣,表現手法豐富,以《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游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高鄂)四部長篇小說最為。此外,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蒲松齡)和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吳敬梓)也是膾炙人口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