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歌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哥舒歌》古詩原文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哥舒歌》古詩注釋
①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將,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全唐詩》題下注:“天寶中,哥舒翰為安西節度使,控地數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
②北斗七星:大熊座的一部分。
③窺:竊伺。
④臨洮:今甘肅岷縣,秦筑長城西起于此。
《哥舒歌》古詩翻譯
黑夜里北斗七星掛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邊夜帶寶刀。
吐蕃族至今牧馬只敢遠望,他們再不敢南來越過臨洮。
《哥舒歌》背景
這首詩大約是在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哥舒翰領兵大破突厥后西北人民為歌頌其戰功而作。哥舒翰原是身兼幾個節度使的名將王忠嗣的部下,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年),因為王忠嗣被誣陷革職,玄宗命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隴右節度使的設置就是為了防御吐蕃的,治所在都州(今青海省樂都縣)。哥舒翰在對吐蕃的戰爭中是有體現唐玄宗驕奢好戰的一面的;有的戰爭則是屬于抵御吐蕃侵擾的。由于哥舒翰多次擊退吐蕃侵擾,改變了邊境的局面,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總體上起到了安定邊境,保護人民生活、生產的作用。因而,當時就有民謠說:“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吐蕃總殺卻,更筑兩重壕。”這里的《哥舒歌》,很可能是在這首民歌基礎上加工過的作品。
《哥舒歌》古詩賞析
哥舒,即哥舒翰,突厥人,原為名將王忠嗣的部下。天寶六年(747),因王忠嗣被革職,唐玄宗命他為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在對吐蕃的戰爭中,無疑有窮兵黷武的一面,但也不能排除其安定邊境、抵御吐蕃侵擾功勛卓著的一面。《舊唐書·哥舒翰傳》中載:“先是吐蕃每至麥熟時,即率部眾至積石軍獲取之,其呼為吐蕃麥莊,前后無敢拒之者。”后來遭到哥舒翰的 “伏兵邀擊”,保護了莊稼。由于哥舒翰多次擊退吐蕃侵擾,致使 “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因此,當時就有民謠說:“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吐蕃總殺卻,更筑兩重壕”。西鄙人的這首 《哥舒歌》大概就是在這首民謠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古詩百科
關于這首詩具體的寫作背景,《全唐詩》中說:“天寶中,哥舒翰為安西節度使,控地數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用北斗七星起興,表現了哥舒翰的威望及邊地百姓對他的敬仰。在描寫哥舒翰的英勇善戰的時候,作者沒有正面寫他作戰的具體情況,而從側面用北斗七星高懸,哥舒翰深夜握著刀或行軍或察看敵情來烘托出一個戰功卓著,威武勇敢的的形象。這是很成功的藝術手法,正像用 “盤馬彎弓”表現一個人的武功高強一樣有效。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窺牧馬”指吐蕃越境放牧,其含意是指吐蕃的侵擾活動。這兩句描寫哥舒翰到邊境后對吐蕃的威懾力,因為吐蕃多次遭到哥舒翰的打擊,不敢再侵擾邊境。
這首詩雖經作者加工,但其樸素自然,明朗而又含蓄的風格依然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
《哥舒歌》作者簡介
西鄙人 意為西部邊邑的老百姓,實際上是一個不知名的民間作者。有些選本作無名氏。
猜你感興趣:
1.經典古詩的英文翻譯賞析
2.詩經載芟原文翻譯及鑒賞
3.落花詩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4.送元二使安西古詩原文
5.詩經棫樸原文翻譯及鑒賞
6.望天門山古詩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