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中考古詩鑒賞訓練題帶答案
開封中考古詩鑒賞訓練題(一)
【注】①湘裙翠:用湘地絲織品制成的翠綠色的裙子。②琵琶:白居易《琵琶行》典故。
(1)這首元曲,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少婦形象?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2)有人認為這首元曲具有“文人高雅典麗”的風格特點,也有人認為這首元曲體現了“民歌自然清新”的藝術特色。你認可哪一種觀點?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開封中考古詩鑒賞訓練題答案
(1)①綽約多姿。她站在船頭,“風約湘裙翠”。習習晚風吹著她翠綠的裙兒左右飄拂,身姿綽約美麗。(約,有的解作“束、裹”,可分析其身姿優美曼妙。)②思念遠人。她自春到秋都在倚樓遠望,不知錯認多少歸舟,但遠人消息全無。③自悼身世,傷感落淚。聯想到自己和琵琶女一樣,美人遲暮,身世飄零。④內心顧慮悔恨。有對遠人“士也不爽,二三其德”可能已經變心的擔憂顧慮,又有“悔教夫婿”立功萬里的悔恨。(2點4分,每一點中概括形象特點1分,結合文本、分析到位1分。)
(2)觀點1:具有“文人高雅典麗”的風格特點。①運用典故。借琵琶女典故,含蓄地表達自己年華老去,身世飄零的特點,表達自己因思念遠人而產生的復雜情感。②抒情含蓄。“芙蓉開盡無消息”包含豐富意蘊。一是寫出秋已深,而遠人消息全無,而她則是自春到秋都在遠望歸人。二是含蓄寫出遠人歸期一誤再誤,如今不知“香車系在誰家樹”。(每點2分,有觀點有分析可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觀點2:體現了“民歌自然清新”的藝術特色。①“比”的手法的使用。“紅鴛白鷺,何處不雙飛”,以物喻人,在物我的對比中,突出思婦的落寞情感。②抒情直露。“數行淚”是一種情感的宣泄;“晚涼多少”,言秋已深,涼已重,而遠人的冷暖,無人照料,足見其相愛之情。③開篇清新自然。曲一開頭,一個綽約多姿的少婦形象就進入讀者眼簾。(每點2分,有觀點有分析可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觀點3:既有“文人高雅典麗”的風格特點,也體現了“民歌自然清新”的藝術特色。((每點2分,有觀點有分析可得4分。)
開封中考古詩鑒賞訓練題(二)
水口行舟①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注】①慶元三年,學禁嚴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偽學黨”。朱熹從閩北乘船南下古田,抵達水口,感時而作。
8.本詩寫乘舟江中時的所見所思,所表達的情感富有層次。請你簡析。(6分)
9.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朱熹的詩往往富有理趣,那么本詩與其《觀書有感》(其一)所蘊含的道理有何不同。(5分)
開封中考古詩鑒賞訓練題答案
8. “雨一蓑”表現出灑脫與對山水的迷戀,“夜如何”寫出詩人心中的擔憂。“試卷”刻劃詩人既抱希望而又疑慮不安的心態。“依舊”則透露出詩人無限欣喜之情。(答對一點給2分,6分)
9.手法:①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觸景生情”)(寫“借物抒懷”“托物言志”不給分),由景及理;借助自然界景觀的描述 ,表達作者的人生感悟。② 對比(寫“對照”、“呼應”不給分),昨夜夜黑風狂雨驟浪急,危機四伏之景與今朝兩岸青山綠樹、充滿生機形成對比。(答對一種手法給1分, 共2分)
本詩哲理示例1: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青山綠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制。
哲理示例2:人生道路不會總一帆風順,只有逆流而上,搏擊風雨,才能達到青山綠水的理想境界,享受勝利的樂趣。
《觀書有感》(其一)哲理示例: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開封中考古詩鑒賞訓練題帶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