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山行》原文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遠上:登上遠處的。
3、寒山:深秋季節(jié)的山。
4、石徑: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讀xiá ,為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 “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車:轎子。
8、坐:因為。
9、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10、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1、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翻譯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
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
《山行》賞析
【賞析一】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chuàng)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深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huán)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
(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wěn),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xiàn)出來了。詩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xiàn)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xiàn)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xiàn)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fā)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
【賞析二】
唐代,是中國文學史上詩歌的頂峰,詩人輩出,詩作如林,各種藝術風格和流派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即便在綺靡華麗、頹廢感傷的晚唐詩壇,依然有被譽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異軍突起,形成唐代詩歌初、盛、中、晚交相輝映的輝煌。
杜牧的詩歌,思維敏捷,情懷曠達,內容寬泛,風格俊逸。他的詠史詩鋒芒畢露,銳氣逼人,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宮》),諷刺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奢靡;憂國傷時、感懷身世的詩,雖深于感慨,依然是悲傷而不消沉、抑郁而不頹廢,執(zhí)著于自己的理想,如“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將赴吳興登樂游原》);而一些寫景抒情詩,更是氣韻清拔,格調高峻。《山行》,就是杜牧的一首寫晚秋景色的詩,把峻嶺秋色寫得絢爛明麗,讀之讓人朗爽向上,是千百年來人們最愛傳誦的一首秋景頌。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著重寫山路。“寒”字,與后面的“霜”字相呼應,是深秋的節(jié)令描述,通讀全詩可知,盡管已是寒氣逼人的深秋時節(jié),卻絲毫沒有心理上的寒意,反而是恰恰相反。而“遠”與“斜”都是描寫山路,“遠”是形容山路的綿延悠長,而“斜”則與“上”相互補充,指山路的彎曲蜿蜒。深秋的山里,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一直伸向大山深處。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更寫人家。隨著詩人的目光,順著的山路,遠望那白云繚繞的山頂,依稀可以看見幾處石墻石屋,即“人家”。詩人欣賞的目光,越過曲曲折折的山路,透過迷漫山間的云霧,望到了山頂?shù)?ldquo;人家”。中唐詩人劉禹錫有詩“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竹枝詞》),寫的是巴東的春景,是一個熱氣騰騰的景象。這里杜牧描述的是深秋的山景,寧靜而悠遠。但有趣的是:他們的注意力的歸著點都是“人家”,從而使大自然秀美迷人的景色中充滿了勃勃生機。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蜿蜒盤曲的林間山徑,白云縹紗的山頂人家,高遠、澄凈的秋色已經令人沉醉,但使詩人癡迷的不是這些,而是就在眼前的一片深秋經霜的楓林。在夕陽余暉的映照下,楓葉流丹,層林盡染;滿山的紅葉,艷比焰火,燦若彩霞;與晚霞交相輝映,比那江南二月綻放的鮮花還要火紅熱烈,還要艷麗燦爛。激動不已的詩人忍不住停下來不再前行,盡情地飽覽、享受這攝魂奪魄的楓林風光,抑制不住地高唱出:“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高潮,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傾心盡力的所在。這斗霜傲雪、紅若丹霞的楓葉,使詩人感受到一種頑強的生命力,感受到一種熱烈、燦爛、昂揚、奮發(fā)的壯美與生機。這是深秋美景的熱情頌歌,也是詩人品格的含蓄寫照。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正如宋代大詩人蘇軾所說:“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贈劉景文》)但秋風蕭瑟,萬花凋零,萬木蕭疏,總使人容易感嘆憂傷。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宋·柳永《八聲甘州》),“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元·白樸《天凈沙·秋》),無數(shù)文人墨客寫下了無數(shù)傷秋的篇章。但杜牧一掃萎靡之氣,把晚秋寫得生意盎然,展現(xiàn)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和英爽俊逸的氣概。這讓我們想起偉人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沁園春·長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采桑子·重陽》)前一首表現(xiàn)青年毛澤東的凌云壯志,后一首抒發(fā)領袖毛澤東沖天的戰(zhàn)斗豪情和大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讀之使人心潮激盈,令人肅然起敬。毛澤東是否也從“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獲取了靈感和啟迪?
杜牧不僅是詩人,而且是軍事家。他自幼熟讀兵書,曾詳解《孫子兵法》,胸懷經國大志。這也陶冶了他倜儻的氣質和個性,形成他清新俊逸的獨特詩風。
再看他另一首深秋的贊歌《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詩人登高縱覽深秋的長安,天空澄凈如鏡一塵不染,遠望中峻拔入云的終南山,似乎在與高遠無際的秋天一賽高低,一決雌雄。綜合、抽象的秋色與巍峨、有形的南山互為映襯,意境高遠,氣象萬千。這首《山行》,詩人把峻冷的秋山寫得絢麗多姿,明朗璀璨。由紅艷的楓林聯(lián)想到綻放的“二月花”,再用“紅于”加以類比和盛贊,濃郁中見清新,艷麗中見剛勁,形象中見精神,不僅表現(xiàn)出楓葉傲霜斗雪的特質,同時也閃爍著詩人飄逸豪爽的個性光輝。
寒山、石徑、白云、人家,艷若丹霞、錦繡滿山的紅葉,陶然而醉、颯爽佇佇的詩人……這是一首無與倫比的“秋色頌”,一篇“生命的禮贊”,一曲不屈精神的縱情高歌。“霜葉紅于二月花”,“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山行》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學者。公元828年(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歷任監(jiān)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后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以七言絕句著稱,境界特別寬廣,寓有深沉的歷史感。如《赤壁》、《題烏江亭》、《過華清宮》、《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絕句》、《山行》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名篇。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于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全唐詩》收其詩八卷。
猜你感興趣:
1.語文八年級上冊古詩翻譯
2.中國古詩句名言及翻譯
3.八年級上語文課后古詩譯文
4.《山行》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