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課文教案及反思
《論語十則》課文原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后(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十則》課文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導入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
(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
(3)弄清虛詞的用法。
(4)補充適當的詞語。
(5)調整句子的語序。
(6)揣摩句子的語氣。
(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么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說課精要]本節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3.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三、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四、翻譯課文6-10則
1.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五、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六、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七、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八、背誦指導: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九、作業
A.課后練習三、四題。
B.默寫課文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多么平常的課題,但讀了幾遍課文之后,那就另有一種滋味了。你會被作者那凝重的感情所感染,仿佛親眼看見一位父親正在鼓勵被困在懸崖石架上的兒子脫險,仿佛聽見父親正在懸崖底下安慰急待脫險的兒子:“下來吧,孩子。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仿佛感受到“我”從崖下的巖石上投入到父親那強壯的手臂中那一剎那的復雜感情。老師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在課堂上便會同學生一起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從而享受審美的樂趣。
在作者感情的驅使下,我抓住“我”脫險的經過這一主線隨心所欲地處理了教材。指導思想是:誘導學生,積極思維,悟出生活哲理,從中得到啟示。
如我在進行第二課時中,一改往日的一板一眼的字詞檢查,而代之以將字詞出現在我帶著情感的敘述中,使之詞不離語言環境,在特定環境中理解詞義。我說:“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父親對“我”的鼓勵,“我”永遠忘不了投入父親強壯的手臂中的那一剎那,當時,“我”啜泣了一會兒,然后,“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同學們,“啜泣”是什么意思?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來,并注音。(因為“泣”字許多同學讀成“li”的音,另外,這個詞是表達兒子內心感情的關鍵詞。)老師又問:“‘啜泣’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此時學生的思緒已進入了課文中,老師借此機會馬上引導學生談課文中的重點部分,反復體味,尤其是父親那句富有哲理的話我反復指導,讓學生讀出味道,加深印象。當再讀到“啜泣”一詞時,學生對這個詞的作用便進一步理解了。緊接著小組討論,“啜泣”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答案基本符合要求,老師幫助整理,使之表述簡潔,有條理。
課內外閱讀是考查學生分析能力的一個重要內容,為培養學生重視課內閱讀,我采取了讓學生根據文段內容自己編題的方法,從注音、解詞到思考題均由學生討論,每逢遇到此種練習,學生比較感興趣,當學生編的題被列入正式練習題時,學生特別高興,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注音。最后老師與同學一起將題目去粗取精,系統化,有時編的題目能達到十個左右,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內容更加理解,達到精讀的目的了。
當進行到本段文字對我們的“啟示”時,同學們一直在“蘊含的哲理”中跳不出來,通過老師點撥,學生終于明白:“蘊含的哲理”是從作者的文章角度講的,“啟示”則是對讀者個人而言。那么文章蘊含的哲理是什么呢?即在人生的道路口,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勝利。文章給我們什么啟示呢?即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從事件中悟出道理。
總之,這一節課我沒有面面俱到,沒有受教參的約束,而是大膽割舍。如對父親教育方式的詳論,這對學生來講沒有什么難度,聯系實際也有的是話說,不必擠在40分鐘的課堂上,否則沖淡了要講的內容,突出不了重點,事倍功半。
最后我讓學生將哲理性的語言背誦下來,這既是作者人生經歷中的寶貴經驗,也是對未成年的學生起著指導作用。每逢遇到困難,便會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永遠信心百倍,同時也能從平凡的生活小事中悟出人生道理,使思想更開闊,思維更活躍,知識更豐富。
《論語十則》課文教案及反思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