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情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怨情》原文
但見淚痕濕, 不知心恨誰?
《怨情》注釋
1、卷珠簾:意指其卷簾相望。珠簾:珠串的帷簾。
2、深坐:長久的坐。顰(pín):皺眉。蛾眉:蠶蛾觸須彎而細長,故以稱女子之眉。《詩·碩人》:“螓首蛾眉。”
《怨情》翻譯
美人卷起珠簾,深閨獨坐還皺著蛾眉。只見玉顏上淚痕斑斑,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誰。
《怨情》簡析
本詩是一首以閨怨為題材的詩作,描寫一位佳人苦待心上人不至,因而轉愛為怨,哀婉凄惻的情態。詩人主要通過對美人的行動、表情和心理刻畫來表達這一主題。詩的前兩句寫美人卷起珠簾,緊鎖著蛾眉久久地坐著。詩人通過卷簾、深坐、皺眉等到動作、情態來刻畫一個女子處于等待中的哀怨的戀愛心理。第三句描寫她淚水濕成了一片。刻畫人物細致生動,使這位美人由愛生怨、因愛生恨的情感變化,因心上人不來而痛苦萬分,哀怨情態宛在眼前。然而,詩眼卻在最后一語。詩中的美人由于對所愛之人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感,在她的摯愛落空以后,自然要生出無窮的怨恨了。而詩人卻說 “不知心恨誰”,那是明知故問。讀者心里非常清楚,她所恨之人便是她所愛之人,她久等不至之人。從客觀效果來看,末句 “不知心恨誰”還有潛臺詞即 “不知為何恨”。詩人雖沒有正面提出這一問題,但給讀者留下了這樣的想象空間:這女子惱恨的原因究竟何在?是男子另有新歡將他遺棄了呢,還是女子原本就是單相思呢,再或是男子本身的行動并不自由,受到家庭阻撓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樣,末句又起到了另一作用,即通過啟迪讀者的聯想,擴大了這首小詩的內涵空間,使詩作更加含蓄不盡。所以看似直白的 “不知心恨誰”,對本詩詩意的拓展卻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在這首詩中,詩人以一顆同情和理解的詩心,寫出了一位女子的美麗,不僅在蛾眉,更美在一片苦澀純真的相思之情。此正所謂狀眼前之景于詩中,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怨情》賞析
語言平淺簡易,情態纏綿凄涼,含蓄蘊藉,言短意長。“含蓄有古意”、“直接國風之遺”,在理解李白詩歌的時候應該注意這些。古代的“美人”不是一個普通的詞,與現代的“美女”很不一樣。《離騷》里的“香草美人”指賢臣明君;《詩經》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輕女子,“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美人卷珠簾”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閨中女子,李白詩歌的“含蓄蘊藉”是指詩歌中主人公情韻的婉轉,而非指寄托興寓,所以說它“直接國風之遺”。
“深坐顰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層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歐陽修《蝶戀花》)女子所住的閨房在“幕簾無重數”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這是第一層;“深”還有深情的意思,所謂“美人卷珠簾”,古人思念親人,總要登高望遠,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養在深閨人未識”,不能拋頭露面,于是只好“卷珠簾”望著離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離人回來,這是第二層;“深”的第三層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時間很長了。顰是皺的意思,吳宮里的西施“顰”起來的樣子比平日更加美麗,更加楚楚可憐,才有了東施的效顰。“顰蛾眉”更顯出了“美人”之美。
“但見淚痕濕”,因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覺就流下相思淚。“濕”字說明是暗暗地流淚,情不自禁地流淚。聯系到第二句的“顰蛾眉”,比“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誰”,明明是思念,是愛一個人,卻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點抱怨,離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個人在這深院里忍受著孤單寂寞,離人卻還不回來。但這種恨,其實就是一種愛。愛一個人,總是恨對方不能陪伴在身邊。
詩的前三句用賦,末尾用問句歸結“怨情”。這里的賦是個動態的過程,首先是“卷珠簾”,然后“深坐”,再“顰蛾眉”,最后“淚痕濕”,行動可見,情態逼人。李白的這首詩寫的就是一個意境,一個孤獨的女子的思念之情。這樣一個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幾個點,由這幾個點勾出一幅簡單的畫面,同時又留下無限的遐想。隨意的一個小細節,就可以泄露整個主題,可見詩人的洞察力。
《怨情》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后世將李白與杜甫并稱為“李杜”。
猜你感興趣:
1.節南山原文翻譯及賞析
2.那原文翻譯及賞析
3.敝笱原文翻譯及賞析
4.立春偶成詩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5.陳太丘與友期原文翻譯及賞析
6.長發原文翻譯及賞析
7.月下獨酌原文翻譯及賞析
8.相思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