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老母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別老母》古詩原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別老母》古詩注釋
1、搴幃:撩起床帳。河梁去:指遠游他鄉。
2、河梁,本義橋梁。托名李陵詩有“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句,故“河梁”即含有送別遠行之意。
3、柴門:木柴做的門,形容簡陋。
《別老母》古詩翻譯
掀開帳子告別母親離親人而去,滿懷憂愁地看著母親滿頭的自發和淚已流干的雙眼。老母悲悲切切、孤孤單單地在風雪交加的夜里獨處在冷落的柴門里 ,在這種境遇里可真是有兒子還不如沒有啊!
《別老母》古詩賞析
作者天賦極高,十六歲時應府試,三千人中名列第一,中秀才,但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和母親一起過著孤苦的生活。加之考舉人不中,仕途無望,所以在二十三歲時,不得不外出游幕謀生,《別老母》詩,就是在這種境遇下寫的。
詩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開門簾,告訴老母,兒就要起程動身了。但因為是游幕謀生,(游幕是指舊時知識分子離開本鄉到外地尋求教學或投向官府求職)這種告別是無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說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難離,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離,這種既難舍又無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極為痛苦的心情。
詩的第二句“白發愁看淚眼枯”在即將告別老母外出的時候,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表達對老母難分難舍的情感,而是著筆于老母此時的情狀:白發蒼蒼,愁容滿面,凄切悲涼,欲哭無淚。還容得著說嗎?一切傷心,都隱藏在老母的這張面孔之中,離不得舍不得,卻不得不離,不得不舍。這種情感的磨難,真令人寸腸欲斷,撕肝裂肺。至此,誰能不為之動容呢?
詩的第三句“慘慘柴門風雪夜”,轉入了告別老母的時空環境,作者用“柴門”“風雪夜”兩個最簡單的詞兒,極其概括典型地告訴人們,在那種環境下,一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的凄楚難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過貧窮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風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說那還只是一種對貧愁的感嘆,那末“柴門”“風雪夜”則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了。風雪因柴門而更為肆虐,柴門因風雪而更為難忍,此時向老母告別,除了“慘慘”還有什么可說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責,痛恨于一身,發出了“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感慨。這種感慨是極為凝重的,它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愛母之心,戀母之情,而變成了對那個時代的正義控訴,對所有無依,無靠,無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對天下不孝子女的嚴厲譴責,這是由個人情感到整體理念的升華,它從生育學角度告誡世人,養子無用,不如不養。因此,《別老母》詩,比起那些愛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為愛母作品中不朽的絕唱。
此詩的最大特點是用情極深,無論是纏綿悱惻抑或是抑塞憤慨之情,都寫得深入沉摯,使人回腸蕩氣,極受感動。其次是語言清切,他善用白描,詩中掃盡浮泛陳舊之詞,語語真切,而且一種清新迥拔之氣,凌然紙上。其三是音調極佳,作者詩音調和內容緊密配合,悠揚激楚,也特別動人。 要離家遠去的作者是站在老母親的角度上來寫這首詩,抒對母親的不舍之情以及一種無奈的情懷作者。
《別老母》古詩簡評
世間之愛,惟有父母的無私是出乎天性的吧?所以有“癡心父母古來多”、“愛子愛女,情在理中”之說。兒女長大,將遠離膝下,父母總是一面放心不下,一面又恨不得其遠走高飛,萬千心思,總在無災無病一路順風的祝福中。但逢游子遠道歸省,固有一番歡喜。當其復離,又不免思及別易會難,倍增感搶!而詩中寫的是一位臥病在床、白發蒼蒼的老母,面對掀開帳帷和她道別的兒子,想到他就要在這個風雪之夜重上河梁,一顆渾濁的老淚便從緊閉的眼角淌下來,其心情之慘苦又將如何啊。
世人誰不為兒為女?有子不如無,是說不過去的。但詩人用“此時”加以限制,道“此時有子不如無”,則成為警策之語。生子難以養活,如亂世之饑民;生子不肖,墮落為挽歌郎與乞食者,如唐時榮陽公;生子附逆,置家國利益于不顧,如吳襄,等等,都會有“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沉痛吧。本篇又不然。
詩中冬夜臥床的老母,牽腸掛肚的是生離死別割舍不掉的親子之愛,她哪會埋怨“此時有子不如無”呢?本篇的“此時有子不如無”,不是出于老親的痛心,而是出于人子之心的羞慚。對于老母,非但不能廝守贍養,反而造成其別子之痛,正是“生我不得力”。“此時有子不如無”,乃出詩人的自我譴貴,轉覺沉痛深至。世間有老親臥病,而天各一方,不能親侍湯藥而贍養之者,讀本篇有同感。
《別老母》作者簡介
黃景仁(1749年-1783年),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武進(今江蘇常州)人。16歲應童子試,三千人中名列第一,17歲補博士弟子員,但從此屢應鄉試均未得中。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黃景仁開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業富、安徽學政朱筠幕中為客。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赴北京,次年應乾隆帝東巡召試取二等,授武英殿書簽官。33歲時,游西安,為陜西巡撫畢沅所推重,援例為縣丞,未補官而病逝于河東鹽運使沈業富官署中。其著作有《兩當軒集》22卷,其中詩16卷、詞3卷、詩詞補遺及遺文3卷。
猜你感興趣:
1.節南山原文翻譯及賞析
2.那原文翻譯及賞析
3.敝笱原文翻譯及賞析
4.立春偶成詩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5.陳太丘與友期原文翻譯及賞析
6.長發原文翻譯及賞析
7.月下獨酌原文翻譯及賞析
8.相思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9.詩經載芟原文翻譯及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