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石灰吟》古詩原文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古詩注釋
①石灰吟:贊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②千錘萬鑿: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千、萬:指撞擊次數多,不是實指一千一萬。錘,錘打。鑿,開鑿。
③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閑:平常,輕松。
?、軠啠喝?/p>
?、萸灏祝褐甘覞嵃椎谋旧?,又比喻高尚的節操。人間:人世間?! ?/p>
《石灰吟》古詩翻譯
(石頭)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只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石灰吟》古詩背景
于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后,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那年,于謙剛好12歲。12歲的于謙寫下的這首詩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寫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石灰吟》古詩簡析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拙?ldquo;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后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石灰吟》古詩賞析
這是一首喻體小詩,有的版本全詩作:“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此詩相傳為于謙十多歲時所作。古人寫詩往往講究寄托,即將自己的情感寄寓于某種事物的描寫之中。“托物喻志”是我國詩歌的傳統手法,《石灰吟》正是此類作品,字面上四句詩都是寫石灰,實際上語語雙關,寫得十分精巧,毫無雕琢感。所描寫的事物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絲絲入扣,十分貼切。
首句是寫石灰石從深山中被開采出來。“千錘萬鑿’描寫了開采過程中石灰所受的磨難。石灰本無生命,但在于謙筆下被賦予了生命,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石灰石從深山來到世間,。出”字也帶有主動出世的意味。第二句是說石灰石變成石灰所經過的焙燒過程,“若等閑”同樣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是充滿生命感的描寫。這比第一次的磨難更為酷烈,石灰毫不畏縮退避,反映了石灰崇高的獻身精神。這里的石灰已不僅僅是一種物質,而是一個閃光的象征形象了。后兩句繼續寫石灰的生產過程,“粉身碎骨”是指石灰石經過焙燒,變成粉末狀的石灰,然后,最終被人們用之于粉刷建筑物等,在人間留下一片清白之色。“粉身碎骨”是一種比脫胎換骨更為酷烈的磨難。但是對待這種磨難,它卻同樣處之泰然。因為石灰抱定宗旨:“要留清白在人間”;造福于人,不惜毀滅自己,是它唯一的追求。無私才能無畏,石灰徹底的無私,使得他不怕任何磨難,心地坦然地去承受最嚴峻的考驗。寥寥二十余字,一個高度人格化的石灰形象就刻劃成功了。
《石灰吟》寫石灰的一生,實際上是于謙的自我表白,含意深長,作者借對石灰的衷心贊美,表達了自己的志向,自己的人格追求,表明自己也愿象石灰一樣,懷著一顆赤誠無私的心,處之泰然地忍受考驗,對待種種人間磨難,造福于人類,唯愿留下清白之名。
歷代象這類托物喻志的詩歌很多,但象《石灰吟》這樣既字字緊扣所詠的事物寫,又語語雙關,隱含比喻,絲毫不露痕跡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卻不可多得。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經受磨難和留下“清白”他另有一首詩《詠煤炭》。煤炭是黑色的,詩人突出煤炭不惜燒盡自己,為人們獻出光和熱的典型特征,同樣歌頌獻身精神,也寫得非常貼切,說明作者善于運用托物喻志的技巧,來抒發自己高尚的志向。
《石灰吟》作者簡介
于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愍,萬歷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猜你感興趣:
1.節南山原文翻譯及賞析
2.那原文翻譯及賞析
3.敝笱原文翻譯及賞析
4.立春偶成詩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5.陳太丘與友期原文翻譯及賞析
6.長發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