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泊船瓜洲》古詩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古詩注釋
[1]瓜洲:地名。位于長江北岸,今江蘇邗江縣南。本為江中沙洲,河沙漸積,與岸連片,狀如瓜字,故名瓜洲。
[2]京口:位于長江南岸,即今江蘇鎮(zhèn)江。
[3]鐘山:今南京紫金山。
[4]綠:吹綠。
[5]還:指回到金陵鐘山的家中。
《泊船瓜洲》古詩翻譯
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后面。暖和的春風啊,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里?
《泊船瓜洲》古詩賞析
【賞析一】
王安石不僅是宋代最杰出、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更是一位很有抱負和見識的大政治家,一位銳意革新的改革家。王安石久蓄革新之志,早在宋仁宗時,就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但石沉大海。十年后,在還是太子時就對王安石的“萬言書”感興趣的宋神宗即位,立即召見王安石,接著拜相,按照王安石的主張,頒行了一系列新法。但這超前的改革,遭到官僚集團的頑強抵抗,幾年后,王安石被免去職務,被迫退居金陵鐘山賦閑。一年后,又官復原職,再次拜相,奉詔回京(都城開封)。這首詩,就是詩人由金陵進京途中、泊舟瓜洲時內(nèi)心情感的表白。
“京口瓜洲一水間”,京口即今鎮(zhèn)江。瓜洲,在今天江蘇邗江縣南,本來是個江中的沙洲,因河沙日積月累,天長日久與岸相連。它位于古代南北交通命脈的大運河的入長江口,與鎮(zhèn)江隔江相望,古代的南來北往,都由大運河通行,因此,歷來是水上交通要沖。“一水間”,是客觀地描述“京口”與“瓜洲”的位置,即一江之隔,但以此形容船行快捷、頃刻就到了,透露出當時詩人又獲重用的愉快心情。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這是詩人離開家鄉(xiāng)時戀戀不舍的隔江對鐘山的回望,盡管鐘山是早已看不見了。王安石家鄉(xiāng)在江西撫州的臨川,古人有以地名稱呼人的習俗,故人稱王安石為王臨川。但王安石少年時就隨父親宦游金陵(即南京),父親死后,全家就在金陵定居,二十歲時,王安石就是從這里出發(fā)赴京城開封參加科舉考試,一舉高中(主考官定為第一名,但殿試時宋仁宗覺得王安石文筆冷峻峭拔,不對胃口,降為第四名)。罷相后,更在金陵城外鐘山之麓筑室“半山園”隱居,因此,金陵可以說是王安石的第二故鄉(xiāng)。詩人對此有深厚感情,寫下了不少歌詠金陵的詩篇。這句詩中的“只隔”二字,詩人似乎是盡量地讓人感到與鐘山相隔仍近在咫尺、不過“數(shù)重山”而已。委婉地表露出雖奉詔回京很興奮,但十分眷戀著朝夕相處的秀美的鐘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這是一句千古名句。人們可能記不清這首詩,但都知道這句名句,尤其是句中的“綠”字,更是名冠千古。與宋代宋祁《玉樓春》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蘇東坡《有美堂暴雨》詩中“天外黑風吹海立”的“立”字,千百年來,讓人傾倒。古典詩詞,由于字數(shù)很少又含蘊特別豐富,詩人無不在造句選字上一再推敲,留下了多少警世名言,在成千上萬的妙句名言中,上述詩中的幾個字,是歷代名人特別推崇、反復贊譽的選詞用字的典范,讓人拍案叫絕。這句詩描繪了江岸美麗的春色,更寄托了詩人浩蕩的情思。詩句中的“綠”字,傳說詩人經(jīng)過左思右慮、反復地篩選:一開始是“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明“不好”,改為“過”字,又圈去改為“入”、“滿”等等,都不滿意,最后選定為“綠”字。果然,滿目生輝。春風拂煦,草木萌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
一個“綠”字寫出了春風的精神,寫出了因春風而呈現(xiàn)的鮮明的視覺形象,而不像“到”、“過”、“滿”等是風吹而過,看不見效果,“綠”則以春風吹拂的奇妙效果來描述春風,形象既鮮明而亮麗,又準確與精到,使詩情更具畫意,也更深沉有致,因而更具有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這句詩當然是詩人回顧對岸,江岸綿延的春色給詩人的感受,但詩意中更蘊涵了此時詩人精神上的期許。皇帝重又下詔讓他復位,表明了新法的實施又成為可能,對此,詩人特別感到欣慰。他希望這浩蕩的春風,就像吹綠了江岸吹綠了大地一樣,吹散政治上的寒流,讓革新進行下去,開創(chuàng)變法的新局面。大概是由于這個“綠”字太出色了,掩蓋了一切,很多的詩評中,幾乎很少有人注意到,這“綠”前面的“又”字,也用得很精妙,它非常微妙、非常含蓄地表明:新法推行峰回路轉(zhuǎn),重現(xiàn)生機。此時大地生機盎然的春心情。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這是詩人離開家鄉(xiāng)時戀戀不舍的隔江對鐘山的回望,盡管鐘山是早已看不見了。王安石家鄉(xiāng)在江西撫州的臨川,古人有以地名稱呼人的習俗,故人稱王安石為王臨川。但王安石少年時就隨父親宦游金陵(即南京),父親死后,全家就在金陵定居,二十歲時,王安石就是從這里出發(fā)赴京城開封參加科舉考試,一舉高中(主考官定為第一名,但殿試時宋仁宗覺得王安石文筆冷峻峭拔,不對胃口,降為第四名)。罷相后,更在金陵城外鐘山之麓筑室“半山園”隱居,因此,金陵可以說是王安石的第二故鄉(xiāng)。詩人對此有深厚感情,寫下了不少歌詠金陵的詩篇。這句詩中的“只隔”二字,詩人似乎是盡量地讓人感到與鐘山相隔仍近在咫尺、不過“數(shù)重山”而已。委婉地表露出雖奉詔回京很興奮,但十分眷戀著朝夕相處的秀美的鐘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這是一句千古名句。人們可能記不清這首詩,但都知道這句名句,尤其是句中的“綠”字,更是名冠千古。與宋代宋祁《玉樓春》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蘇東坡《有美堂暴雨》詩中“天外黑風吹海立”的“立”字,千百年來,讓人傾倒。古典詩詞,由于字數(shù)很少又含蘊特別豐富,詩人無不在造句選字上一再推敲,留下了多少警世名言,在成千上萬的妙句名言中,上述詩中的幾個字,是歷代名人特別推崇、反復贊譽的選詞用字的典范,讓人拍案叫絕。這句詩描繪了江岸美麗的春色,更寄托了詩人浩蕩的情思。詩句中的“綠”字,傳說詩人經(jīng)過左思右慮、反復地篩選:一開始是“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明“不好”,改為“過”字,又圈去改為“入”、“滿”等等,都不滿意,最后選定為“綠”字。果然,滿目生輝。春風拂煦,草木萌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
一個“綠”字寫出了春風的精神,寫出了因春風而呈現(xiàn)的鮮明的視覺形象,而不像“到”、“過”、“滿”等是風吹而過,看不見效果,“綠”則以春風吹拂的奇妙效果來描述春風,形象既鮮明而亮麗,又準確與精到,使詩情更具畫意,也更深沉有致,因而更具有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這句詩當然是詩人回顧對岸,江岸綿延的春色給詩人的感受,但詩意中更蘊涵了此時詩人精神上的期許。皇帝重又下詔讓他復位,表明了新法的實施又成為可能,對此,詩人特別感到欣慰。他希望這浩蕩的春風,就像吹綠了江岸吹綠了大地一樣,吹散政治上的寒流,讓革新進行下去,開創(chuàng)變法的新局面。大概是由于這個“綠”字太出色了,掩蓋了一切,很多的詩評中,幾乎很少有人注意到,這“綠”前面的“又”字,也用得很精妙,它非常微妙、非常含蓄地表明:新法推行峰回路轉(zhuǎn),重現(xiàn)生機。此時大地生機盎然的春色,此時詩人歡快欣然的心情,在這句詩里表現(xiàn)得無以覆加。這句詩,是全詩的靈魂。
“明月何時照我還”?全詩的最后一句,異婉地表露了此時此刻詩人十分復雜的心情:一方面,很欣喜。被罷相不久又接到詔書,重又復位,新政將又得以推行,詩人肯定是驚喜得很,從前面三句詩中都有表露,行程的輕快和盎然的生機,應該是表露無遺。另一方面,對金陵的依戀,秀美的鐘山、恬靜的山林,依依難舍。從詩中可感覺到詩人的頻頻回望,用“一水間”、“只隔”和“江南岸”,盡情地傾訴自己的眷眷深情。可以說,濟天下、救蒼生、變法圖強、匡扶社稷是詩人的夙愿,神宗皇帝又下決心,自然十分高興,也對新法的推行抱以無限的信心,“春風又綠江南岸”,形象而含蓄地表明了詩人的心跡;然而,變法所遇到的強大的阻力,是詩人已經(jīng)領教過的,因此又隱隱地擔心。還在上次未被罷相前的詩人的《春夜》詩中,詩人已經(jīng)感嘆“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那巨大的壓力,這重重的陰影,在詩人心頭揮之不去。“何時”,即說不定那一天又重蹈覆轍也未可知,因此,不免又萌生希望早日辭官歸隱的退意。好一個感慨萬端的“明月何時照我還”?只是這“何時”,詩人是期盼,還是未卜,還是兩者兼而有之,讓人有點心痛。可以想見,此時已是皓月東升,對岸的景物已消失在暮色之中,望著皎潔的江月,詩人信心滿滿又思緒萬千……這是一首千古佳作,多少年來,人們稱頌它,卻往往偏重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上,感嘆王安石精益求精的執(zhí)著精神和煉字、遣詞、造句的神來之筆,而疏忽了全詩十分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和既含蓄、又勃發(fā)的表現(xiàn)力。
【賞析二】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一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
次句“鐘山只隔萬重山”,以依戀的心情寫他對鐘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隨父王益定居江寧,從此江寧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罷相后即寓居江寧鐘山。“只隔”兩字極言鐘山之近在咫尺。把“萬重山刀的間隔說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詩入對于鐘山依戀之深;而事實上,鐘山畢竟被“萬重山”擋住了,因此詩人的視線轉(zhuǎn)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了江岸美麗的春色,寄托了詩人浩蕩的情思。其中“綠”字是經(jīng)過精心篩選的,極其富于表現(xiàn)力。這是因為:一、前四字都只從風本身的流動著想,粘皮帶骨,以此描寫看不見的春風,依然顯得抽象,也缺乏個性;“綠”字則開拓一層,從春風吹過以后產(chǎn)生的奇妙的效果著想,從而把看不見的春風轉(zhuǎn)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這就寫出了春風的精神,詩思也深沉得多了。二、本句描繪的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心情相諧合,“春風”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春風”實指皇恩。宋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欣喜。他希望憑借這股溫暖的春風驅(qū)散政治上的寒流,開創(chuàng)變法的新局面。這種心情,用“綠”字表達,最微妙,最含蓄。三、“綠”字還透露了詩人內(nèi)心的矛盾,而這正是本詩的主旨。鑒于第一次罷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爭的尖銳復雜,對于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產(chǎn)生重里的顧慮。變法圖強,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詠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變法遇到強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對派的猛烈攻擊,秀麗的鐘山、恬靜的山林,對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維《送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都是把草綠與思歸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詩意,表達了作者希望早日辭官歸家的心愿。這種心愿,至結(jié)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諱言,用綠字描寫春風,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晴聽新鶯百囀歌》:“春風已綠瀛洲草,紫段紅樓覺春好。”丘為《題農(nóng)父廬舍》:“春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溫庭筠《敬答李先生》:“綠昏晴氣春風岸,紅漾輕輪野水天”,常建的《閑齋臥雨行藥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門綠,小隱湖中花”。等,都為王安石提供了借鑒,但從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深度來說,上述數(shù)例,而“山門”“山”“草”皆可綠,而江南岸的綠卻是頗有動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結(jié)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從時間上說,已是夜晚。詩人回望既久,不覺紅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雖然消失在朦朧的月色之中,而對鐘山的依戀卻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終將有日,故結(jié)尾以設問句式表達了這一想法。
《泊船瓜洲》作者簡介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進士。《宋史》本傳稱其年輕時便有“矯世變俗之志”。中進士后在江浙一帶任地方官十余年,局部推行革新措施。他有不平凡的政治及文學才能,曾受到歐陽修、文彥博等著名大臣的獎譽、舉薦。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入為度支判官,上萬言書極陳當前之務,主張變法。六年,為知制誥。英宗朝官至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辭,判江寧府。十年,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封舒國公,后改封荊,世稱王荊公。卒贈太傅。謚號文。王安石為大政治家、大經(jīng)學家、大文學家。散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風峭刻,筆力雄健。詩歌成就更高,早年詩作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問題。罷相退居后創(chuàng)作了大量寫景詩,不少詩修辭巧妙,意境清新,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雖不以詞名家,亦有佳作傳世。有《臨川集》《唐百家詩選》《新經(jīng)周禮義》(殘)等。
猜你感興趣:
1.詠史原文翻譯及賞析
2.泊船瓜洲古詩改寫作文
3.八年級下冊語文書古詩詞
4.己亥雜詩·其五 經(jīng)典賞析
5.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文言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