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古詩原文與鑒賞
《望天門山》原文 |
《望天門山》注釋 |
《望天門山》翻譯 |
《望天門山》賞析 |
《望天門山》作者簡介 |
學(xué)習(xí)古詩的方法 |
背古詩最快的方法和技巧 |
《望天門山》原文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返回目錄
《望天門山》注釋
1、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shè)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記云:“兩山石狀曉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2、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楚江:即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開:劈開,斷開。
3、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zhuǎn)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轉(zhuǎn)。指這一段江水由于地勢險峻方向有所改變,并更加洶涌。
4、兩岸青山:分別指東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現(xiàn)。
5、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仿佛來自日邊。
返回目錄
《望天門山》翻譯
天門山從中間斷裂,是楚江把它沖開,碧水向東奔流到這里回旋徘徊。兩岸邊高聳的青山隔著長江相峙而立,我乘著一葉孤舟從日邊而來。
返回目錄
《望天門山》賞析
【賞析一】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xiàn)出躍躍欲出的動態(tài),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的水勢。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句寫詩人遠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過天門山,水勢湍急、激蕩回旋的壯麗景象。第一句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xùn)|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第二句寫天門山下的江水,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jīng)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zhuǎn)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xiàn)天門奇險的氣勢。可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zhuǎn)秦地雷。”“盤渦轂轉(zhuǎn)”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xiàn)的情景,但作為一首七言古詩,寫得淋漓盡致。從比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門山》作為絕句的崇尚簡省含蓄的特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寫長江江面的遠景,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xiàn)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chǎn)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tài)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xiàn)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xiàn)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豪邁、奔放、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自我形象。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jié)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它所構(gòu)成的意境優(yōu)美、壯闊,人們讀了詩恍若置身其中。詩人將讀者的視野沿著煙波浩渺的長江,引向無限寬廣的天地里,使人頓時覺得心胸開闊、眼界擴大。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李白的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廣闊胸懷。
【賞析二】
天門山,位于長江下游的安徽蕪湖與馬鞍山之間,是長江北岸的西梁山(和縣境內(nèi))和南岸的東梁山又稱博望山(原屬當涂縣,今屬蕪湖市)的合稱。兩山夾江,對峙如門,形勢險要,“天門”由此得名。
唐開元十三年(725),二十五歲的李白離開四川,開始了他的漫游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經(jīng)渝州出川,先游江陵,后南入洞庭,登廬山,東至金陵、揚州,游歷吳越。這首詩就是他首度經(jīng)天門山時寫下的壯麗詩篇。
“天門中斷楚江開”,天門山雖然山并不高,但山勢險要。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兩山陡峭雄峻,直立江面,擋驚濤駭浪,擁江水奔流;夾江對峙,像一座天造地設(shè)的“天門”。萬里長江自西向東,浩浩蕩蕩,一瀉千里,萬頃波濤。在這里沖破天門,激浪回旋、奔騰而去,形成一幅氣勢壯闊的奇?zhèn)ゾ坝^。心懷大志的詩人乘舟順江而下,看到如此雄偉的氣勢,心潮澎湃,激動非凡。浪漫的詩人展開聯(lián)想的翅膀:隔江對峙的兩山,原是一個山體,是由于洶涌咆哮的江流的沖擊,撞開了這條通路,大山從中而斷,以致東、西梁山各踞一方,聳然對峙形成了這雄偉的“天門”。李白曾在一首《橫江詞》中有如此描述:“海神東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詩篇一開始就凸顯出長江沖決一切艱難險阻,“浪打天門石壁開”,一往無前的浩大氣勢。
“碧水東流至此回”。由于兩山夾峙,原已江面寬闊、水流平緩的萬頃江水,被逼進兩山間的狹窄通道,頓時驚濤拍岸、波濤洶涌、激浪回旋,而陡峭的山崖突兀江中,如刀削斧劈巍巍然砥柱中流,奔騰東來一瀉千里的長江,經(jīng)此阻隔,竟折轉(zhuǎn)北上,形成詩中“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觀。于是江南江北在這里就成江東江西,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就是指這一方土地,這一段長江因此也被稱作“橫江”。李白晚年流連于此,曾一口氣吟出六首《橫江詞》,前面引用的是其中一首。由于地勢險要,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據(jù)史料記載:自公元前525年春秋時“吳伐楚”曾在這里大戰(zhàn)開始,南朝梁末的侯景之亂中鏖戰(zhàn)梁山,唐代武德年間杜伏威副將輔公祏在此曾用鐵索鎖斷大江,太平軍與清軍多次激戰(zhàn)血染天門等等,一直到1949年渡江戰(zhàn)役,歷史上無數(shù)英雄豪杰在這里以鮮血譜寫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毛澤東在評點《二十四史》中記述天門山形勢時說:“太平軍盤踞金陵,用全力扼守東、西梁山,兩山對峙,長江流到這里緊收成一束,急水回流,地勢比小姑(孤)山更加險要。”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天門山不僅地勢險要,而且景色迷人。天下名勝、著名的“長江三磯”之首的“采石磯”就緊鄰其下,李白晚年對這里特別鐘情,流連其間,為這方山水留下了五十多首美麗的詩篇。《姑孰十詠·天門山》有專門描寫:“迥出江山上,雙峰自相對。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參差遠天際,縹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遙,回首沉青靄。”然而在這首《望天門山》中,李白是乘舟順流而下,水色空濛中,大江兩岸兩山遠遠地映入眼簾,色如翠黛,宛若峨眉;隨著洶涌的江水,雙峰漸漸地隔江對峙,勢如虎踞,壯若天門。“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不僅非常逼真地描繪出詩人乘舟由遠而近,愈來愈清晰的天門山兩山對峙的雄姿,而且化靜為動,仿佛是此方天地張開的雙臂,在熱情地迎接這位遠道而來的天才貴賓。胸懷遠大抱負、立志匡扶社稷的年輕的詩人也飽含激情地宣稱:“孤帆一片日邊來。”載著李白的“一片孤帆”,背負著太陽的光輝,順著江水,向天門山迎面而來。如果說詩的首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第二句則是借水勢襯托山的雄奇,而第三句無疑是描繪這方土地的神奇與熱情,結(jié)句則是述說詩人自己。望著這雄偉綺麗的山水,欣喜而激動的詩人不由得敞開了襟懷,似乎向世人展示自己滿滿的信心與展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
當代著名學(xué)者余秋雨來到這里,他流連、徜徉在山山水水之中,翻開一頁頁被塵封的歷史,冥冥之中,他被這里一種深遠和博大的氣勢所震撼,這種獨特的地理現(xiàn)象和人文景觀令他驚訝不已,在為采石磯翠螺峰巔的“三臺閣”所寫的《三臺閣題記》中深情地說道:“長江流到這里,足以證明自己具有世間一流的文化品級。采石磯的魅力在于它扼守住了亞洲第一大河的咽喉,對萬里長江作了一個文化總結(jié)。”這個“文化總結(jié)”中最閃光的一點,無疑有李白、有李白這首《望天門山》境界遼闊、壯麗無比的詩篇。
返回目錄
《望天門山》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返回目錄
學(xué)習(xí)古詩的方法
1、 審標題。許多人在讀詩的時候常常忽視標題,其實詩歌的標題給我們讀詩提供許多有益的啟示,它或點明寫作背景、或概括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或表明寫作的目的等等。閱讀詩歌,一定要先審標題,把握標題傳遞出來的信息。
2、 看作者。詩歌所傳遞的是詩人對社會的獨特認識和感受,這些情感、認識和感受又是由詩人所受的
教育、人生經(jīng)歷、__格、際遇和所處的時代決定的。解讀詩歌,詩人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信息。因此,要盡量多地詩人的有關(guān)信息,讀一讀詩人傳記,尤其是處于時代變遷之詩人,如唐安史之亂前后的詩人、由北宋而進入南宋的詞人等,這些都有助于我們學(xué)習(xí)詩詞。
3、 讀注釋。詩歌注釋除了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詩句意思之外,還常常告訴我們
一些相關(guān)的文學(xué)常識、詩歌寫作背景等,這些信息對于理解詩歌都有重要作用,要注意積累。
4、 抓詩眼。理解詩歌,當然重要的還是詩句本身,尤其是詩眼。什么是詩眼,詩眼就是一首詩或某聯(lián)、某句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情感、觀點認識的具有概括__、生動__或情趣__的,能籠罩全篇、全聯(lián)、全句的詞語,它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如陸游<書憤>
中的頸聯(liá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其中的[空"字,寄予了作者自許塞上長城,滿腔報國熱忱卻一直到老仍報國無門的深重的悵惘與悲憤,讀之令人握腕,抓住詩眼,有助于提挈全篇,融會貫通。
前后貫通,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對于品味詩歌的意境是至關(guān)重要的。詩歌是凝練的藝術(shù),是高度精練的語言,我們學(xué)習(xí)詩歌,不可拘
泥于一字一句的解釋,應(yīng)充分運用自己所學(xué),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放飛自己思維的翅膀,用聯(lián)想與想象去復(fù)原、充實、拓展詩中的意象,從而領(lǐng)略到讀詩的愉悅,達到鑒賞詩歌的目的。
返回目錄
背古詩最快的方法和技巧
1.快速背誦古詩有很多種技巧,比如情景想象法,所謂的情景想象法,就是發(fā)揮想象力,來想象下詩詞中描述的景色或人物的原貌,這樣幫助記憶;再如對仗記憶法,很多古詩,尤其是律詩是非常講究對仗的,對仗是這些詩歌的一種規(guī)律。在記憶的過程中,你可以兩句對比著記憶,這樣可以克服記憶單句的困難。
2.學(xué)習(xí)和記憶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學(xué)習(xí)只有記憶下才有意義。在記憶和理解下,才有學(xué)然后知不足之感。記憶是學(xué)習(xí)的一環(huán),記憶也是學(xué)識進步的基石。為了提高記憶的效率,學(xué)識的深化,孔子曾經(jīng)說過“學(xué)而時習(xí)之”,“溫故而知新”;為了增強理解,教導(dǎo)我們學(xué)習(xí)和思考并進,也曾有“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的名言。
3.背誦一些古詩詞和古文的意義是讓孩子體會到那種文字的韻律和美感,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這種文字的美、節(jié)奏的美、意境的美。因此,古詩詞對孩子最大的意義不是教育,也不是灌輸,而是培養(yǎng)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