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曉古詩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春曉》原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注釋
1、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2、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3、夜來:昨夜。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曉》翻譯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想起昨夜里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曉》賞析
孟浩然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以清淡秀麗的詩句,著意描繪自己熟悉的田園和山水,自然明快,給唐代詩壇帶來一股清新的風。李白、杜甫等人對他毫不吝惜美譽之辭,李白稱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杜甫贊其“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十二首》)。孟浩然的山水詩往往從大處落筆,描繪大自然的廣闊圖景。如“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彭蠡湖中望廬山》),“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等等。但他更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不過是寫一種閑適自得的情趣,并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各種感覺寫得細膩入微,詩意盎然。
文字如行云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渾然一體,極富韻味。
以五言擅長的孟浩然的這首《春曉》,正是這樣的一首詩。雖只是短短的五言絕句,沒有華麗的辭藻,也不用任何奇絕的手法,只是淡淡地說來、靜靜地描述,從全詩的字句無須注釋就可見詩句是何等的平易與質樸,卻最能體現孟浩然詩“其淡如水,其味彌長”的藝術特色,也最為歷代人們津津樂道而至今盛傳天下。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喜愛它、贊美它,從初讀似乎的平淡無奇,越讀越覺得詩中別有天地,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
詩人描寫的是春天。春天萬物萌生,百花齊放,是人們最喜愛的季節。描寫春天的詩不計其數,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唐·賀知章《詠柳》),“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游園不值》),“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絕句二首》),“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等等。但孟浩然在這里既沒有描寫春天那姹紫嫣紅的色彩,也沒有去描寫那迷人、醉人的芬芳,擷取的是自己早晨剛剛蘇醒時那一刻的感受,而且僅僅是從聽覺去感受。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晨,平和而安詳,悅耳動聽的鳥啼聲聲入耳,而且是“處處”,即遠處近處,此起彼伏,此唱彼和,讓人應接不暇。不禁又回憶起依然縈繞腦際的昨夜那瀟瀟沙沙、淅淅瀝瀝的春風春雨,那滋潤萬物也打落了繁花的“風雨聲”。詩人只寫這一點,點到即止。這似乎是不經意的寥寥數字,已讓人感覺到那盎然的春意,仿佛是在如夢似幻、春雨紛紛的夜晚,又仿佛是在春風拂面、陽光初照的清晨,春色無邊,萬物萌生,百花綻放,寓意著一個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世界。詩人只是拈出春天里典型特征的鳥啼和雨聲,沒費哪怕是多一點的筆墨,旨在讓讀者自己去感悟、去想象。結尾句“花落知多少?”則清晰地透露出詩人熱愛生活、崇尚美好的情懷,少了后來的李商隱式的“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感,也沒有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那“綠肥紅瘦”式的傷春和懷春,卻多了幾分的從容與淡定。
從首句的春睡的香甜到喚醒詩人那悅耳的鳥啼,從依然回響耳際那昨夜的風雨到清晨詩人對春花的惜愛與惦記,詩人信守拈來,自然流露,沒有半點雕琢。但春曉句說春夜,啼鳥句說春晨,風雨句又說春夜,花落句又說春晨;首聯表現的是詩人的恬靜與安寧,下聯又寫出詩人內心的不平靜……時間的起伏跳躍,陰晴的自然交替,情感的微妙變化,都凝聚在這短短的二十個字之中。
詩人愛春惜春、熱愛生活、崇尚自然的情愫從心靈深處涓涓流出,從而讓讀詩的人也與詩人一道陶醉在無邊的春色之中,領悟大自然的真趣與神奇。宋代大詩人陸游曾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人們稱贊《春曉》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之聲。
《春曉》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屬湖北)人。盛唐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人物,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他的詩當時就極負盛名,李白、杜甫等均對其十分推崇。詩風平淡自然,意境清新,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
猜你感興趣:
1.春曉的意思是什么
2.孟浩然:春曉
3.春曉教學反思
4.關于春曉古詩原文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