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古詩翻譯及鑒賞
夜雨寄北原文欣賞 |
夜雨寄北原文翻譯 |
夜雨寄北原文賞析 |
古詩鑒賞技巧 |
學習古詩的方法 |
夜雨寄北原文欣賞
夜雨寄北原文翻譯
巴蜀地區秋夜里下著大雨,池塘里漲滿了水。
何時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燭夜談;
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注釋:
①選自《李義山詩集》。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1],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現在河南沁陽)人。唐代詩人。這首詩是寄給妻子(或友人)的。當時詩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長安,所以說“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詩人獨自一人在外乘涼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與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燭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卻:還,再。
何當:何時能夠。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哪一天?
卻話:回溯。
夜雨寄北原文賞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隱的愛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指妻子。詩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滿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
“君問歸期未有期”,詩一開始,就擺出了不可解脫的矛盾。歸期的希望與未有期的失望,兩相對立。悲愴沉痛,籠罩全篇。“巴山夜雨漲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點題。但是這一景象把歸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緒,渲染得更形象、更濃郁了。獨在他鄉異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傷感的。尤其是“漲秋池”三字,秋雨綿綿,把池水都漲滿了。詩人抓住了這一精細的而又富于生活實感的畫面,調動讀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漲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難以解脫的痛苦。
絕句雖屬短制,但也講究結構的技藝。前人有言,絕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這首詩的第三句,就顯示了這種工夫。“何當共剪西窗燭”,宕開一筆,從眼前跳脫到將來,從巴山跳脫到北方(長安),用示現的修辭方法,寫出詩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燭”,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的詩境,但是由夫婦化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濃。“何當”二字,意思是“什么時候才能夠”,照應首句“未有期”,既有熱切地盼望,又有難以料定的惆悵。在情意上,與前兩句,似斷非斷。
第四句顯得更為精彩。“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承“共剪西窗”而來,為順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絕句體裁里,毫不可惜地運用了重復句意,不能不謂之大膽。然而,再次出現的“巴山夜雨”,無單調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說,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寫情,那么這一句的“巴山夜雨”卻是以情寫景。它與“西窗剪燭”,組成一幅溫暖的動態畫面,表現了詩人對于歸期的向往,對于“君”的深厚友情。這給詩中增添了歡欣感。這種歡欣只是一種難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現于將來的欣慰,又加劇了眼前歸期未有期的痛苦。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不斷起伏、跳躍,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調又是和諧、統一的。
李商隱的詩,特別是他晚年的詩,感傷情緒很濃。這種感傷反映了時代的黑暗,反映了他個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雖然有些歡欣的折光,總的看來,也是感傷的。只是這種感傷表現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隱含了多少豐富的潛臺詞。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離而感到的痛苦,實在是深深包含了詩人此時此地回顧一生的哀愁,隱含著對于現實的憤懣與絕望。
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是樸實的,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這首《夜雨寄北》,表現了李商隱詩的另一種風格:質樸、自然,卻同樣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古詩鑒賞技巧
一、看背景
結合注釋告訴的背景來迅速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如20__年高考詩歌鑒賞題
春日即事
①李彌遜。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這道題中,注釋①告訴我們李彌遜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第二題問這首詩表現作者什么樣的情緒,聯系背景答題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關鍵語言(標題、結尾詩句、詩眼)
古詩中的關鍵語言,例如標題、結尾詩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
三、看體裁
如果是敘事詩,則可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概括詩歌的主題,賞析詩歌語言的凝煉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詩,概括主題時則應揭示詩中所蘊含的哲理,分析表現手法時則從托物言志角度出發。(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如果是抒情詩,則從寫的景物(具體名詞)中理解詩人抒發的感情,在回答諸如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請欣賞這句詩等問題時,就考慮是否應該答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
(2)間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寫手法
①對比:勾畫的生活畫面,突出表現詩人的情感,或表達了對生活、社會的思考。
②襯托(映襯、反襯、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寫鋪排)
④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三)修辭手法
(1)用典借用神話故事、歷史人物活動、古詩文
(2)借代含蓄、委婉,表達特定的感情
(3)比喻形象生動,寄托感情;或語言深入淺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聯想,設想奇巧,勾畫了的生活或社會圖景。
(4)雙關意在言外,耐人尋味,具含蓄美。
A諧音雙關,含蓄,富有情趣。【如東邊日出西邊晴,道是有晴(情)還無晴(情)。】B語意雙關
(5)擬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動,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體;或借物喻人,象征。
(6)夸張,突出特點,強化感情,增強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現浪漫主義的情感。
(7)反復,連用某字,突出特點或某種情感。
(8)設問,一問一答,富有情趣;反問,增強說服力,發人深醒。
(9)反語,諷刺。
(10)互文: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煙籠寒水月籠沙、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等。
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初讀古詩,知其概貌。它要求從讀入手,大體了解、感知全詩寫的是什么內容;對不懂的字詞,可以借助字典來解決。
二、再讀古詩,理解詩意。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要從詞到句、從句到篇連起來,由部分到整體把全詩的意思弄清楚。
三、誦讀古詩,品味詩境。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要通過誦讀,咀嚼詩味,想像詩的意境。
四、體味情感,勾畫詩境。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你與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時,可通過自身的豐富想像,用筆簡要地勾畫出詩的意境。這樣,由詩到畫,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就會逐步取得學習古詩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