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警察心理健康警察職業精神抑郁問題
2002年,宜陽縣公安局長高保中從崗位上調走,白山走馬上任。到任后的他以身作則,親臨第一線,與下屬同甘共苦,在30天內就破獲了6起殺人案,并因此贏得了好評。白山任內,宜陽縣公安局多次獲得了省部級榮譽,其中3人被公安部評為先進個人,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警察,1人榮獲二級英雄模范稱號,25人次被評為河南省優秀人民警察。任滿5年,今年7月份,白山接到了調令。
百萬警察面臨同樣壓力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教研室主任張振聲,對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問題長期進行研究,曾撰寫了《警察心理學》一書,據他研究發現:“在全國180萬民警中,有80%的民警心理壓力過大,如果任其發展下去,輕則一些警察對從事警務工作產生悲觀想法,重則導致警員心理產生障礙。”
2006年,華夏心理網對北京某公安分局民警做了一次詳細的心理調查,調查顯示,該區警察中,存在心理障礙的比例為51%,其中輕度心理障礙的占32%左右,中度心理障礙的占16%左右,嚴重心理障礙的占2%多。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心理學教授李迎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白山自殺的不幸悲劇,其實也折射出了警察界普遍存在的壓力過大而導致的警察心理健康問題。
李迎春分析,生活在客觀世界,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心理問題,但是警察的心理問題為什么比其他職業多?因為,警察在和平年代是一項最危險的職業,警察的心理問題一方面來自高風險、高負荷、高強度、高投訴的職業特點,另一方面來自于這樣心理問題的積累形成的派生的心理問題。
盡管這些年我國的警力得到了長足的增長,但是相對于13億人口的大國,卻只有180萬警察,這樣的配置僅僅是西方國家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警力還是相對不足的。
而有關的調查也顯示,我國的一線民警平均每天工作11至15個小時,平均3周才能休息一天。雖然一再改善但仍然待遇偏低。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由于工作強度增大出現了身體疲憊、軀體不適感,由于長時間投入工作,也影響了家庭夫妻關系、子女教育、老人的照顧、鄰里關系等;而執勤過程中遇到的搶劫、殺人等暴力事件,執勤中開槍射擊犯罪嫌疑人,執法過程中受傷等也都不可避免地使警察受到了強烈的刺激。
“社會對民警的高要求也給民警心理增加了壓力。”心理專家曹紛圓舉例說:“有困難找警察,這個要求太高了,公眾應當更體諒和寬容警察這個群體,警察不能也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
世界教科文組織專家、南京市都市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周正猷教授也曾指出,警察的職業特征最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作為武裝性質的國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警察擁有在常人看來“令人生畏”的權力,但這同時意味著警察必定比常人面臨更多的誘惑和心理沖突。
多數警察對自身心理問題熟視無睹
有關調查顯示:遇到煩惱需要調節時,61%的民警目前只能靠自己開導自己,而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則悶在心里。
在公眾面前扮演硬漢形象的警察,即便有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時,“很少想到進行心理排解和治療。”事實上,近些年來,我國各級公安機關認識到了心理健康對每位民警的重要性,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
2000年5月,心理素質測試被國家人事部寫進《關于地方公安機關錄用人民警察實行統一招考》的意見之中。同年9月28日,深圳市公安局建立了中國內地第一家警察心理服務中心和第一條相關的心理熱線。
2002年4月,北京市公安局啟動首都刑警心理健康工程,全方位地關注一線警察的心理健康問題。2004年,公安部在公安信息網上開通了“公安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網站”,為民警提供隱蔽、自由的空間,也為專家及時有效地緩解民警心理壓力提供了一個咨詢輔導平臺……
然而,心理咨詢熱線卻經常遭遇“沉默”的尷尬。很多警察雖然打了電話,卻難以啟齒。在心理學家百般疏導下,最后還是選擇掛上電話。“我認為要打心理熱線來調節的人不適合干警察這一行。”一個不愿透露姓名的警察這樣說。他所在地區5年前就開設了相關心理服務內容,但即使在“非常郁悶”的時候,他跟身邊的同事也只是互相聊聊天來調節心情。
“這也是問題的一個關鍵所在。”李迎春說,雖然他早就在《遼寧警刊》上公布了警察心理咨詢熱線,但是至今接到的屈指可數的咨詢電話都是與家庭婚姻關系的處理以及子女的教育問題有關,尚無一人就自己的心理問題進行過咨詢。
李迎春指出,警察對心理問題自身往往存在偏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與己無關論,認為心理問題是一個手電筒,只是用來照亮別人的;二是無害大局論,認為心理問題可以自愈;三是職業特點論,認為做警察就必然出現心理問題。
而“正是這些偏見,使得警察的心理壓力愈積愈多,從而出現了‘量變不注意,質變止不住’的局面,甚至導致自殺的出現。”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專家夏學鑾教授認為,警察對心理問題的漠視,家庭和單位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他指出,相對而言,警察的情緒不對、行為異常等,家庭和單位是最先能觀察到的,后者有義務對前者進行及時的干預和挽救。“接連發生的警察自殺事件表明,在我國有效的危機干預機制并沒有建立起來。”
專家呼吁:警察的心理壓力狀況直接影響到警察素質的高低和警察戰斗力的發揮,關系到“保一方平安”和社會穩定的目標能否實現。應該從根本上減輕警察的壓力,同時建立危機干預機制,讓警察充分正確認識心理壓力的產生以及危害,鼓勵警察接受心理咨詢或理療,從而保證警察隊伍的健康。
警察心理健康 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接連發生的警察因不堪壓力而自殺的悲劇事件,令人惋惜。事實上,警察自殺不僅僅發生在中國,而警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是個世界性話題。
警察自殺問題在世界
“警察自殺是個世界性的普遍問題。”包括張振聲在內的多位專家學者在不同的場合曾發出過類似感慨。
根據比利時官方統計的數字顯示:在比利時,從事警察行業的自殺人數是其他行業自殺人數的兩倍,平均每三個星期比利時就發生一起警察自殺事件。
李迎春教授引用美國有關部門公布但未經核實的材料加以印證:1993年和1994年兩年,美國共有700余名警察自尋短見,是履行公務時犧牲人數的4.2倍。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警察被謀害的比率遠遠趕不上急劇上升的自殺率。紐約一位20歲的警察在制止了一個市民的自殺后才兩個小時,自己卻尋了短見。
2005年9月5日,中國新聞網轉載美聯社的報道稱,“卡特里娜”颶風重創的美國新奧爾良市警察面臨沉重壓力。兩名警察自殺身亡,自殺警察是“優秀的警官”,“他們都是用自己的手槍開槍自殺的。”與此同時,數十人交出了自己的警徽提出辭職。
警察自殺成功率高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警察自殺的成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的,這是世界各國警方絞盡腦汁,但仍然一籌莫展的問題。
對于警察自殺的成功率,國際心理學專家魯德德克認為有二:一是警察職業是男性占絕對優勢的職業,而男性自殺的成功率極高;二是警察配備有致命武器,一旦發生自殺行為就無法搶救。
警察悲劇原因
“從世界范圍來看,警察文化與警察職業特點,造就了警察的悲劇。”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分析指出,作為警察群體的心理特征,除了具有崇高、奉獻、犧牲、忠誠、勇敢等正面的因素外,還有負面因素,譬如,猜疑等。猜疑是警察的一種職業病。一個煙盒掉在地上,普通人可能會熟視無睹,而警察就會琢磨“這會不會留下作案線索呢?”
此外,警察的職業特點,令警察在所有的應急性職業中,成為心理壓力最大、心理障礙最多的一種職業。
該專家打了個比方:一名高中生,在沒有穿上警服之前,在大街上看到飛車搶劫,他可以不管,事后最多受良心的譴責和社會道德的拷問;一旦穿上警服而不管,就是玩忽職守,就是不作為,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在遇到犯罪時警察沒有任何退路。
■抑郁的標準
美國心理學會于1987年對人在抑郁狀態下的心理表現進行了歸納,認為出現下列癥狀者就是處于抑郁狀態:
悲傷、無望和空虛感持續出現。
對于通常令人感到愉快的活動,失去了興趣,不愿意參加。
增加或減少食欲,導致自己體重的增加或減少。
睡眠習慣發生改變:或者失眠或者出現嗜睡現象。
身體運動發生變化:或者異常興奮或者運動和語言出現生理上的遲緩。
疲勞感、厭倦感增加,缺少精力。
自己缺少存在價值或者有相當強烈的自罪感。
思維、集中注意力或者決策出現困難。
出現自殺念頭,思想緊張,等等。
■抑郁癥與警察心理應激
像感冒一樣,抑郁癥是人類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情感性精神障礙的一種情感狀態,以心境顯著而持久的改變(高漲或低落)為基本臨場表現,并伴有相應思維和行為異常的一類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心境抑郁、悲觀失望、興趣喪失、精力減退和行動遲緩,尤以心境抑郁為最核心的癥狀。抑郁癥最嚴重的可能會自殺。
警察的抑郁是因警察心理應激所引起,是警察面對應激源所產生的情緒反應的一種。
■警察心理應激
警察心理應激具有長期性。“可以說,從進入公安機關第一天起到退休的最后一天止,警察都面臨著心理應激問題。”
警察心理應激,是指警察在預料之外經歷的對身心有害的事物或人的打擊所產生的心理、生理和行為上的綜合反應。
導致警察心理應激產生的原因是各種應激源的存在,主要有4種表現形式,即工作應激源、生活應激源、個體應激源和社會應激源。其中工作應激源是警察心理應激的主要來源。
■警察的抑郁
警察抑郁的產生是應激源與警察自身的素質相互結合的結果,當應激源的影響十分強烈,而警察自身的心理品質又存在某些缺陷時,抑郁的程度就比較大;反之,抑郁的程度就比較小。
抑郁不管是強烈的還是非強烈的,對警察的影響都是有害的。它首先破壞了有機體的整個情緒活動,迫使情緒向不良方向發展。其次是使整個心理活動蒙上了一層陰影,包括有機體的思維活動、外部行為表現等都具有抑郁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