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警察要先測心理專家:謹防測試不科學
時間:
未知2
心理測試輔導
警察這個行業對心理的沖突很大,時常會面臨誘惑或者威脅,對警察心理狀態的重視是很大的進步
“這次,對警察心理狀態的重視是很大的進步,讓人們知道,警察也需要關愛”,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員、社會學者瞿世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社會處在特殊轉型階段,治安壓力增大,警察本身工作壓力就大,再加上工作時間延長、難度加大,如果沒有堅強的神經系統,就會產生煩躁甚至暴躁情緒,使一些原可妥善處理的矛盾激化。
瞿世鏡表示,在許多人心目中,警察都是鋼鐵硬漢。其實,警察這個行業會面對一些特殊問題,本身對心理素質的要求就高。同時,這個行業對心理的沖突很大,時常會面臨誘惑或者威脅的選擇。近年來,民警受傷或犧牲的情況時常發生,我國每年有近500名民警犧牲,給其他民警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刺激,“剛才還在身邊活生生的戰友突然犧牲,心理上很難接受。”
因此,警察面對的壓力遠遠高于常人,主要是因為工作壓力大、時間長,工作忙難顧家、引發家庭矛盾,希望被提拔未果,執法遇到困難等,這些壓力往往直接影響和危害民警的心理健康。過去,招錄警察只注重射擊、體能等,忽視了心理素質。現在,國內已開始重視對警察的勇氣程度和對恐懼、焦慮的承受力等培養。2004年11月,成都市公安局開通了“民警心理健康咨詢熱線”,并不定期請心理專家為民警進行心理健康講座。但這樣的舉措在我國還未得到普遍推廣。而在國外,一直就有專門的警察心理分析部門。
心理測試標準的選擇應該慎重。用普通人的標準來測試警察這個特殊行業是不適用的,而且不能對所有干警都是一種標準,必須謹防測試標準不科學帶來的不公平
“我認為,除了心理熱線和測試,還應該提供更多的服務”,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教研室教授李玫瑾告訴記者,心理測試不應是一次性的,而應該是連續性的。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時下還沒有一個完全的客觀標準,更多的是一種主觀感覺,不好量化。心理測試有很強的自我暗示功能,進行測試的時間、地點等不同,可能產生不同的測試結果。因此,必須謹防心理素質測試標準不科學帶來的不公平。
李教授指出,如今國內使用的心理測量標準,比如智商量表、氣質量表等,大多從國外引進,還沒有全國統一的標準。而且,用普通人的標準來測試警察這個特殊行業是不適用的。以前,我國部分省市也對警察做過一些心理測試,比如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市公安局對部分警種(如法警等),進行了“卡特爾個性量表”的心理測試,主要是測試人的智商、外向與否、焦慮程度等,共有170多道題,但沒有針對性。所以,心理測試的量表選擇應該慎重,不能“一刀切”,不能對所有干警都是一種標準。比如,檔案管理或技術類的警察,就和刑偵類警察的要求不同。如果心理測試沒有一個科學的被普遍認可的標準,就無法讓人信服。如何保證量表的科學性,還需要繼續努力。
“這次,對警察心理狀態的重視是很大的進步,讓人們知道,警察也需要關愛”,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員、社會學者瞿世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社會處在特殊轉型階段,治安壓力增大,警察本身工作壓力就大,再加上工作時間延長、難度加大,如果沒有堅強的神經系統,就會產生煩躁甚至暴躁情緒,使一些原可妥善處理的矛盾激化。
瞿世鏡表示,在許多人心目中,警察都是鋼鐵硬漢。其實,警察這個行業會面對一些特殊問題,本身對心理素質的要求就高。同時,這個行業對心理的沖突很大,時常會面臨誘惑或者威脅的選擇。近年來,民警受傷或犧牲的情況時常發生,我國每年有近500名民警犧牲,給其他民警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刺激,“剛才還在身邊活生生的戰友突然犧牲,心理上很難接受。”
因此,警察面對的壓力遠遠高于常人,主要是因為工作壓力大、時間長,工作忙難顧家、引發家庭矛盾,希望被提拔未果,執法遇到困難等,這些壓力往往直接影響和危害民警的心理健康。過去,招錄警察只注重射擊、體能等,忽視了心理素質。現在,國內已開始重視對警察的勇氣程度和對恐懼、焦慮的承受力等培養。2004年11月,成都市公安局開通了“民警心理健康咨詢熱線”,并不定期請心理專家為民警進行心理健康講座。但這樣的舉措在我國還未得到普遍推廣。而在國外,一直就有專門的警察心理分析部門。
心理測試標準的選擇應該慎重。用普通人的標準來測試警察這個特殊行業是不適用的,而且不能對所有干警都是一種標準,必須謹防測試標準不科學帶來的不公平
“我認為,除了心理熱線和測試,還應該提供更多的服務”,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教研室教授李玫瑾告訴記者,心理測試不應是一次性的,而應該是連續性的。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時下還沒有一個完全的客觀標準,更多的是一種主觀感覺,不好量化。心理測試有很強的自我暗示功能,進行測試的時間、地點等不同,可能產生不同的測試結果。因此,必須謹防心理素質測試標準不科學帶來的不公平。
李教授指出,如今國內使用的心理測量標準,比如智商量表、氣質量表等,大多從國外引進,還沒有全國統一的標準。而且,用普通人的標準來測試警察這個特殊行業是不適用的。以前,我國部分省市也對警察做過一些心理測試,比如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市公安局對部分警種(如法警等),進行了“卡特爾個性量表”的心理測試,主要是測試人的智商、外向與否、焦慮程度等,共有170多道題,但沒有針對性。所以,心理測試的量表選擇應該慎重,不能“一刀切”,不能對所有干警都是一種標準。比如,檔案管理或技術類的警察,就和刑偵類警察的要求不同。如果心理測試沒有一個科學的被普遍認可的標準,就無法讓人信服。如何保證量表的科學性,還需要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