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務員申論寫作范文
2017年公務員申論寫作范文:全面小康熱點之軍民融合“道路寬”
奏響全面發展“協奏曲”——如何堅持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創造了“中國奇跡”,同時也出現了“成長中的煩惱”,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凸顯。東部沿海率先發展與西部一些地區相對落后并存,流光溢彩的都市與偏僻落后的鄉村同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與社會文明程度還不匹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融合發展有待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著眼解除發展不平衡的難題,提出堅持協調發展的理念。這是奏響全面發展“協奏曲”的戰略抉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軍民融合“道路寬”
2015年9月3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國。就在這一天,中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一場規模宏大、振奮人心的大閱兵。這場大閱兵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中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也體現了人民軍隊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強決心。
2000多年前的政治家商鞅有句名言,“國不富不可以養兵,兵不強不可以摧敵”。古今中外國家、民族興替沉浮的歷史證明,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物質基礎。如何處理經濟與國防的關系,是任何一個大國、一個執政黨在治國實踐中都會遇到的課題,這也是一個事關國之興衰、民之福祉的戰略問題。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處理好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從革命戰爭年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新時期,先后提出軍民兼顧、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軍民融合的重要思想,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之路。
堅持軍民融合發展是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國實現安全與發展、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的必然選擇。國防建設絕不是純消耗性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得好,不僅產生軍事效益,還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美國的“曼哈頓”計劃、“阿波羅”計劃,我國的“兩彈一星”、“神舟”飛天、“嫦娥”探月等都是很好的例證。
在強國強軍新的征程上,我們黨著眼于國家和民族的長治久安,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提出了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統籌推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實現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這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關系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要求做好軍民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最大限度發掘融合發展這個潛力點、增長點,從而培育出發展的新動力,打開發展的新空間,為強國強軍提供強大的戰略支撐。
健全軍民融合體制。目前,軍民融合發展工作主要由國家和軍隊相關部門分領域組織實施,面臨不少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存在“多頭提需求、分散搞對接、各自抓建設”的狀況。要解決這個問題,“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要健全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三個體系”。目的就是要建立國家和各地軍民融合領導機構,實現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強化國家主體責任,發揮政府與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實現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相統一;通過制定資金保障、利益補償、優惠扶持等政策,拆除軍地之間、部門之間利益固化的藩籬,增強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
推動重點領域軍民融合發展。這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關鍵抓手,也是帶引領性的任務。“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在海洋、太空、網絡空間等領域推出一批重大項目和舉措。我們已出臺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深海高技術發展專項規劃(2009—2020年)》等,將發展軍民結合海洋技術作為重要內容。以“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國防和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產生了重大效應。下一步,要著力打破二元分離架構,堅持統放結合,堅持技術、人才共享和基礎設施共建共用。認真總結推廣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試點經驗,選擇若干地區,持續加大投入、搞好扶持,促進軍民融合發展升級。
密切軍政軍民團結。“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軍政軍民關系融洽是軍民融合發展的政治基礎,也是可靠保證。地方要積極支持國防建設和軍隊改革,軍地廣泛開展雙擁共建活動,鞏固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良好局面,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軍隊要踐行根本宗旨,積極支援地方建設,參與重點工程、生態環保、扶貧開發和社會事業,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任務。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下好“十三五”時期全國發展的一盤棋,協調發展是決戰制勝的要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終點線沖刺的歷史階段,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補齊短板中增強發展后勁,使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實現協調發展,我們就一定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寫下更加恢宏的新篇章。
專家解讀
軍民融合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
畢京京(國防大學副校長):當今中國正處于由大向強的關鍵節點,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是一項國家戰略,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走開走好軍民融合發展的路子,著力解決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二元分立的難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防和軍隊建設良性互動,推動富國與強軍相統一,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新的動力。
鏈接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目標任務
2015年11月24—26日,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了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目標任務:2020年前,在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優化規模結構、完善政策制度、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
2017年公務員申論寫作范文:全面小康熱點之城市農村“比翼飛”
奏響全面發展“協奏曲”——如何堅持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創造了“中國奇跡”,同時也出現了“成長中的煩惱”,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凸顯。東部沿海率先發展與西部一些地區相對落后并存,流光溢彩的都市與偏僻落后的鄉村同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與社會文明程度還不匹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融合發展有待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著眼解除發展不平衡的難題,提出堅持協調發展的理念。這是奏響全面發展“協奏曲”的戰略抉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城市農村“比翼飛”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改革從農村起步,開啟了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序幕。但30多年后,廣大農村發展仍然相對滯后,城鄉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今天,城鄉居民同在奔小康的路上,必須攜手并進、共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全國13億多人的百年小康夢想。
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有條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因此,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部署,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形成城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按照常住人口計算,我國目前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5%,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5億。但要看到,這7.5億人口中有2.5億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外來常住人口,他們在城鎮還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務。今后最重要的是,緊緊抓住“以人為核心”這個關鍵,加快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抓好“五件事”,即就業、住房、醫療、社會保障、教育,讓農業轉移人口在這五個領域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同時,加快“三掛鉤”,即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城鎮建設用地新增指標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掛鉤、中央基建投資安排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總之一句話,就是要讓農業轉移人口進城之后住得下、留得住、過得好。
促進資源要素雙向流動。最近十幾年,我國進入快速城鎮化軌道,勞動力、資金等要素紛紛涌向城市,造成了城鄉資源要素不平衡的狀態,加劇了城鄉二元對立。下一步要加快建立有利于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的激勵機制,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農村聚集。積極發揮農村金融的作用,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業農村。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動員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鄉進村,直接為農村服務。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不僅要縮小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這方面,我們將著重加快形成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明確政府職責,加大公共財政投入,使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更多地向農村傾斜,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2017年公務員申論寫作范文:資源利用高效化
近年來,在網絡社交媒體中興起“曬天氣”的風潮:每有藍天白云,微信朋友圈大都會被“天空藍”刷屏;每遇霧霾天,“吐槽”大大增加,不少網友說“我也是醉了”。可見,空氣質量好壞變得格外引人關注,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我們該怎樣留住更多藍天,創造舒適宜居的生態環境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上升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強調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可以說,堅持綠色發展,是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資源利用高效化
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們生產生活的源泉和條件。如果資源短缺,或者資源枯竭,將極大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甚至人類都無法生存。
目前,我國水資源空間匹配性差,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缺水。水資源如此,其他資源亦然。一個時期以來,土地、能源、水資源等普遍吃緊,資源利用陸續亮起紅燈,資源約束加劇,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形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強調要堅持節約優先,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以切實的措施解除我國資源環境面臨的難題,推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2014年,我國用水總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4 項考核指標均達到年度控制目標。今后要繼續守住用水總量、用水強度、節水標準“三條紅線”,咬定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不放松,合理制定水價,編制節水規劃,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堅持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確保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
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我國雖幅員遼闊,但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小,而且各類土地所占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特別是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要緩解這一矛盾,必須通過優化土地使用,調整建設用地結構,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積極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堅持產能為本、保育優先、保障安全,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耕地休養生息,保持可持續發展。
強化能源利用市場機制作用。市場是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最有效的手段。長期以來,由于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權限模糊,以市場為導向的初始分配制度不健全,造成資源使用價格嚴重扭曲。為此,“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讓資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倡導全民節約社會風尚。節約資源人人有責。如果我們平均每人每年節約1度電,全國每年可節約13億多度電,相當于節約了52萬噸標準煤、520萬噸凈水,減少了35.36萬噸碳粉塵、129.61萬噸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開展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浪費,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