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綜合解析
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一)
背景鏈接
2016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加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意見》共推出十項措施,主要有:同步建設城鎮學校,努力辦好鄉村教育,科學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實施消除大班額計劃,統籌城鄉師資配置,改革鄉村教師待遇保障機制,改革教育治理體系,改革控輟保學機制,改革隨遷子女就學機制,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
綜合分析
[問題]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總體上而言,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依然突出,鄉村優質教育資源緊缺,教育質量亟待提高,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在獲得教育資源、教育機會和教育質量上依然不平等;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城鎮教育資源配置不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大班額”問題嚴重,“鄉村弱、城鎮擠”已成為當前義務教育特有的現象。
[意義]
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是我國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解決“鄉村弱”和“城鎮擠”問題,迫切需要統籌規劃、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
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是深層次推進教育公平的需要。當前我國教育公平發展已經步入了新階段。一是在入學機會保障上,進入以精準、全納促公平的新階段。二是從總體上看,我國教育公平步入從機會公平到教育資源配置公平的新階段,亟待體制機制創新。這種體制機制創新的關鍵,便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走向一體化。
適應義務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正處于新型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對整體提升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提出了新要求。同時,戶籍制度改革、計劃生育政策調整,就是我們所說的放開“二孩”的政策、人口及學生流動,都給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規劃布局和城鎮學位供給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許多地方,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矛盾依然突出,鄉村優質教育資源緊缺,教育質量亟待提高;城鎮教育資源配置不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大班額問題嚴重。這些城鄉教育問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必須城鄉統籌,一體解決。
回應廣大人民群眾新關切。義務教育是一項民生工程,關乎千家萬戶,人民群眾都期盼子女能夠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但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一些地方城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還存在一定差距,鄉村孩子們上學遠、上學難、寄宿條件差、優秀教師少的現象依然存在,有的留守兒童沒有得到及時的關愛保護,有的隨遷子女在入學時遇到一些困難問題。所以必須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辦好人民滿意的義務教育。
參考對策
一是確保資金真正到位,尤其是要向基層、偏遠地區傾斜。比如,有關部門在編制相關規劃時,要統籌考慮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在安排重大項目和資金投入時優先支持義務教育學校建設;財政部門和教育部門要積極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二是尊重各地發展的實際情況,保證相關政策妥善落實。比如,合理設置農村學校中級、高級教師崗位比例,落實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結合政策,確保鄉村學校教師職稱即評即聘;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加強學校標準化建設為重點,在經濟發達的地區,以師資隊伍的均衡配置為重點,在外來人口集中的地區,則以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為重點。
三是要有健全的監督檢查或驗收工作機制。比如,根據情況,可以由相關部門組織專項督導檢查,及時通報督導情況并向社會公布,對計劃實施不到位、成效不明顯的,應嚴格追究地方政府一把手及相關責任人的責任;還可以鼓勵公眾參與監督,在網上設置意見反饋平臺。確保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落地生根。
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二)
背景鏈接
2016年9月,安徽省合肥市十五屆人大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了《合肥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在我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和服務方式尚未成熟的情況下,草案對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醫療衛生服務、長期護理保障等作出具有創設性和前瞻性的規定,成為老年人養老的法律“護身符”。(9月20日《法制日報》)
綜合分析
勿庸置疑,家庭是法定養老主體和老年人養老的基本保障。但是,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推進、經濟社會的轉型和城鄉群眾生活方式的轉變,全社會正面臨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問題。如此語境下,合肥率先對居家養老服務進行立法規范,明確了政府職責、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醫療衛生服務和長期護理保障等重要規定和條款,并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內容進行了量化,其樣本意義不容小覷。
目前,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1.2億,且每年以近1000萬的速度增加。隨著老齡社會的來臨,一個最大的“中國特色”就是整個社會都處于“未富先老”的境地。特別是我國目前的公共養老機構明顯供不應求,全面推行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使之成為公共養老的有力補充,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立法規范和保障居家養老服務,順應了社會和公眾的普遍期待。所謂居家養老服務,就是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這種服務模式既解決了在養老院養老親情淡泊的問題,又解決了傳統家庭養老服務不足的難題,是一種介于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新型養老模式。
參考對策
立法規范居家養老,也會倒逼復合型公共服務的健康發展。政府應實行物化扶持和精神幫扶雙管齊下。
一方面,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完善社區養老設施配套建設,強化社區公共醫療服務,落實老年人相關補貼制度,著重解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問題。
另一方面,開展親情牽手活動,鼓勵大學生、部隊官兵等青年群體,與老人結為親戚,為他們提供精神慰藉和親情撫慰;同時,推廣長春的“模擬家庭”模式,志愿者與老人組成相對固定的“家庭”,重點在于“鄰里互助”,有效地整合社會愛心資源,將護理員、志愿者、老人三方有機融合,逐步打造以“親情服務”為基調,以“快樂養老”為目標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
背景鏈接
進入十月,各高校的校園招聘陸續升溫。當大家都在關心“大學生就業哪家強”的時候,卻出現了一種被媒體稱為“慢就業”的現象,即部分畢業生不急于求職和求學,而是讓自己暫時處于待定狀態。怎么看待這一選擇,成為近來媒體討論的話題。
綜合分析
對“慢就業”持批評態度的聲音認為,這是在為那些不努力的年輕人開脫。比如有人“犀利”地指出,“慢就業要么是懶,要么是啃老”,認為這部分年輕人缺乏責任感和獨立意識。況且,在就業行情并不樂觀、就業焦慮彌漫的情況下,一味提倡“慢就業”容易被人理解為站著說話不腰疼。據估算,2017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在700萬人以上,這個數字再加上留學歸國人員和往屆畢業生,求職人數將更為龐大。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遞簡歷的動作慢一步都有可能錯失良機,再提倡“慢就業”,豈不是把人往坑里帶?
事實上,與其說“慢就業”是一種主動選擇,毋寧說是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帶來的客觀趨勢。面對日益激烈的求職競爭,部分大學生“錯峰就業”,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積蓄力量,或者四處走走、多看看就業市場,這本身無可厚非,也應當是一種多元選擇的權利。有些主動“慢就業”的畢業生,在就業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們會更加看重專業是否對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寧愿再等等看,畢竟“入錯行”的代價可能會很大。還有一些畢業生選擇繼續考研、考公務員,或者準備各種資格考試,提升自己的就業含金量,等等。這些選擇,都很正當,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揀到籃子里都是菜”的就業心態相比,這其實是成熟、理性的表現。
就業的“快”與“慢”之所以備受關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我們在就業觀念上的焦慮心態。對高校來說,這種焦慮感的重要來源,就是目前對大學生就業的統計方法,即采用畢業時間一次就業率和畢業當年年底就業率,使得大家都為就業快慢而煩惱。這一統計方法在提高就業積極性、督促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等方面有其積極性,但無形中也放大了焦慮心態。不時見諸媒體的高校就業率“注水”或“造假”現象,不得不說和就業率這個“硬杠杠”有莫大關系。
參考對策
如果說“慢就業”已經成為就業現實的一部分,那么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家長和用人單位,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在保證大部分人順利就業的同時,也應該允許部分畢業生更加從容、自主地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給高校和學生都“松綁”。
參照國際標準,采用畢業后一定年限再統計就業情況的辦法,讓不管是“慢就業”還是“快就業”,都是“好就業”。
用人單位能否刷新觀念,消除各種或隱或顯的就業歧視,讓畢業生們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
看過“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綜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