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模擬申論試題及答案
公務員考試模擬申論試題
“我服從上級安排,從機關調入企業工作,現在每月退休金是2000多元,但原先我在的機關單位同級別的同事退休后每月卻能拿到6000多元,是我的三倍。”廣州一位有著42年工齡的企業退休老職工說。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L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不同制度養老金的差距越來越大。公務員事業單位能比企業高2到3倍,不過最少的是農民養老金,有的地方新農保,60歲以上老年人一個月僅領60元養老金,企業大概是農村的30倍。公務員平均工資4000多元,差別就更大。
《中國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狀況調查》顯示,被訪者2011年8月領取的養老金最低為200元,最高為10000元,后者是前者的50倍。而且月養老金低于2615元平均水平的占到總人數的77.3%。加入參保險種這個變量后發現,造成養老金待遇懸殊的原因在于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
“全國大概一千萬人,包括中央機關、省級機關,目前仍是退休制度而非養老制度。”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中央財經大學社保系主任C指出,比如工作30年發給80%,工作40年發給90%,按照工齡計發,嚴格說這不是社會保障,而是單位保障。只要工資調,養老金就調,工資上漲10%,養老金也要跟著上漲10%。而這種比國家為企業漲社會保險的養老金往往更高,更確切地說,這是單位養老與社會養老之別。
資料2
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K市有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共87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16%,其中8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2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5%。據統計,K市空巢老人已達23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26%,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達19萬人,占老年人口的22%。
然而,面對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K市的養老機構卻捉襟見肘。據資料顯示,K市119所各類養老機構中僅有床位1.6萬張,每千名老人僅擁有床位18張。這些養老機構大部分床位少、建筑標準低、設施設備短缺,養老服務大多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如K市社會福利院有床位1200個,若老人要入住,需提前登記,有的等一兩年還等不到;K青老年公寓,有床位400個,是目前K市較好的公辦養老機構,普通房間床位價格1100元~1400元/月/床不等,但床位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
在K市119所養老機構中,有46家是民辦養老院。然而,2009年至今,在城鎮化建設中,有的搬遷、有的因補償不到位,無法繼續經營,46家養老院只剩下20多家。位于主城區的24家民營養老機構,已有14家被拆除。
“公辦養老機構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飛速增長的養老需求,而民辦養老機構卻因無人重視而舉步維艱。養老事業的‘欠債’越來越多。”某養老院的院長說。
對此,K市所在的Y省的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在對老齡化問題的專題調研報告中也深表擔憂:“我省進入老齡化社會已經10年,但全社會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足,應對措施大都缺乏前瞻性、全局性、系統性。大多數地方的決策部門沒有把發展養老服務業擺到應有的位置;沒有將其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也沒有專門的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沒有對老齡化問題的嚴峻性、應對之策、發展前景進行研究和評估。有關部門在工作中被動應對。大多民眾感覺老齡工作與己無關。”
Y省現有的養老機構不僅數量少且分布不合理。目前,80%的人口在農村,而80%的養老機構卻在城市,發展極不平衡。據政協委員們調查,Y省有2/3的州、市和縣(市、區)尚無一個公辦養老機構,民辦養老機構就更少了。已有的養老機構規模很小。委員們在調查中看到,馬關縣小壩子敬老院,居住條件十分簡陋,這里集中供養著殘疾老人11名,孤兒3人。其中有兩間房屋十分黑暗、潮濕,完全不具備居住條件。“不用說老人,就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住進去,也必定住得一身病。”
這份報告指出,目前,“養老工作社會化差距較大,現行的養老工作基本上是民政部門在唱獨角戲”,“民辦養老機構難以得到與公辦養老機構同樣的待遇。政府對非營利機構幾乎沒有給予直接資助”,“缺乏用地、融資、市場準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實施辦法,影響了社會力量投資養老的積極性,與其他省區形成很大的反差。”
資料3
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決定改革現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逐步建立起獨立于機關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管理服務社會化的養老保險體系。這意味著機關事業單位將建立與企業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近4000萬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將告別“免繳費”時代。
我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制度始建于1955年,60年來對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穩定干部隊伍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特別是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我國基本養老制度不公平的一面愈發顯現──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不用繳納養老保險,但退休后養老金待遇卻遠遠高于企業退休人員。在這種養老“雙軌制”下,“身份”直接決定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員流動,從整體上束縛了社會效率。由此,社會上對于養老“并軌”改革的呼聲一直比較高漲。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總的方向是各類群體實行大體相同的基本制度模式,同樣的待遇確定和調整機制,在制度上實現公平,在規則上實現公平,讓“身份”不再影響養老公平。因此,不存在將哪類群體并入其他群體的設計,更不是把各類不同群體的養老待遇拉平。改革立足增量改革,將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的原則,妥善處理改革前后退休人員待遇水平的平穩過渡。對改革前已退休的“老人”,保持現有待遇;對改革后參加工作的“新人”,通過建立新機制,實現待遇的合理銜接;對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通過實行過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同時建立職業年金制度,既可以徹底消除養老“雙軌制”,也可以減少改革陣痛。
資料4
《光明日報》曾就養老金并軌發表評論員文章,以下是內容摘要:
養老并軌顯性的意義在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民眾期盼,更是政府責任。囿于種種原因,長期以來我國的機關事業單位,與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障體系完全是割裂的,公職人員養老保險個人繳存的金額少,甚至完全不用自掏腰包,卻享受優厚的養老待遇。而城鎮職工個人繳存金額較高,養老待遇卻要低得多。廣大農村地區群眾的養老保障水平與公職人員更是不可相提并論。一個社會存在多種不同的養老制度,而且這種不同是因身份而異,顯然不公平。養老并軌,實現多種養老制度的打通,公職人員也和大多數人一樣,自行繳存養老保險,至少在制度框架上、形式上,實現了一視同仁。
養老并軌的深層意義還在于奠定官民休戚與共的命運維系。一個國家的養老制度是否健全、養老品質是否優良,與每一個普通百姓息息相關,實屬民之命脈、國之要事。但長期以來負責制定政策、主導改革的主體一直在享受有別于一般群眾的優厚養老待遇。操持群眾事,身在群眾外,一些人難免對百姓的痛楚感受不深,對改革的迫切性認識不足,缺乏命運共同體意識。而在民眾看來,這種感知上的遲鈍,就是“坐享特權不恤民生疾苦”。長此以往,階層間的隔閡就會拉大。前者對改革不積極,后者對改革沒信心,整個中國社會前行的動力就會遭遇掣肘。
打破雙軌制,實行養老并軌,把官民置于同一養老體系中。對民意是一種順應,對公職人員更是一種倒逼。事實證明,同生共死、休戚與共的倒逼往往極其有效。但也要看到,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養老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試想:打破機關事業單位持續數十年的財政繳存制度,不處理好老人、新人的保險轉軌、接軌行嗎?實行全國改革步調的一致,看不到城鄉間、地區間的經濟差異以及它對改革的影響行嗎?在同一格局下審視養老待遇,不承認個體對社會的貢獻有大小之別,不接受客觀存在的養老待遇差異行嗎?改革需要循序漸進,一夜之間實現絕對公平不大可能。有些深層問題、隱性矛盾還需逐步解決,它可能不會那么“痛快”,對此我們也要有心理準備。
資料5
居家養老是國際上頗為流行的養老方式,相比以往的養老院養老的模式,居家養老更為人性化。因為老人群體長期聚居,很容易加劇老人的孤獨感,以及與社會的割裂感,讓老人更加抑郁、自閉。而居家養老讓老人不用再離開其家庭、家人,離開其熟悉的社交圈和生活圈,這對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聯合國老年人原則》就明確指出,“老年人應盡可能在家里居住,且應該得到家庭和社區根據每個社會的文化價值體系而給予的照顧和保護”。
在發達國家,居家養老已形成了成熟的運作機制。以美國為例,該國在社區開辟了各種老人服務項目,包括送飯上門、送醫上門、送車上門、定期探望、緊急救助等。出遠門時,只要給市政府相關部門打個電話,專車會按時開到家門口,辦完事還會把人送回家,并且許多服務是免費的。日本則建立了“30分鐘養老護理社區”,即在距離大概30分鐘車程為半徑的社區內,建設配備小型養老護理服務設施的新型服務社區。這些發達國家的居家養老率高達80%~90%。
資料6
在6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位于北京市西城區椿樹街道的四合上院養老照料中心接待了幾位前來咨詢的老人。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里計劃提供日間照料、入住照護等服務。基于政府提出的公益性要求,目前床位主要計劃向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半自理老人等群體提供,老年餐桌服務則計劃向小區里的老人開放。68歲的張阿姨說,雖然自己身體健康,現在可以自理,但以后如果有需求,能在家附近就得到服務,感覺很方便。另外一位老人接過話茬說,這才是服務到“家”。
養老照料中心正是北京市創設的依托小區內的養老機構開展居家小區養老服務的新型發展模式。2014年,北京建設了104個養老照料中心。
“養老照料中心首先是一個養老機構,小的十幾張床位,大的有上百張床位,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機構養老服務。其次,它與所在街道、鄉鎮協同合作,了解周邊老年人底數和實際需求,通過與專業化公司等合作的方式,讓更多選擇居家小區養老的老年人享受到專業的助餐、助浴、康復護理等服務。”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說。
選擇在家養老的76歲大學退休教授王瑞棠希望居家小區養老服務加快完善速度。老人說,請保姆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包括身體、人品等方面都沒有保障。“有個電視劇叫《田教授家的28個保姆》,我請的都不止28個了。如果有政府部門審核把關的中介公司提供養老服務也行,搞搞衛生什么的,需要的基本都能解決了。”
資料7
2015年8月25日下午,H閘弄口街道綜合服務中心四樓,一張巨大的轄區電子地圖正在調試:紫色星星、紅色圓點被一點一點仔細標注。這里是街道剛運行的“智慧養老信息中心”,為轄區老年人提供24小時服務。“地圖上標著星星的,表示老人家里已經裝上‘居家寶’。標著紅點的,表示老人信息已經錄入數據庫了。”
“居家寶”,是為老年人生活服務的電子設備,包括煙感探測器、煤氣探測器、紅外人體感知儀、隨身緊急按鈕、綜合報警主機5個設備。除了防止火災、煤氣泄露等基本功能外,紅外人體感知儀可通過紅外線進行實時監測,家中超過12小時無行動跡象,即刻向信息中心平臺報警。綜合報警主機就是一臺電話機,可以直撥子女或親屬號碼,也可以直接找中心求助。萬一出門遇到緊急情況,按一下隨身緊急按鈕,10秒鐘內,信息平臺及子女家庭電話會同時接到報警。
“街道60周歲以上的老人有1.2萬人,占到總人口的23%。多年來,我們發現,除了身患疾病的老人需要幫助外,許多空巢、獨居老人也渴求專業的養老服務。”閘弄口街道社會事務科科長何碧君說,今年8月初,街道投入300多萬元,搭建了一個集安全援助、主動關愛、居家服務、健康檔案等項目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除了硬件靠譜外,還出臺了專門文件,將轄區60周歲以上老人以10年為一個階段分段,將老人的醫療信息、血型、過敏史輸入數據庫管理,開通了95002關愛服務熱線,提供24小時電話受理服務。每周,專門的工作人員會根據老人的情況,提供1~3次電話服務,問問身體情況,介紹天氣預報、時事新聞、養生保健知識。當然,老人也能通過熱線請求幫助,如代購物品等服務。
何碧君說,為了讓更多老人享受到專業服務,街道降低申請門檻,不設戶籍所在地限制,以常住閘弄口地區一年以上的所有老人為服務對象。對申請安全援助項目的老人按照分類政策,實施100%、70%、50%補貼。比如,60周歲及以上孤寡老人,困難持證獨居、空巢老人可以享受全額補貼。
資料8
英國:
目前,英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由國家養老金計劃、職業養老金計劃和個人養老金計劃三個支柱構成。
國家養老金計劃包括“國家基本養老金計劃”和“第二養老金計劃”,由政府提供,并由政府承擔兜底責任。基本養老金已覆蓋所有公營和私營部門的雇員。雇員和雇主共同繳費,形成“國民保險基金”。該基金實行現收現付制,結余資金全部購買國債或存銀行,禁止進行股票投資。第二養老金主要目標人群是非常規就業者,如中低收入者、長期患病或身體殘疾的從業人員,任何已繳納了基本養老金保費同時又沒有職業養老金或私人養老金的雇員將自動加入第二養老金計劃。在基本養老金繳費年限相同的情況下,第二養老金根據不同收入標準支付不同的養老金。
由于基本養老金替代率較低,僅能保證員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求,大部分人退休后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職業養老金。職業養老金自2012年10月起成為更具強制性的職業年金,所有年收入7475英鎊以上、年齡在22歲到法定退休年齡之間、沒有參加任何職業養老計劃的都將“自動加入”職業養老金計劃。雇主繳納雇員工資的3%,雇員本人繳納4%,政府以稅收讓利的形式計入1%,合計8%的繳費注入雇員的個人賬戶。職業養老金計劃積累的資金主要投資于以股票為主的資本市場。職業養老金參與者占英國全部人口的45%左右,已經成為英國養老金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個人養老金計劃包括私人養老金、養老儲蓄和個人壽險等。私人養老金主要面向眾多中小企業,包括大量個體工商業者、自雇人士和非常規就業者。個人可以自愿選擇是否加入個人養老金計劃,并且待遇水平與個人繳費相關聯,體現多繳多得的原則。
德國:
德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包括法定養老保險、企業養老保險和私人養老保險三部分,后兩者又被稱為“補充養老保險”。
在德國,法定養老保險的覆蓋面較廣,既包括一般的養老金,也包括職業康復待遇、職業能力或就業能力喪失養老金等。
法定養老保險資金主要來源于雇主和雇員繳費,費率根據實際需要隨時調整,目前的繳費比例為工資的19.5%,由雇主和雇員各負擔一半。養老金根據退休者退休時的工資和工齡長短計算,但最高不超過退休前最后一個月工資的75%。
此外,德國還大力鼓勵企業養老保險和私人養老保險。與法定養老保險不同的是,企業養老保險采取“直接支付原則”,即職工在工作期間積攢了多少企業養老保險,退休后他就能得到相應數額的養老金。目前,德國法定養老保險、企業養老保險和私人養老保險所支付養老金的比例大約分別為70%、20%和10%。
美國:
美國的養老責任由政府、社會和個人等多方面共同承擔。其資金來源主要是在職人員把工資所得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保障稅”(社保稅)上交給政府,用于發放給已退休者、殘疾人以及他們的家屬,在職者退休之后便可以從社會保障制度中享有相應的福利。
在職人員退休后獲得社會保障福利(社保福利)的多少視其工作時間長短、繳納社保稅數額以及退休年齡而定。但提前退休者的福利額將適當扣減。
除了社會保障制度,美國政府和一些公司還建有自己的退休金制度。美國政府制定了“聯邦雇員退休制度”。政府工作人員除參加社會保障制度、繳納社保稅之外,還必須每月上繳工資收入的1.3%,政府工作人員退休后可根據其退休時的薪水、工齡長短等領取相應的退休金。
新加坡:
1955年,新加坡開始建立中央公積金制度,并設立中央公積金局,對公積金實行全國統一管理。新加坡《中央公積金法》規定,凡工薪收入者,無論是公務員、職員,都要參加中央公積金計劃,按時足額繳納公積金,公積金由雇主和雇員共同繳納。目前繳納的基數為:凡是年齡在55歲以下的雇員,其公積金的征繳率為日工資的40%,55~59歲的征繳率為25%,60~64歲征繳率為日工資的15%,65歲以上征繳率為10%。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新加坡政府對公積金的內容不斷加以補充和完善。個人可以動用公積金儲蓄來買房、看病和養老,公積金使新加坡居民在不長的時間里,初步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其屋。
三、作答要求
(一)根據資料2概括我國養老機構的現狀,并分析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10分)
要求:全面準確,條理清晰,字數不超過250字。
(二)給定資料6介紹了北京市西城區椿樹街道的居家養老模式,假設你是某區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你所在的區也準備采取這一養老模式,請提出相關的建議與措施。(20分)
要求:語言精練,全面準確,字數不超過300字。
(三)給定資料8的橫線處為英國、德國、美國和新加坡養老制度的特點,請你分別加以概括。(10分)
要求:語言精練,全面準確,每條不超過15個字。
(四)H市擬進一步大力宣傳閘弄口街道的養老做法,請根據資料7,以“智慧養老讓生活更美好”為題寫一份宣傳稿。(20分)
要求:(1)內容具體,體現政府實行這一惠民政策的決心;(2)用語恰當,通俗易懂;(3)不超過500字。
(五)根據“給定資料”反映的內容,聯系社會實際,圍繞“養老公平”主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立意明確,有思想性;(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于“給定資料”;(3)層次清楚,語言流暢;(4)總字數800~1000字。
下一頁更多有關“公務員考試模擬申論試題及答案”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