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
天津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一)
古老的華夏文明孕育出絢爛的中華文化,而禮儀規范則是鑲嵌在中華文化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程門立雪為世人樹立尊師重道的標桿;諸葛孔明鞠躬盡瘁盡顯君臣之義;漢文帝親嘗湯藥侍奉親母乃孝道典范……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禮儀規范,傳承著炎黃子孫的大國意識,也印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期的深入,多元化的價值觀念沖擊著傳統禮儀:金錢贍養讓孝道文化不斷異化,家庭孤島為鄰里和睦抹上冰霜;同時,全球化的步伐將國民素質至于世界的放大鏡下:“中國游客”被貼上庸俗的標簽,西式著裝的尷尬讓國人淪為笑柄。誠如《論語》所言:“不學禮,無以立。”立國之道,重在樹立規矩,立矩之始,當以學禮為本。
學禮,以正立身之本。個人想要在社會安身立命,學禮必不可少。禮是規則、禮法,是律己、敬人的行為規范。為官之禮,即嚴明政治規矩,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若失此禮,則會脫離群眾,滋生腐敗,乃至身敗名裂;為客之禮,即入鄉隨俗,謙讓為先,文明友善。若失此禮,則會破壞習俗,招人厭惡,甚至孓然一身……師生、父子、鄰里之間皆有禮,唯有遵守這些無形的規矩,培養作為公民基本的自覺意識,從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得以立足社會。
學禮,以固興業之基。禮是禮貌、禮節,乃是文化修養與基本素質的體現,是事業有成的基石。三國時期,劉皇叔求賢若渴,欲將諸葛亮招致麾下,劉備并未強行擄人,而是三顧茅廬以禮相待,終獲孔明信任,將遇良才,為蜀國霸業奠定了基礎;黎明畫展,并非單純的炫技,而是著墨于中國式的禮,于水墨丹青之中,盡顯東方文化精神,凸顯責任抱負,成為藝術殿堂不朽的豐碑。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離不開“學禮”,如此一來,方能家庭和睦、長幼有序,治國有道,收獲民心,最終成就平定天下的偉業。
學禮,以顯大國之風。華夏文明,流芳千古,誠信友善、親誠睦鄰等延續千年的傳統禮儀,彰顯著大國之風,傳遞出國民的大國意識。古有鄭和下西洋,不插旗幟,不鳴槍炮,樹立友好和平的豐碑;今有國母接待鄰國,旗袍唐裝,饋贈國貨,傳遞以和為貴的名片。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碩果,給了中華民族再一次站在民族之巔的機遇,而學禮,即培養與大國實力相匹配的大國意識,它源自于每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從自私到奉獻,從市儈到高尚,以此彰顯我大國之風,民族之魂。
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先賢的訓導猶如黃鐘大呂般縈繞耳邊,震懾四海。學禮法,才能知榮辱,以達立身安命;學禮節,才能養品德,以致事業有成;學禮儀,才能聚國魂,以顯大國之風。價值觀念與利益訴求多樣化的今天,要從學禮開始,激濁揚清,立己達人,不斷凝聚文化軟實力,重振我中華文明禮儀之邦!
天津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二)
政府民眾共同努力 解除“垃圾圍城”難題
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圍城”之痛。據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北京市日產垃圾1.84萬噸,并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而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也同樣產生著巨大的垃圾量。目前,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圍,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75萬畝。
“垃圾圍城”日益嚴重,但我國目前的整體垃圾處理能力還遠遠不夠。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燒和綜合利用(再生循環利用)三種。我國大多數城市都把填埋作為首選,但我國是一個土地稀缺的國家,特別是在人口密集、垃圾產量大的城市地區,填埋方式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此外,巨大的垃圾量帶來的環保問題以及公眾身體健康的危害問題已經開始顯現。
對此,我們需要政府、群眾共同努力,從產生、分類以及最終處理等幾個方面入手,解決垃圾問題。
首先,解決垃圾問題,我們需要從源頭入手,倡導簡單化生活,杜絕過度包裝,過度消耗的生活方式。現階段,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環節都會導致大量垃圾的產生,商品的過度包裝,以及食品的浪費現象等,一方面消耗了資源,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很大的垃圾處理壓力。因此,我們需要倡導簡單,節約的生活方式,將垃圾量從源頭上減少。
其次,解決垃圾問題,我們需要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以便于更加有效而迅速地進行垃圾綜合處理利用。通過垃圾分類,我們可以將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以及廚余垃圾等分別進行處理,對于一些可回收垃圾進行再生循環利用,對于有可能污染環境的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政府需要做好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并加大投入,完善各地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廣大群眾也應積極配合,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最后,解決垃圾問題,可以先焚燒再填埋。垃圾經過焚燒之后體積只是原來的五分之一,可以有效減容。我國目前的技術已經可以實現燃燒后每立方米二惡英的含量不超過0.1納克,符合歐盟環保標準。在保證監管到位、監測數據真實可靠、增加監管透明度、避免大氣污染的前提下,可以推廣垃圾焚燒的方式,從而減少填埋量,減少對土地的占用。
垃圾處理問題現在已經不是我們發展中單純的“垃圾問題”,應當放到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去認真面對,我們需要從垃圾產生和處理的各個環節入手,保護環境,節約土地,并做到垃圾循環再利用,實現“變廢為寶”,解除“垃圾圍城”困局。
天津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三)
讓傳統文化經典流行起來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名片,我國的傳統文化,更是華夏民族積淀數千年的瑰寶。古詩詞作為文化精粹,在小學教材里卻遭遇邊緣化危機,主席對此表示:“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們需要對傳統文化經典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傳承中弘揚,在發揚中光大。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這些朗朗上口而又合轍押韻的文字出自清代文學家李漁的《笠翁對韻》。幾千字詞歷數自然現象到歷史典故,曾經牙牙學語的孩童人人都能背誦,而今卻不為大眾熟知。古典詩詞歌賦,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珍貴記憶,一旦棄之如敝屣,勢必割裂傳統文化根脈,這在西方文化潮涌下民眾傳統觀念日漸淡漠的今天,尤為令人心痛。眾多年輕人熱衷托福雅思而鮮見翻閱四書五經,作為文化傳統重要載體的民俗節日一再被“庸俗化”,傳統文化經典被無知的人們惡搞甚至毀壞,這座數千年燦若星辰的巨大寶藏無奈被深埋。當我們指責世風日下、道德滑坡、精神貧瘠的現實時,才發現我們與傳統文化中道德的浸染和熏陶已漸行漸遠。
中國經濟起飛之后,需要文化的同步繁榮。新興文化價值相較于龐大的傳統經典,如溪流之于江河,孤木之于森林。無論是諸子百家經典著作,還是民間古典詩詞散文,傳統經典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史、哲知識,乃至科學藝術價值,我們能從中深深體會到古代先賢數千年積累下來的人生態度、政治理想、生活原則和道德理念等文化。扎根于傳統經典,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才能大力夯實大國崛起的文化基礎。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作為立黨興國理念,將“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作為干部踐行職責方法,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作為修身養德的座右銘,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匯聚古人智慧結晶;同時敞開胸懷,兼容并蓄,不斷學習吸收其他文化優秀成果,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一點點掃清發展中的障礙和惡性現象生存的土壤。
傳統文化需要流行,但不能被誤讀。博物館里的文物、歷史長河的人物、古籍里的文字都可以通過現代手段“活”起來,重新被現代人所熟悉。然而,一窩蜂地開辦“少兒讀經班”,博人眼球的“開筆破蒙”,甚至借“復興”之名行“復古”之實,純為牟利或宣傳封建迷信,則可以休矣。當傳統遇上流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在所難免,需要我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真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有不斷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在弘揚傳播中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看過“天津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