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
江西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一)
政務公開是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加強對公共權力制約與監督的一項制度安排。這一制度安排的根本目的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從源頭上消除腐敗。黨的中央全會多次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政務公開作出部署。新形勢下,政務公開已成為建設法治政府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目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都在積極推進政務公開。但是,政務公開在我國還處于初期階段,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許多不足。例如:公開的主體缺乏主動性,公開的內容時常流于形式,人民群眾對政務公開缺乏認知,對政務公開的監督較弱,政務公開的保障機制還不健全,等等。對此,國務院頒布實施了《〈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從制度體系、考核監督、工作機制、機構隊伍等方面確立了政務公開新的工作格局。今后一段時間,應貫徹落實《實施細則》,通過創新制度、健全機制,積極有序推進政務公開。
明確公開內容。我國的政務公開肇始于“兩公開一監督”,即公開辦事程序、公開辦事結果、接受群眾監督。此后,政務公開由試點到推廣、由部分公開到全面公開、由鄉鎮到縣市,在各級政府逐步推開。與此同時,村務公開、廠務公開、黨務公開和政府信息公開等做法與政務公開相伴推行。如今,進一步明確什么是政務公開,對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具有重要意義。《實施細則》指出,政務公開是行政機關全面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全過程公開,加強政策解讀、回應關切、平臺建設、數據開放,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增強政府公信力、執行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制度安排。這就明確了政務公開的主要內容。
劃定考核紅線。在現實中,各級政府對政務公開的重視程度逐級減弱趨勢比較明顯,不少地方政務公開工作缺乏基本人員隊伍,公開的內容流于形式。為了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實施細則》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將信息公開、政策解讀、回應關切、媒體參與等方面情況納入績效考核體系。當然,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還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探索。一般而言,政務公開的考核體系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評價標準。對政務公開的范圍、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和責任等要做細致、科學的規定,公開的內容既要有定性要求,又要有量化標準。二是評價方法。將群眾評議和組織考核結合起來,進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同時要結合部門性質和行業特點,做到各有側重。三是評價結果的使用。把評價結果作為部門工作完成情況和干部任職、獎懲的重要依據,及時向有關部門提出整改意見并將結果向群眾公開。
建立新的工作機制。《實施細則》將公開審查機制納入公文辦理程序和會議辦理程序,并建立了公開內容動態擴展和定期審查機制。提交地方政府常務會議和國務院部門部務會議審議的重要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措施,除依法應當保密的以外,應在決策前向社會公布決策草案、決策依據,廣泛聽取公眾意見。從政務公開標準化入手,重點圍繞基層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稅費收繳、征地補償、拆遷安置、環境治理、公共事業投入、公共文化服務、扶貧救災等群眾關切的信息,以及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戶籍管理、宅基地審批、涉農補貼、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政務服務事項,探索適應基層特點的公開方式。
加強機構隊伍建設。目前,政務公開機構建設參差不齊,國務院部門中僅有幾家設有專門機構,地市級政府大多沒有專門機構和人員,難以適應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要求。對此,《實施細則》明確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建立健全政務公開協調機制。各級政府政務公開協調機制成員單位由政府有關部門、宣傳部門、網信部門等組成,整合力量,理順機制,明確承擔政務公開工作的機構,配齊配強工作人員,確保政務公開落到實處。
江西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二)
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就曾寫到,“如仍守舊不變,則中國畫學應遂滅絕。”文藝“日新”,既是傳統文化走向未來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必要前提。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文藝創新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抱殘守缺和故步自封,急功近利和浮躁喧囂,都不是繁榮文藝應有的態度。文藝創新需要獨辟蹊徑、不拘一格,但這和盲目的標新立異、追求怪誕是兩回事。當前,我國文藝創作有“高原”缺“高峰”,有“數量”缺“質量”,迎合市場的低俗創作、缺乏創意的跟風創作、追求形式的空心創作等浮躁傾向依然存在。這些都是創新能力不足的表征。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偉大事業呼喚偉大文藝,偉大文藝呼喚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無愧于時代的藝術作品,感國運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興民族之偉業。“精湛”藝術之“精”,就在于思想精深、藝術精心、制作精良。古往今來,那些文藝巨制、傳世經典無一不是來自情感的錘煉、智慧的釀造、心血的灌注。聚焦時代主題、大膽推動創新,提高創作質量、打造藝術精品,文藝工作者當有這樣的文化自覺與創作意識。
推動文藝創新,“守正”為先,“開新”為要。中國文藝星漢燦爛,太多的傳統精粹有待我們挖掘與闡發,太多的優秀傳統有待我們庚續和發揚。創新不是全盤否定、推倒重來,恰恰相反,是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從文化源頭重新出發,反本開新。原創是文藝發展的引擎,原創能力與水平高低,將直接關系到我們能不能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波瀾壯闊的時代發展與生動活潑的社會實踐,是文藝創新的源頭活水;互聯互通的網絡與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為文藝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消除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隔膜,打通藝術與技術之間的關節,讓文學與生活連接,讓藝術與時代共振。
文藝創新需要堅持和專注。“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不俯下身來真誠體悟、不沉下心去反復雕琢,就難以在生活中收獲文化的真諦和藝術的饋贈。不為人民只為人民幣,花拳繡腿炒作概念,不可能穿透歷史、打動人心。賈島“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執著、《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篤定……都為我們提供了歷史的啟示,彰顯了專注和堅持對于文藝創作的基礎性意義。
“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創造我們時代的經典作品,當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堅持創新精神、秉承精品意識,銳意進取、篤定恒心,我們就一定能筑就文藝創新的高峰,實現百舸爭流、百花齊放的美好愿景。
江西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三)
政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好政策是樹立政府權威的標桿,好政策是保障公平正義的準繩,好政策是實現應民所需的依據。無論是“全面二孩”政策追求安享天倫之樂的夙愿,還是“八項規定”政策樹立風清氣正黨風的初衷,都離不開政策科學性和有效性并存來實現。好政策最終還是要服務社會發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需統籌兼顧于政策之中,才能形成“民心所向、民生之需”的好政策。
當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政策科學性與有效性的實現不僅關系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關乎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更關涉到國家可持續發展動向的調整。科學與有效就像“人”字的一撇一捺,共同構筑起實現應民所需政策的堡壘。而要徹底發揮出政策這兩大功效,注重政策的時效性和落實化便顯得尤為迫切。
注重政策的動態調整是保證政策科學性的根脈所在。“明者因時而變,智者因時而動”,背后映射出的是一種因勢而謀、順勢而為、應勢而動的大智慧。形勢的變化,環境的變化,群眾的期待,都對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期許和要求。政策的科學規劃就是一種智慧的選擇,從1980年倡導的“計劃生育政策”到2013年“單獨二孩政策”的通過再到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全面開放二孩政策”,都是根據我國國情的深刻變化而做出的深刻調整,它既以民生福祉為出發點,也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規劃政策,保證政策的科學性,時效性便是前提與依托。
完善政策的配套措施是保障政策有效性的靈魂依托。“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政策的貫徹落實才能夠凸顯出政策的有效性。“全面二孩政策”在推行和過程中面臨著“爬蚤心態”的尷尬正是醫療、教育、就業、保險等相關民生配套政策的缺乏導致而生;“限塑令”的推廣與普及中面臨的“夭折”挑戰也正是由于政府監管的缺失、民眾環保意識的匱乏等造成的。
如此種種,好政策雖然“恰逢其時”的應運而生,卻因為沒有被貫徹落實而發揮其應有的功效,不禁讓人扼腕嘆息。故此,要實現政策的有效性必須以相關配套政策的落實為“先手棋”。
政策引領發展,政策關乎民生。政策的科學有效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標,“好風憑借力”,不斷根據社會的發展實現政策的動態調整,不斷以人為本完善政策配套,才能讓科學有效的政策在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中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看過“江西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