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
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一)
然而,一場精神與文化的漠視整被滾滾發展的車輪碾壓得喧囂塵上。傳統婚俗被貼上繁雜與落伍的標簽,耳熟能詳的歌謠變成耳畔不再響起的絕唱、古樸的賀蘭巖畫在時光中斑駁脫落……歲月失語,惟石能言。那些古老文明的碎片,言說歷史、記載變遷,也傳承民族的精神。因此,我們要科學保護、全民行動、去粗取精批判繼承,三位一體保護文化遺產,守衛民族精神!
保護文化遺產,全民行動是關鍵。文化是全民的精神家園,文化的綺麗也恩惠全民,因此文化的拯救也自然意在全民。這個全民,是政府官員也是普通民眾,是花甲老人也是蹣跚孩童。從閱讀一本經典起,與思想巨匠、古圣先賢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從學習一門手工技藝起,在環環相扣的過程中感受技藝的繁雜、精湛與嘆為觀止;從欣賞一次戲劇起,在情景與韻律間感受文化的莊重與唯美……保護文化遺產,全民捍衛自己的文化陣地,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
保護文化遺產,科學保護是手段。文化遺產的保護,精神與思想的重視是前提,科學的保護才是手段和落腳。菊兒胡同正是借由“有機更新”的理論,才找到了傳統肌理與現代元素的完美交融,也才有了都市人難得的閑情逸致;上海豫園正是循著歷史淵源與民族特色的藤蔓,而重遇發展的陽光,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芙蓉古鎮也在原樣原修、原貌原現的保護中,保留獨特而可貴的原真性……文化遺產的保護戰,絕不是無人問津的淡漠不為,更不是意氣用事的盲目亂為,而應是科學保護的真正有所作為。
保護文化遺產,去粗取精、批判繼承是態度。一如陽光多元的光譜有長短,各色的光種有利弊,文化遺產亦是如此。有傳承民族精神的精湛技藝,如賀蘭皮影、鶴溪缸窯;也有夾雜著陳腐敗落的糟粕,如女人的裹小腳、男人的妻妾成群;還有不符合現代生活的陳詞濫調……作為有思想的現代人,在汲取文化遺產給予我們精神食糧的同事,也應剔除不符時代潮流的陳雜。保護文化,去粗取精、批判繼承,讓優秀的文化遺產歷經時空的雕琢和打磨,光照華夏。
歷史更迭,時代變遷。我們在不斷刷新經濟面貌的同時,也別淡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的寶貴財富——文化遺產,別讓它在悄然流失中,荒漠了民族的根、精神的魂。讓我們樹立正確的觀念、采取科學保護、動員全民行動,讓文化遺產綻放耀眼的光芒。
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二)
以公正政策推動社會善治
老子曾以“治大國若烹小鮮”來比喻為政之道,其中的核心智慧在于治理的有效性和普惠性。社會的善治,需要恰當的治理。如果政府的政策無視民意,勢必引起社會大眾的不滿,但如果過于關注民意,會因政策的短視阻礙社會進步,損害公共利益。以公共政策推動社會善治,考驗的是政府的為政智慧。
新常態的中國面臨復雜的變局,沒有一勞永逸的治理藥方,沒有一場不變的治理策略。深入深刻變化的社會現實,找到引發民眾不滿的社會現象的根源,引領社會的理性思考,從提升公眾生活水平的根本尋求治理基點,這是有效推進社會善治的關鍵。
符合民意是有效推進政策的基礎。媒體曾報導政府為建設苗木基地辛苦購得的苗木被隨意當地民眾丟棄,而移風易俗的政策善意則被指責干擾民眾生活。再完美的政策,如果不被大眾理解,就無法贏得大眾的響應。社會治理是政府與社會公眾互動的過程,不尊重民間的習俗,不了解百姓的呼聲,盡管政府有著推進社會進步的善意,但很難有效果。拋掉自身的拘謹和傲慢,深入民間,深刻了解每一個普通民眾的所思所想,這是當年共產黨取得勝利的法寶,是推進社會善治的基礎。
兼顧各方有效拿捏是實現政策效果的保障。社會是一個利益交織的共同體,每一項政策,都有可能改變社會各方利益的平衡點。社會治理,社會公平是關鍵。盡管不存在能完全均衡照顧各方利益的政策,但通過有效了解社會各方需求,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有效拿捏,是贏得各方滿意的基礎。就像戶籍變革,既要照顧城市居民的利益,更要顧及千千萬萬的農民工,通過理性的制度建設來實現各方利益的均衡,這是政策推進社會善治的有效保障。
與公眾互動交流是提升政策質量的關鍵。嘗讀希臘史,為雅典的民眾亂政而錯愕震驚,一個注重民意的治理制度卻讓混亂的民意把民族帶向危亡。民眾確實有著很高的智慧,但民眾的聲音常常被某種情緒所感染,社會治理,如果聽之任之,只能把社會帶向崩潰,__的教訓相距不遠。賢明的政府是推進社會的理性思考,讓深入探究真相成為社會的風氣。互聯網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辯論的平臺,而近來中國社會的迅速進步,與公眾理性的提升密不可分。
在通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政府在推進社會治理中責任重大。在巨大變局以合適的政策推進社會進步,在贏得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兼顧社會各方利益,需要的,不僅是政府的治理智慧,更是社會理性的進步,在社會與政府的互動中,在為政善意和治理智慧的激蕩中,走向光明的未來。
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三)
家風是人生的奠基石
家風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奠基石。對于孩子來說,家風是人生第一堂課。如今一些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突出問題,與家風家教不健全甚至扭曲錯位密切相關。好的家風浸潤人的德行修養。那么,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培育良好家風?
依靠家長自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風是一種特殊的知識和信息傳播,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家風建設中,家長的理念比知識重要、身教比言教重要。“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都有“問題父母”的影子。羅曼·羅蘭曾說,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家風體現著一個家庭的風氣、風貌。家風對人的影響就像雕塑一樣,需精雕細琢,方有好作品。幸福家庭、良好家風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但家之興衰在于是否合乎禮義廉恥,不在于富貴貧賤。對子女的真正關愛是樹德育人,為子女留下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只有讓每一個小家都成為溫馨港灣、厚德之所,才能實現國泰民安。
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作用。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注重禮義興家、詩書傳家,是我國古代治家的好傳統。傳統文化的根深扎在社會之中,關鍵是怎么把它積淀的正能量發掘出來。文化是一條河,從過去流向未來,不能隔斷上下游的關系。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不乏良好家風的典范。弘揚好的傳統家風,汲取《顏氏家訓》等典籍的有益成分,有助于改善社會風氣,讓每個家庭、整個社會更加和美、和諧。今天我們培育良好家風,應站在現代文明發展的角度,剝離傳統文化中保守、世故的成分,在開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基點上進行;一面守護傳統美德,一面弘揚現代文明,如家庭民主、社會責任、進取精神等。
在家庭幸福中感悟。家是人們心靈的港灣。作為最能深入中國人內心的一種無形力量,家風是融入家庭成員血脈中的東西。一個幸福的家庭必然有良好家風作支撐。不可想象,家風不正的家庭能夠關系和睦、美滿幸福。家風家教大多是普普通通的語言、實實在在的規矩,卻能在日常生活中影響人、感染人、教育人,如敬姜“匡子過失,教以法理”,張英“讓他三尺又何妨”,曾國藩“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等等。正是這些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讓人們感受到強大堅韌的道德力量。
注重增強現代家國情懷。宋代理學家朱熹有一個比方:家亦是“大政”,一國有公家之政、私家之政,家風就是私家之政。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隨著社會公共化程度越來越高,家庭這一組織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兩代人的核心家庭逐漸取代世代型大家庭,成為現代家庭的主要形式。這使家風建設的重任直接落在了每一個家庭。作為父母,必須領會“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的智慧,秉持“囯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的操守,在引導家庭成員增強現代家國情懷中培育良好家風。
看過“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