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
陜西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一)
打造貧困地區改革發展升級版
黨的以來,中央高度重視貴州畢節試驗區的改革發展。2014年5月,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希望試驗區進一步深化改革,銳意創新,埋頭苦干,同心攻堅,努力實現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闖出一條新路子,同時也在多黨合作服務改革發展實踐中探索新經驗。”新形勢下,畢節試驗區要闖出新路子、探索新經驗、打造升級版,必須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轉變、轉型、轉移、轉化。
以“轉變”為先導,凝聚升級共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打造貧困地區改革發展升級版,必須注重轉變思想觀念,以建設“實干作風、奮斗精神高地”為統領,著力破除固步自封、怨天尤人的思想,摒棄消極依賴、坐等靠要的行為,消除怕擔風險、為官不為的作風,真抓實干,匯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正能量。注重轉變發展理念,以創新發展解決動力不足問題,以協調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以開放發展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以共享發展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注重轉變政府職能,管好公共資源、公共資金、公共權力、公職人員,堅持以行政權力“瘦身”為市場主體“強身”,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以“轉型”為關鍵,明確升級目標。畢節作為全國“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必須努力實現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為此,要推動經濟增長轉型,以建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高地”為目標,守住增長速度、人民收入、貧困人口脫貧、社會安全四條底線,堅持把科技含量調高、把行業龍頭調強、把新興產業調好、把單位投入產出比調優,既盤活經濟存量,又做大經濟增量。推動產業發展轉型,推進“煤、電、煙”轉型升級,突出水、火、風、光“四電并舉”,促進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轉型,以建設“生態保護、綠色發展高地”為引領,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打好“生態牌”,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以“轉移”為突破,筑牢升級平臺。近年來,交通事業快速發展為資源要素集聚和優化配置創造了良好條件。要抓好產業轉移,主動承接東部沿海地區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生態新興產業轉移。抓好人力資源轉移,深入開展“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十百千”人才評選工作,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精準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以畢節職教城為龍頭,發展壯大職業教育體系。抓好創業就業轉移,發揮180多萬人常年在外務工的優勢,推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引導返鄉農民工創辦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
以“轉化”為支撐,增強升級動能。外部支持是貧困地區改革發展的有利條件,用好這些條件必須善于抓好轉化。要抓好機遇轉化,圍繞建設“對口幫扶、多黨合作高地”,擦亮試驗區這塊“金字招牌”,把發展機遇轉化為具體項目和內生動力。抓實項目轉化,正確處理“多爭取”與“善落實”的關系,善于把中央、國家部委、各民主黨派以及、省政府的支持措施轉化為引領發展的項目和資金。抓緊動能轉化,充分發揮引進博士、碩士及發達地區優秀人才和鄉鎮“第一書記”的作用,暢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流動渠道,形成改革發展的強大動能。
陜西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二)
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之基
文化是民族內部彼此認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區別于彼民族的根本標志。文化淺層的標志包括服飾、語言、節日、飲食方式、居住形態等,深層的標志則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內部,無論身份高低、財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齡長幼,都凝聚在一個共同的文化之下。例如,只要是漢族人,大家都過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過年都要吃年夜飯、貼春聯、放鞭炮,這些都是漢民族成員彼此認同的基本依據。
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之基。一個民族即使領土被敵國占領,只要自己的文化還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還有復興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經消亡,即使沒有敵軍入侵,民族實際上就已經滅亡。顧炎武把歷史上朝代的更迭歸納為“亡國”與“亡天下”兩種情況,前者是民族內部的政權興替,但文化的性質沒有變化;后者是亡國加上滅種,不僅民族政權覆滅,而且作為文化意義上的一個種已不復存在。
在上古時代,埃及、兩河流域、恒河流域誕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大約在公元前后,這些地區的文明被外來文明所置換。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來文明的基礎上重新建立的;當地的上古文明,人們稱之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這些屬于被外來侵略者強制消滅的文明。歷史上還有因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國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時期,契丹是中國北方最強大的民族之一。他們建立的遼國,與宋朝南北對峙,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在與周邊民族交往的過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喪失了彼此認同的核心,最終走向了消亡。
由此來看,延續中華文脈是振興中華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有人舉起多元文化的旗號加以反對,認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時代,再提主體文化就是狹隘的民族主義。這種說法似是而非,亟須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氣候、物產、歷史等生存條件的差別,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異彩。各民族的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別,都有其合理性,應享有平等的尊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的大約500年中,西方殖民者壟斷了全世界的資源,長期奴役許多地區的人民,毀滅了他們的文明。殖民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行為合理,制造出了“西方文明中心論”,企圖摧毀異質文明的自尊。
迄今為止,沒有一種文明是完美無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學習。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當今世界,由于交通與傳媒十分發達,各國、各民族的交往更為便利,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也更為頻繁。但有一點始終無法改變: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發展之基,每個民族必須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國家還將長期存在的人類社會,民族文化的主體性仍要加強。
人類文明猶如百花園,只有每個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現出自己的獨特姿容,百花園才會最美。每個民族把自己的文化發展好、形成特色,就是為人類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必定能為人類作出更多貢獻。其中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為人類提供一種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發展方式與文明形態。
陜西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三)
由體量到質地 從能居到宜居
— —宜居城市要向生活質量型轉變
當城市不只是元夜時的黃昏燈火,形成農耕時代唯有的狂歡。當城市不只是烏煤蒸汽,呈現世紀之前氤氳的景象;當城市不只是鱗次櫛比,彰顯人性和現代的光輝。對于城市的理解一步步加深的過程中,政府和民眾都盼望,新的城市能在沉寂多年的大地之上照亮彼此的生活。但是目前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當前“城市病”日益突出,帶來資源和環境問題日趨嚴峻,公共服務未能完善,產業引領不夠到位。如此種種的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宜居城市建設要重視生活質量的轉變。
宜居城市體現在資源環境的協調。城市化最初,為了實現快速發展,在技術條件簡陋的情況,依靠資源和規模效應是城市發展起初最為理性的選擇,但是后期轉型是必然的,但是如今很多城市面臨資源枯竭和嚴重污染問題,卻由于動力不足轉型困難。在云南個舊,曾經依靠礦產的城市走向了沒落,大量的下崗工人、無所事事的失業者游蕩在工人村,一名性工作者匆匆照完鏡子,開始了50塊一次的出賣身體的工作,一個城市的衰敗,那些當年為之驕傲的工人村成為最先坍塌的地方,人們的青春賦予一座被掏空的城市,無助中掩映著悲涼,故事的背后必須看到資源型城市必須要經歷轉變。所以城市的建設中,轉型雖然面臨陣痛,但是是必須的,需要充分關照資源和環境的協調。
宜居城市體現在服務設施的完善。城市建設并非只是建高樓圈地盤,里子的建設才是城市宜居的根本,因為每一位市民的生活和生存依靠的不僅是住所,還有與之相伴的教育、醫療、娛樂、交通相關的公共服務和設施。但是在當前城市化飛速發展的進程之中,部分存在只重面子建設的現狀,地下管道往往經不住暴雨的洗禮,城市路面難免充斥擁堵的車流,政府的智慧和民眾的訴求難以上演相遇。這背后無不在拷問宜居城市的本質,無不在說明城市公共服務和設施的健全的重要。因而在城市建設進程之中,科學規劃是關鍵,需要完善地下管網充分留足容量,需要完善道路建設,充分著眼未來。需要在公共服務真正跟上,完善民生方面的服務,方能真正體現宜居。
宜居城市體現在產業發展的引領。城市的出現往往體現的是人的聚集,因而才進一步需要住所,生活衣食住行,于是一個聚居區形成了。之所以要聚集,背后的原始動力是產業,擁有產業民眾才有安身立命的基礎,才能在一個城市留駐并繁衍生息。所以產業引領之于城市,極為重要。在當下,不難看出大量移民城市之中,由于產業的缺乏而百業蕭條。由于在移民安置過程之中,缺乏產業體系構建,或者是產業不合理,比如搞奇石產業,但是沒有考慮市場因素,搞水產養殖卻忽視網箱對于水體的污染,以至于最終居民群體大量出走,市鎮發展乏力。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之中,要避免“興城不行業,見物不見人。”的尷尬局面,真正利用產業引領來形成支柱,實現物質保障上的宜居。
在上海世博會上,一句話至今很多人記憶猶新,“城市,讓或生活更美好”,雖然在城市化的進程之中面臨著種種的問題,整體還是在進步的。我們只要更加積極去解決城市化過程之中的生活質量改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的問題,相信一定能夠實現生活質量型城市的轉變,讓城市更宜居、讓生活更美好。
看過“陜西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