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
江西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一)
談到綠色化,許多人想到的首先是綠化。作為基礎性的生態建設工程,綠化的確在改善環境衛生并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到了多種作用,為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注入了“綠色動力”。成都市推行城市立體綠化,豐富空間的色彩與層次,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廣東新一輪綠化使得綠色版圖不斷擴大,夯實了綠色發展、生態立省的康莊大道。各地綠化告捷,環境得以改善,且自黨的以來,習連續三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都在深刻闡明綠化工作的戰略地位:我國總體上仍然是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增強綠色意識,著力推進綠化,關乎生態安全。但相對于綠化,綠色化的內涵更為深厚,其代表的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價值取向的雙重變革。綠色化包括綠化,但絕不等同于綠化。
從嚴格意義講,表面上的綠化,在許多情況下不僅不是綠色化,而且有悖綠色化。例如在華北地區種植高耗水的草坪,在只能種草的半干旱地區種樹,違背了生態規律,是一種“偽綠色化”。還有類似用仿真布遮掩枯萎的城市綠化帶,以形似“油麥菜”的綠色塑料假花充當綠化,確實可能起到裝點和扮靚城市的作用,但對凈化空氣、保持水土卻是在做無用功,也違背了綠色化的初衷。“偽綠色化”的出現,看上去做的是“表面文章”,其實也是典型的“形象工程”或“政績工程”的真實縮影。這些只不過是權宜之計,并不是長久之策。相反,還會人為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鋪張浪費,助長勞民傷財的腐敗之風。既辜負了中央對百姓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政治承諾”,也切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經脈”。
糾正跑偏的綠色化,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瑞典著力開發可再生能源,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成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英國最老牌的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加快城市產業轉型,成功擺脫了“最骯臟丑陋”的鋼鐵城市稱號;丹麥從最初對國家能源安全問題的擔憂,深化為可持續發展及人類未來生存環境的關注,將綠色發展戰略貫穿到國民教育中,強化全民環保意識。從這些意義上講,綠色化就是要有一種大生態系統的意識,必須統籌人口、資源、能源、環境,將生態文明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來建設。
我國自古就有親近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文化傳統。孔子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老子的“道生萬物”、莊子的“天人合一”等就是尊崇自然的思想發端。生態文明要得以延續,就必須扭轉綠色化的錯誤傾向,思想上與時俱進、行動上干在實處,才能保持經濟系統的“綠色增長”,提高社會系統的“綠色福利”,增加生態系統的“綠色財富”,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江西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二)
春節思團圓,家風道規矩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辭舊迎新,闔家團圓,春節是中華民族最聚人氣的傳統節日,當舉家歡聚一起,當整個房間彌漫著年味和親情,這是一年最舒心的時刻。
每到佳節思民俗。傳統文化就“躲藏”在一個個民俗之中,就跳躍在一個個有文化的細節之中。比如,“杯不出欄,筷不出緣”。再比如,《禮記·曲禮》記載:(共餐時)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諸如此類的禁忌,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生命力。
我們的父母也許沒讀過《禮記》,甚至大字認不得幾個,但是并不妨礙他們講規矩、懂禮儀。這就牽扯到家風這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以春節吃團圓飯為例,無論座次安排,還是舉筷夾菜,無論敬酒還是言談都是有講究的。在我們小時候,父母總是告誡道,長輩不先動筷,小孩子不能動筷;夾菜時,不要站起身夾遠處的菜;向長輩敬酒時,酒杯必須比長輩的酒杯低一些……
這些都是規矩,也都涉及文明;這些都關乎家教,與涉及家風。“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些規矩永遠都不會過時,也不應過時。如果壞了規矩,就亂了;如果忘了規矩,就找不到“回家”的路,那條含有文化基因的河流就可能斷流。
父母講家風傳給我們,我們又把家風傳給孩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就是家風的魅力,也是傳統文化的力量;這是父母的責任,也是子女的義務。優秀的傳統文化之所以始終散發著勃勃生機,燦爛的風俗民俗之所以燦爛悠遠,正與一個個家庭善待傳統文化有關,與薪盡火傳的文化使命有關。
正如所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三注重”,已是無數個家庭的精神立柱,是千百年來的信念基石。在言談舉止中,在潛移默化中,我們感受到了家教和家風的巨大分量。
要求孩子懂禮貌、講規矩,只是家風的一種。晚清重臣曾國藩,子孫后代英才輩出,與其良好家風大有干系。比如,曾國藩將“勤”字當作人生第一要義。不僅自己身體力行,要要求子女勤勞,“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平凡如你我的底層子弟,同樣受益于家風,比如打小父母要求我們“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百善孝為先”等等,父母有時并未耳提面命,諄諄教誨,而是將家風包含在一次次的身教中,使我們印象深刻,終生難忘。
當歷史與現實對接,總能找到交集;當家風與家教重逢,總能滋養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正因為優秀的文化品質穿插其中。“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在春節這個特殊時期,在每一天都感受家風,都傳承家風,用精神的力量穿越一道道險關與灘涂,我們的家庭和社會更有風采。
江西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三)
從管理入手治理“城市病”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切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著力推進城市管理科學化法治化成為一個緊迫課題。
城市管理科學化是現代城市治理的一個基本要求。無論治理“城市病”還是處理城市事務,都應依循城市發展運行規律、根據現代城市的特點和標準來加強和改進城市管理。其關鍵是用全面眼光和系統思維把握、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治理各種城市問題,確保城市管理合理化、精細化、高效化,實現城市治理預期目標和科學發展。
實踐表明,不講科學的城市管理很容易產生或加劇城市發展的薄弱環節。不少城市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城市病”,在很大程度上可歸因于城市管理不科學。比如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環境污染、交通擁堵、逢雨必澇、用水短缺等現代城市問題,大都與城市發展不科學、管理不科學密切相關。可以說,不講科學,城市管理就不到位、質量低下、沒有成效,城市發展就不健康、不可持續、沒有前途。
推進城市管理科學化,就要用科學理念、科學方法進行城市管理,在指導思想上確保符合規律、科學務實,在實踐上確保縝密協調、低耗高效,實現系統化、精細化管理。城市管理科學化,實質就是在國家治理現代化導向下,遵循現代城市發展規律,依科學原理,走科學路徑,用科學方法,進行科學的城市規劃、建設和運作,推進城市各方面、各環節、各要素有序發展、協調配合,從而確保城市運轉、管控和服務都在科學軌道上高效運行,實現城市持續健康發展。
推進城市管理法治化,就要大力實施依法治市。事實表明,不少城市問題是由于管理不規范、不嚴肅、不穩定造成的。例如,城市安全缺乏責任約束,城市執法缺乏統一規范,城市管理界限不清、職能交叉等,影響了城市運行和發展的科學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現代城市管理必須實現法治化,使城市發展和運轉的各項決策及其執行都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確保城市管理工作以人為本、公正規范。
從當前的實踐看,城市管理法治化就是要根據依法治國的方針全力推行依法治市。一是把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方針和舉措轉變為城市治理的具體依據和行為規范,切實解決依法治國與依法治市關聯不緊問題。二是把依法治市同科學治市緊密結合起來,把法治化具體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全過程、各環節,推動城市管理科學化的正確導向、做法、過程和成果法定化、權威化,確保科學的城市管理得到法治保障。三是結合簡政放權工作,深入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重點推進執法體制改革。在科學梳理城市公共事務及其管理關系的基礎上,圍繞實行大部門制、執法重心與執法力量向市縣下移的改革方向,科學設定、嚴格規范城市管理職能職責、管轄范圍、體制機制、資源配置、機構編制和責任主體,切實理順日常管理關系和管理體制,合理調整管理職能和管理機構,加強城市管理隊伍和城市管理能力建設。四是以法治精神、法治思維轉變城市管理方式特別是執法方式。一方面,用法治機制革除粗暴執法甚至違法執法的弊病,把執法過程納入法治軌道;另一方面,建立明確的城市管理主體責任制度和城市管理責任追究機制,使城市管理主體責任得到全面落實。
看過“江西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