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公務員申論熱點分析
山東公務員申論熱點(一)
背景鏈接
2017年鐵路春運從1月13日開始,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3.56億人次。為了提高進站效率,北京西站等一些火車站開通了自助“刷臉”進站通道。每天自助進站的人數大概在1.4萬到1.8萬人左右,大部分旅客進站速度是很快的,基本上都在5秒以內。
綜合分析
[優勢分析]
我國的春運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上班族、打工者、農民工等群體開始陸續踏上回家過年的“囧途”,這個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買到火車票、順利進站上車、平安到家。
而今,面部識別考勤機已經在很多企事業單位使用,車站使用面部識別是開了先河,進站閘機與考勤機原理相同,與傳統人工檢票相比,自助“刷臉”進站有很多可取之處。
一是通行效率高。面對數量驟然增加的客流,車站要保證旅客準時進站乘車,所以檢票時間不能過長,“刷臉”進站可以分流旅客,同時開放幾十個閘機,將大幅提升進站效率。
二是防范倒票“黃牛”。每年春運、暑運等高峰期,有“黃牛黨”擾亂售票秩序,大量囤票高價出售。如果刷臉機普及到全國各站,做到票、證、人相符才可進站,“黃牛”手中的火車票和購票人不符將無法進站,讓“黃牛”失去“市場”,可以有效杜絕倒買倒賣火車票,讓購票空間更加公平。同時節省大量人工,投入到其他客運工作中。
三是識別速度快、準確率高。據工作人員反映,平均每位旅客通過閘機的時間為5秒。相比人工檢票,電腦的準確率更高,防止旅客出行日期錯誤或者上錯車次。
[問題]
當然,新生事物的出現也需一個適應的過程。據了解,方便快捷地“刷臉進站”,也并非人人可“刷”。相關負責人表示,持有紅色車票的不能“刷臉”,持有學生票、殘疾人票等減價車票的由于需要人工核驗減價的證件,所以只能走人工通道;而一些外貌發生較大變化不易識別的旅客,也需走人工通道。
參考對策
“刷臉進站”系統還存在一些弊端,工作人員還需耐心的解答,真心的教會他們正確使用,共同保護公共財產、共同維護出行環境、共同適應新事物發展。
同時,鐵路部門加大投資,各大車站引進這套系統,充分利用它的優越性,為旅客安全、便捷、溫馨出行再現“真情”。
山東公務員申論熱點(二)
背景鏈接
2016年12月12日11時30分,江蘇省泗陽縣政府食堂準時開飯,來自史集街道的王維奇、陳業瑞、劉傳航等3名農民工各自端著盤子,跟縣里的機關干部們一起排隊打飯,然后與干部們坐在一起用餐。這個機關食堂價格實惠,午餐9元就能吃飽吃好,而且對社會無門檻開放,大大方便了附近的民工和居民。(12月13日《現代快報》)
綜合分析
[意義]
政府內部食堂對外開放,體現了當地政府親民、愛民、接地氣。普通民眾走進機關食堂,與機關人員享受同等待遇,是另一種請進來的接地氣。市民與機關工作人員在一個鍋里打飯,一張桌子共餐,更顯親切,用餐過程中,市民可以感受機關公務人員真實的用餐現狀,對身份特殊的公職人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而機關工作人員接觸各行各類的群眾,可以聚集更多的民意和傳遞更多的上層信息。通過用餐互動交流,既增進了感情、又增長了見識,既打破了神秘、又消除了隔閡,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政府內部食堂對外開放,是改進作風、深入群眾的體現。機關食堂對外開放使得機關單位更加透明,滿足了群眾的需求,使廣大群眾對機關干部的生活有了真正的了解,消除誤解,增進了解,一舉多得。對于政府機關和黨員干部來講,通過彼此間的交流,傳遞出了親民愛民、艱苦樸素的黨風政風,增長了見識,融入了群眾,實打實的踐行了群眾路線。
政府內部食堂通過對外開放,低廉的價格會吸引就餐人員不斷增多,勢必會增加食堂的收入,這在很大程度上會緩解由就人員不穩定帶來的成本壓力。同時,還可以把機關食堂的一切放在陽光下曬一曬,在公眾的眼皮底下,公眾監督的力量也才會更強大,這對奢侈浪費、公費大吃大喝會起到很好的監督警示作用。
[影響]
政府食堂對外開放,勢必會提高管理成本。比如,市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大都選擇“一葷一素4元”價廉質優的菜品,加大了食堂的虧損面;又如,隨著來自社會上的就餐人數劇增,對政府工作人員就餐和休息,勢必會造成不利影響;再如,食堂就餐人員變得復雜起來,飯菜需求量大增,將會引發后勤保障和安保人員對公共安全、特別是食品安全的焦慮。
可見,政府食堂對外開放之后,虧損加重、影響公務員的工作和生話、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這些問題的疊加,可能會轉化為政府食堂對外開放難以為繼的充分理由,最終導致“開放”措施不得不中途停擺。
參考對策
機關食堂對社會開放需要因地制宜,既要保證干部與群眾消費的平等,同時也不能加大財政負擔。政府后勤保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食堂的管理,既要保持“略虧”服務特色,又要滿足多樣化就餐需求;既要保證政府工作人員正常的就餐和休息秩序,又要維護多數人的利益;既要使食堂供應的飯菜品種多樣、價廉可口,又要確保食品安全。
山東公務員申論熱點(三)
背景鏈接
裝修好的辦公樓大門緊鎖,門前卻成了菜地、廢品場;主樓空著,既不敢搬又不作他用,幾百人依然擠在小配樓里;曾經的豪華政府辦公樓,如今改建成了敬老院……2016年5月,有記者再次跟蹤調查廣受關注的新建辦公樓閑置問題,不同地方的差異景象,令人深思:如何喚醒“沉睡”的辦公大樓,盤活利用好閑置的公共資源?
黨的之后,中央出臺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明確“嚴格控制新建和裝修辦公樓”;之后,又印發了《關于黨政機關停止新建樓堂館所和清理辦公用房的通知》。許多已經規劃好的、在建的、剛剛建好的地方辦公大樓一時成了“燙手山芋”。閑置起來不敢用,又沒有合理的處置,造成許多“不亮燈大樓”的尷尬。問題也隨之而來,公共資源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棄而廢之。如何盤活閑置資源并最大化利用?考驗著地方政府的責任擔當和施政智慧。
綜合分析
辦公大樓被閑置,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喚醒“沉睡”的公共資源,雖然是各地基本的共識,但還多是停留在認識層面而缺少行動。從不少地方的情況來看,真正被重新使用起來的“沉睡大樓”太少,要么始終荒廢著,要么重新改造后也因故不能“入駐”。同時,針對“如何處置”也存在不少分歧,如市場化招租或拍賣、用于公益事業或公共福利等,都讓這個難題沒有“確定解”。實際上,在沒有認定清責任,甚至沒有根據不同情況對閑置樓堂館所進行“體檢”,只是“一封了之”或“想辦法甩貨”肯定不行。哪些確實是地方政府必需使用的?哪些可以讓渡給社會使用?哪些可以成為新產業的“孵化器”?這些都需要重新評估認定,細化標準,分類處置,物盡其用。
公共資源被閑置,本質上也是一種庸政懶政。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建樓堂館所上從規劃之初就顯出“簡單思維”,或是“一把手拍腦袋”的“形象工程”,或是為了追求所謂“標志性”,或是為了追求豪華氣派……似乎只要建起來就是一種“政績”,既不考慮自身形象和實際需求,又不把公共財政用在“刀刃上”。同理,面對“中央禁令”,對那些不符合規定的樓堂館所就一味閑置,在處置上態度不積極、辦法不創新,總是透著“躲一躲”“避一避”“拖一拖”的心理,自認為“我不用,就沒錯”。實際上,任由其荒廢,不僅浪費公共資源,更是一種庸政懶政、政治失責。說到底,如何對待和處置閑置的辦公大樓,體現著一個地方政府的作風和行政擔當,否則,公共資源未合理利用或不能保值增值,就有瀆職嫌疑。
參考對策
閑置的辦公大樓,從新到舊,就像一個大大的問號,在拷問著政府的執行力。對此,地方政府決不能抱著僥幸或惰政的心理,應盡快結合實際出臺政策規定,合規合法地切實解決公共資源閑置的問題。
而從長遠看,從一開始就掐滅“大興土木”的苗頭,從審批和制度管理入手、從紀檢和監管上著力、從問責和追查上突破,用制度真正杜絕更多違規新大樓的出現,才是解決各類公共資源閑置的釜底抽薪之策。
看過“山東公務員申論熱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