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
云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一)
教育關乎個人命運,我國自古就有“鯉魚跳龍門”的說法,指的就是億萬國人期盼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教育更關乎國家繁榮昌盛,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教育公平,是孔子、柏拉圖等東西方仁人志士追求千百年的奮斗目標,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和長遠發展的基石。
然而,現階段卻發現教育公平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區域、城鄉之間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教育成本高等問題叢生,招生政策的不合理甚至導致了腐敗現象的滋生。采取切實措施,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對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需要改革資源配置模式。當前,我國城鄉、區域、階層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問題突出,貧困家庭的子女上學難,上好學更難。解決這些問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教育資源向遠郊地區、普通中小學和民辦中小學傾斜,對不同需求的個人和群體投入不同的教育資源。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和政府合作辦學,妥善解決外來人口子女入學問題。在城鄉間調配教師資源,為農村學校的優秀師資提供與城市同等的待遇,并對教學成果給予激勵,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公正配置。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需要制定科學政策。名校點“招”變點“鈔”成為當下熱議話題,這一現象加劇了亂收費現象,導致腐敗滋生,使受教育的機會更加不平等。為此,還要完善公正的教育制度,通過完善的法律保障教育公平的實現。強化對招生特權的約束與懲處。針對“特殊類型招生”腐敗重災區,加大教育領域的制度規范和執法監察力度。同時,打破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格局,對中小學實行平等的教育政策。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需要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我國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尤其是農村教育經費的不足,加劇了城鄉教育的不平衡。政府應當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支持和引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增加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另外,完善扶貧助學機制,確保困難家庭子女就學。為縮小教育的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可通過國家助學貸款、農村校舍改造、農村薄弱學校改造等措施,矯正此前農村教育投資嚴重短缺、城鄉教育差距嚴重等問題,保障貧困家庭的子女享有教育的機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工程之一,教育公平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石。曾經說過“教育是民生改善的來源,傳承文明的載體。”只有實現教育公平,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只有教育公平的基石打牢了,才能為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復興書寫濃墨重彩的絢麗篇章。
云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二)
從意愿的滿足到理性的共識
— —公共政策推動社會善治之道
老子曾以“治大國若烹小鮮”來比喻為政之道,其中的核心智慧在于治理的有效性和普惠性。社會的善治,需要恰當的治理。如果政府的政策無視民意,勢必引起社會大眾的不滿,但如果過于關注民意,會因政策的短視阻礙社會進步,損害公共利益。以公共政策推動社會善治,考驗的是政府的為政智慧。
新常態的中國面臨復雜的變局,沒有一勞永逸的治理藥方,沒有一場不變的治理策略。深入深刻變化的社會現實,找到引發民眾不滿的社會現象的根源,引領社會的理性思考,從提升公眾生活水平的根本尋求治理基點,這是有效推進社會善治的關鍵。
符合民意是有效推進政策的基礎。媒體曾報導政府為建設苗木基地辛苦購得的苗木被隨意當地民眾丟棄,而移風易俗的政策善意則被指責干擾民眾生活。再完美的政策,如果不被大眾理解,就無法贏得大眾的響應。社會治理是政府與社會公眾互動的過程,不尊重民間的習俗,不了解百姓的呼聲,盡管政府有著推進社會進步的善意,但很難有效果。拋掉自身的拘謹和傲慢,深入民間,深刻了解每一個普通民眾的所思所想,這是當年共產黨取得勝利的法寶,是推進社會善治的基礎。
兼顧各方有效拿捏是實現政策效果的保障。社會是一個利益交織的共同體,每一項政策,都有可能改變社會各方利益的平衡點。社會治理,社會公平是關鍵。盡管不存在能完全均衡照顧各方利益的政策,但通過有效了解社會各方需求,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有效拿捏,是贏得各方滿意的基礎。就像戶籍變革,既要照顧城市居民的利益,更要顧及千千萬萬的農民工,通過理性的制度建設來實現各方利益的均衡,這是政策推進社會善治的有效保障。
與公眾互動交流是提升政策質量的關鍵。嘗讀希臘史,為雅典的民眾亂政而錯愕震驚,一個注重民意的治理制度卻讓混亂的民意把民族帶向危亡。民眾確實有著很高的智慧,但民眾的聲音常常被某種情緒所感染,社會治理,如果聽之任之,只能把社會帶向崩潰,__的教訓相距不遠。賢明的政府是推進社會的理性思考,讓深入探究真相成為社會的風氣。互聯網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辯論的平臺,而近來中國社會的迅速進步,與公眾理性的提升密不可分。
在通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政府在推進社會治理中責任重大。在巨大變局以合適的政策推進社會進步,在贏得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兼顧社會各方利益,需要的,不僅是政府的治理智慧,更是社會理性的進步,在社會與政府的互動中,在為政善意和治理智慧的激蕩中,走向光明的未來。
云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三)
政府主導 解決霧霾難題
“山青,水秀,天明”是中國的曾經,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中國的山瘡痍遍身,中國的水烏黑惡臭,尤其是中國的天,霧蒙蒙的一片,猶如一口大鍋罩在整個城市上空。北京,一百五十多天霧霾,天津、河北、沈陽同樣污染嚴重,而這只是中國眾多城市中的一部分。中國的霧霾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解決霧霾問題已迫在眉睫。
中國的霧霾之所以嚴重,根本原因在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數量龐大的化石能源所支撐起來的,且工業過于集中,廢氣處理技術又不到位,導致了大量的廢氣排放且無法有效處理。與此同時,龐大且迅速增長的汽車保有量也“貢獻”了巨大的力量,無論是維持幾天的APEC藍,還是早晚高峰狂飆的空氣污染指數,都在告訴我們汽車是解決霧霾問題必須考慮的重中之重。當然,霧霾的產生還有城鎮化帶來的能源消耗過高等的原因,要想持續、健康、長久的發展下去,就必須解決霧霾問題,而政府應承擔主要的責任。
逐步推進經濟結構轉型,改變過分依賴化石能源格局,從根源上減少廢氣來源。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化石能源堆積起來的竭澤而漁。中國有豐富的化石能源,這也為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支持,甚至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與此同時到來的是嚴重的霧霾問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讓中國的經濟長久發展,就必須推動中國的經濟機構轉型,當然,這個轉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我們需要把過分依賴耗能工業轉向使用清潔能源,節約型的發展模式,從而是廢氣從源頭上減少。
源頭上限制汽車所有數量,改變過分依賴汽車代步,從生活中減少廢氣排放。清晨、夜晚,猶如大霧般的透明度,讓眾多上班族不得不戴上口罩,在迷霧中困難的呼吸。車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中國公眾淪為了霧霾的奴隸。政府應起到宏觀把控的作用,引導人們有正確的用車觀念,同時對汽車數量進行嚴格把控,限制汽車購買資格和數量等,使我國汽車數量保持在可控范圍內,減少霧霾來源。
中國的未來是每個中國人的未來,在肺癌發病率飆升,兒童老人面臨呼吸道類疾病困擾的今天,霧霾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需要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共同面對的。解決霧霾問題必須提上日程,而政府、每個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起到主導作用,從大方向來改變,我們每個人就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真正為中國的藍天貢獻一份力量。
看過“云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