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
海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一)
歷史文化的精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理想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會貫通,化為己用,我們就能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辦好中國的事,就得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為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尋找有用借鑒和啟示。
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既有河清海晏的時和歲豐,也有波濤洶涌的兵戈擾攘,起承轉合間書寫出了一部治國理政的參考寶典。同時,歷史又是精華與糟粕并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也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厚黑學;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也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權謀術。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會貫通,化為己用,我們就能溫故知新、彰往察來。
歷史文化的精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理想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大同”、“小康”等理想愿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價值觀念,“禮治”、“德治”、“賢治”等治理方法,構成了我們的文化基因,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改革開放后,中國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到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不曾脫離自己的歷史文化來搞建設、謀發展。事實證明,辦好中國的事,就得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為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尋找有用借鑒和啟示。
當今和未來中國的改革發展,關鍵要靠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再提升。而不斷回望歷史上的治理智慧,有助于我們找到解決今天問題的鑰匙。比如,“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說的是政得其民,就要把人民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攻堅克難要繼續踐行群眾路線、深化作風建設。比如,“奉法者強則國強”說的是依法治國,法律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全面建設法治國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比如,“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說的是官員價值,如何讓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領導干部脫穎而出,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傳統智慧的營養永遠值得我們認真汲取。
披盡黃沙始到金,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中華文化保持自信。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面向未來,中國歷史文化這個根基丟不得,堅守高度的文化自信,讓舶來品換上“中國芯”,就能守護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從歷史中汲取營養,按歷史規律辦事,治國理政就能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海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二)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告別霧霾天
離開央視休整一年的著名調查記者柴靜,帶著自己的公益作品《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登陸優酷頭條,這部由柴靜、優酷、人民網聯合首發的節目時長為100多分鐘,上線1天的點擊量已破599萬,被點贊6萬多次。可以看出人們對霧霾天氣的強烈關注。里面列舉了北京,山西等多地強霧霾天氣情況。與此同時,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深刻體會到了霧霾在存在,出門能見度低,呼吸道疾病發病率逐漸攀升,我們現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會看到很多戴口罩的人們……種種數據和事實都體現出中國百姓的“呼吸之痛”,人們原來出門打招呼都用微笑來展示,現在都用點頭,因為都帶著口罩微笑也看不出來,這就是我們的城市之傷。從“兩會”的講話中可以總結出,要想徹底告別霧霾污染天氣,應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入手。
第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今年兩會上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這也是民意所在”,“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反復強調了這一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履新以來著力推進轉方式、調結構,以節能減排倒逼產業轉型,積極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要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去實現發展,已成社會共識,大家心里都明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粗放式增長的老路,再也走不通了。我國政府正在加大政策投入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以其促進霧霾污染的徹底解決。
第二,官員轉換政治心態,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政府在認識上的達標是一方面,行動上是否過關是還需考量。盡管霧霾圍城頻頻敲響警鐘、觸動切身利益,等到真正決策壓縮落后產能,需要放棄高能耗、高污染項目時,卻又患得患失、下不去手。還有些地方,仍抱有“先上馬再說”的僥幸心理,認為快速發展是自己的事、治污是別人的事,不搶抓眼下機遇就會在長遠上吃虧。凡此種種的錯誤心態,是導致領導干部不能下決心從行動上徹底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解決霧霾污染的根源所在。因此,要讓各級領導干部從心態上轉變,真正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思想,不能只一味注重GDP和個人政績,更應從自身切身利益,從百姓生命健康出發,讓高能耗,高污染項目徹底遠離我們的生活。
第三,公眾積極配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話題,一個國家要想真正強大就一定離不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而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更多的是停留在政府治理和專家保護上,作為最廣大的群體——公眾的力量沒有被調動起來,因此,要公眾積極配合政府,真正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強。人民大眾可以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每天堅持能走路就不乘車,能乘車就不開車,減少尾氣的排放,為解決霧霾問題作出貢獻;公眾也可以將自己發現的嚴重污染企業,高能耗或高污染項目向媒體或政府舉報,徹底杜絕這些企業滋生的空間。
空氣污染不能靠大風來解決,而要從政府加大治理力度,官員轉變錯誤心態和公眾積極參等多方面入手,共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來解決霧霾污染的嚴重問題。
海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三)
警惕“軟政績”釀成“硬錯誤”
當前,對那種熱衷于抓大項目、修大馬路、建大廣場的“硬政績工程”,群眾已經比較了解,大部分領導干部也都“心存顧慮”,不敢率性而為了。但也有一些領導干部開始熱衷于打造“軟政績工程”,如搞所謂“某某模式”“某某經驗”等。“軟政績工程”具有投入成本低、監管難等特點,更具隱蔽性和迷惑性,人們對其表現形式、主要危害、解除之道尚缺乏關注。因此,我們要警惕“軟政績工程”,防止“軟政績”演變成“硬錯誤”。
現實生活中,“軟政績工程”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的領導干部熱衷于制造典型經驗、培育典型模式,而實際工作并無太多亮點;有的領導干部熱衷于把“小典型”做大,目的是制造轟動效應,以引起上級部門注意;有的領導干部熱衷于借助專家學者和媒體,把自己的一些做法總結成所謂“典型經驗”進行宣傳,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撈取“政治資本”;有的領導干部熱衷于參加上級部門、單位的調研成果評選,為此不惜大做表面文章,借以獲得上級領導的認可、社會公眾的關注。諸如此類的“軟政績工程”,與真正形成工作亮點、總結工作經驗背道而馳,其實質是為領導干部自己的升遷“造勢”。
“軟政績工程”泛濫,無疑會造成巨大危害。“軟政績工程”助長了形式主義。事實上,“軟政績工程”就是一種形象工程,熱衷于此的領導干部必然喜歡做表面文章、嘩眾取寵,其結果就是導致形式主義泛濫。如果不堅決反對和糾正這種形式主義,任其發展下去,就會腐蝕黨的干部隊伍,妨礙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執行,敗壞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軟政績工程”還勞民傷財。為模式而造模式、為典型而造典型,不可避免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更嚴重的是,一些脫離實際的“典型經驗”“某某模式”一旦大范圍推廣,勢必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軟政績工程”更影響黨群干群關系。領導干部是體現我們黨形象的“窗口”。一些領導干部熱衷于制造“軟政績工程”,不真抓實干為群眾謀利益,勢必影響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破壞黨的形象;勢必使我們黨與群眾之間形成隔閡,影響黨群干群關系。
同志一再強調,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政績觀。這就要求我們高度警惕“軟政績工程”。消除“軟政績工程”,需要多方面協同努力。領導干部應深刻認識到,真正的政績是為人民群眾謀福利,是干出來的,不是吹出來、造出來的。只有經得起歷史、實踐、人民檢驗的政績,才是真正的政績。領導干部的政績如何,應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與評判。這就需要進一步暢通渠道和路徑,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加強群眾對領導干部政績的監督和評判,防止領導干部“自說自話”,避免上級部門“一錘定音”。同時,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領導干部政績考評體系,從制度上削弱領導干部大興“軟政績工程”的沖動。在選人用人上尤其要樹立尊重實干、鼓勵實干、崇尚實干的導向,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的良好風尚,讓那些只會說不會做、只會“制造政績”不會創造政績的投機取巧之人沒有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如何才能不被喧囂的輿論左右。應該懂得,真正的觀察必須尊重事實的完整與準確,而不是腦補真相輕易做出價值判斷。
看過“海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