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
西藏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一)
擁有不忘憂慮 未雨即要綢繆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流行很廣泛,說是將青蛙投入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逃生,而當把青蛙放入冷水再逐漸加熱,青蛙反倒因為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從而失去逃生機會。這個實驗驗證了“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古訓,也讓人聯想到了擁有與憂慮的辯證關系。
擁有、具備、占有,是一種天賜或是后天努力而獲得的已有狀態;而憂慮、憂患,是一種不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清醒,是一種不測的防備與應對,是一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表面看來,擁有與憂慮似乎并沒有什么聯系,但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規律看,憂慮卻是擁有的保障,擁有則是憂慮的保持與擴充。不管是個人的穩健發展,還是一個企業或組織的成長,抑或是一個國家或政黨的建設,都不能忽視擁有與憂慮。
一個人現在的擁有,都有一個擁有的緣由或成因,并不是完全個人的獨有本事。懂得擁有與憂慮關系的人,總是奮發進取,不忘本來,開創未來,現在的擁有會變得不斷充實和完善;不明了憂慮與擁有關系的人,要么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妄自尊大,要么消極悲觀、灰心喪氣,妄自菲薄,其結果不是好景不長,就是每況愈下。
成功的企業或組織都很重視憂慮與擁有關系的處理。微軟之所以全球稱雄,重要的一點就是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比爾·蓋茨的一句名言就是“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90天”。華為集團掌門人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憂心忡忡地說:“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正是華為的危機感與責任感,創造出了華為舉世矚目的成績。
一個政黨的強盛,更是要擁有中有憂慮、以憂慮保擁有、以憂慮增擁有。多次表示,他很喜歡蘇軾“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從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發出的“進京趕考”和保持“兩個務必”的警醒,到今天中央向全黨警示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和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我們黨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可謂一以貫之。
沒有危機是最大的危機,沒有憂患是最大的憂患。有憂,方可常擁有;無憂,擁有也會變沒有。擁有而不忘憂慮,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實際上是生存和發展的智慧,是推動進步的催化劑和動力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始終常存危機感,始終保持“今天是起點”和“從零開始”的奮發意識,是我們最終走向成功的關鍵所在。
西藏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二)
在全社會培育弘揚工匠精神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制造業大而不強,產品檔次不夠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揮灑汗水、奉獻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藝在身”的意識,都與工匠精神有著密切聯系。回顧歷史,從古代的魯班、庖丁,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八級工,我國一直不缺乏對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傳的一句歇后語“八級工拜師——精益求精”,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對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來,“速度為王”成為一些地方和企業的時髦用語,工匠精神逐漸被忽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如果說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水平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則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必不可少的“軟件”。缺少“軟件”支撐的“硬件”,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建設制造強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精益求精、注重細節的工匠精神。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將產品的每個細節盡可能做到極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建設制造強國的進程中,現代產業工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具有工匠精神的產業工人不僅是現代化大生產中的“螺絲釘”,更是具有“匠心”的工業藝術品大師,是現代制造業的棟梁。
當今世界,凡擁有發達制造業的國家,無不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國人素以嚴謹的工作態度著稱。德國的現代化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條技術興國、制造強國的道路;從內涵看,支撐這條道路的則是工匠精神。當歐盟其他國家經濟處于衰退中時,德國經濟卻能一枝獨秀、表現搶眼,這與德國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日本,制造者認為制作出一件優良的產品是自己的榮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導致產品缺陷,即是恥辱。這種“榮譽法則”推動很多日本企業數十年如一日專攻一種產品、一門技藝,使其工業制造能力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會文化環境、完善激勵制度。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應具備“四個崇尚”,即崇尚勞動,尊重生產一線勞動者的勞動;崇尚技能,讓技能型人才有地位、有較高收入、有發展前途;崇尚創造,真正的工匠應富有強烈的創新和創造精神;崇尚“十年磨一劍”的理念,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時,合理的激勵制度能夠促使產業工人養成精益求精的習慣,最終形成體現工匠精神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為此,應圍繞產業工人的培訓、獎勵、社會保障等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轉變“重裝備、輕技工,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操作”的觀念,逐漸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
西藏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三)
文化自信是強大的精神力量
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堅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文化自信是發自內心的對自身文化的價值、能力和前途的堅信,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的文化,是民族意義上的文化。換言之,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是對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在文化層面對本民族自我價值、自我能力和自我發展前景的自覺持守和淡定心態。
文化自信首先表現為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一個民族對于自身文化之由來、發展歷程、內在特質、現實狀況、發展趨勢的理性把握,對于自身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關系的理性把握。就我國而言,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弘揚,對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光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理性清理,既是文化自覺的當代表現,更是文化自信的切實踐行。最近二三十年,我們肯定民族文化的價值,對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懷有溫情和敬意,對包括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和新學等不同學術繁榮時期的價值有深刻認識,對老子、孔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倍加推崇,對浩如煙海的傳統典籍進行認真整理和創造性闡發。這些都不是外力強加給我們的,而是經過長期的實踐后積淀于我們內心的價值認同,是經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后自我超越的結果,是對民族文化的價值堅守。這也表明,我們的文化自覺意識日益增強,作為文化自覺最高表現形態的文化自信日益堅定。
文化自信其次表現為自覺的文化批判和價值重構。在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清醒地看到民族傳統文化的不足,勇于并善于對其進行清理,通過文化批判為新的價值重構創造條件,是中華民族素有的襟懷和膽魄。中國歷史上不同學派、不同思想相互激蕩,往往在碰撞中相互吸收甚至相互融合,這中間就包含著文化批判和價值重構。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對專制政治和專制帝王的批判,都是對傳統文化糟粕深入骨髓的批判。近代譚嗣同、梁啟超等希望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拯救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了批判性繼承和創造性發展,創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通過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清理、對西方文化合理成分的吸納,進行新的價值重構,我們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還表現為對民族文化當下狀況的充分肯定和對未來前景的滿懷信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全社會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光大并踐行中國精神,是我們基本的價值取向。這不僅是價值觀自信的表現,更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我們堅信能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我們堅信中華文化將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顯而易見,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中華民族的長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同志指出:“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是的,我們應該有而且一定有這個信心,因為我們的這種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凝聚。
看過“西藏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