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寧夏公務員申論范文
2017年寧夏公務員申論范文一
推進精準扶貧,需須在號準“貧脈”上多下功夫。扶貧開發成效如何,關鍵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要按照提出的“摸清底數、區分類型、找準問題、分類施策”要求,在找準切入點、提高精準度、確保實效性上瞄準扶貧對象精準發力。要懷著真摯的感情,把貧困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常思群眾疾苦,善謀致富之策,摸清貧困底數,切實把“家底”摸清摸透、摸準摸實,精準識別貧困對象;要分清致貧原因,科學劃分貧困村、貧困戶類型,為制定針對性措施、推進精準扶貧打好基礎;要理清扶貧思路,根據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實際情況,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切實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確保扶貧攻堅有的放矢、精準到位。
推進精準扶貧,需須在切斷“貧根”上多做文章。開展扶貧攻堅,就是要切斷致貧返貧的根源,找準脫貧致富的路子,徹底走出“年年扶貧年年貧”的貧困陷阱。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實事求是的政績導向,按照“三嚴三實”要求,強化扶貧攻堅的實效性,把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貧困地區加快發展上、放在貧困農民獲得實惠上、放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上,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大力推進產業扶貧、搬遷扶貧、基礎扶貧、科教扶貧、保障扶貧、旅游扶貧和社會扶貧等,重點做好興業扶貧、搬遷減貧、扶智脫貧、兜底濟貧、強基治貧等工作,確保貧困地區真正發展起來、貧困群眾真正富裕起來。
推進精準扶貧,需須在摘掉“貧帽”上多想辦法。如果領導干部在一個地方執政多年,不能加快地方經濟發展、不能改變鄉村落后面貌、不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就是不稱職的表現;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民生得不到保障、貧困得不到消除,就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貧帽”與執政為民的宗旨不相吻合,與全面小康的步伐不相適應,切實增強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摘掉貧困帽子”為榮、“摘不掉貧困帽子”為恥的思想,擔起扶貧攻堅之責、立下減貧摘帽之志、邁出小康提速之步,做到轉變觀念“主動摘”,明確目標“率先摘”,注重實績“真正摘”,加大投入“保障摘”,強化幫扶“合力摘”,變“要我摘帽”為“我要摘帽”,凝聚起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天下大事,需作于細;扶貧脫貧,成于精準。各級黨委政府只有把實施精準扶貧的內涵要義領會好,把工作舉措落實好,把目標任務完成好,方能打贏精準扶貧的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做出應有的貢獻。
2017年寧夏公務員申論范文二
加強社會工作可以促進社會和諧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助人自助”為宗旨的社會工作,是這個哲理在職業方面的最好代表。社會工作,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目前,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面臨的社會矛盾更加復雜,亟需加強社會工作,以促進社會和諧。
馬克思說過,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需須通過內因起作用。社會工作的終極目的正是通過外因“助人”,激活內因“自助”。助人是手段,自助是目標,只有做到自助,才能真正幫到受助對象。近年來,我國社工隊伍迅速壯大,為社會文明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民眾普遍不了解社工行業;其次,由于工資待遇偏低、保障不足,本專業學生大部分不愿從事這個行業,而在職人員迫于生活壓力、心理焦慮也大量離開。這些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工作的意義。加強社會工作,不僅可以化解社會矛盾,而且能完善社會服務。
加強社會工作,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崛起,但社會建設卻嚴重滯后,由此帶來大量的社會矛盾。對于這些矛盾來說,一方面需要政府推動收入分配改革,不斷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另一方面則需要充分發揮社會工作的作用,以彌補政府的不足或低效。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清官難斷家務事”。在處理日常矛盾時,社工通常比政府部門更加專業化、職業化,更有優勢。如果能加強社會工作,需然可以將很多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況,阻止其“野火燎原”。
加強社會工作,有利于完善社會服務。政府不是萬能的,無法包辦所有公共服務。對于政府無力提供或無法做好的方面,就需要企業、社會組織、社工行業等來幫忙分擔。這幾年,為了激發市場活力,我國政府大力推動簡政放權,同時積極推動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這為社工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大好機會。而社工行業可以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方面發揮所長,剛好可以承接部分政府職能,完善社會服務。例如,明光社區社工通過幫扶,使王大爺解決了護理家人的困難。王大爺能夠走出困境,正是因為社工提供了幫扶服務。
俗話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社會工作是個無比光榮的職業。對于社工來說,在助人的同時,要努力讓人自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相信隨著社會工作的大力發展和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一定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2017年寧夏公務員申論范文三
萬眾創新之花須政策環境呵護
強調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深水區,面對經濟轉型、城市化推進所面臨的新常態和新問題,教科書沒有答案,唯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打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片藍天。
創新,意味著痛苦的放棄和艱難的選擇,意味著承受巨大的風險和失敗。真正能創造價值的創新,并不在某些官員的輝煌藍圖中,而在于千千萬萬富于創造精神的個體,在無畏的探索中,在大膽的思辨中,極富價值的新產品、新思路脫穎而出。同時,創新又是脆弱的,可能僅僅一個失誤和疏忽,偉大的創造就可能面臨失敗。創新,特別是萬眾創新,需要政策環境的呵護。
政策的呵護,關鍵在于人脈的聚合。草根創新常常源于靈感的閃現,稍縱即逝,即使捕捉到,從想法到成熟的產品,再到成功的商業模式,往往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當年馬化騰的ICQ即時通軟件從靈感到產品已經完成,而公司的困境讓馬化騰不得不出售的局面,如果有人接受,就不會有今天如日中天的企鵝帝國。人脈在于思想的碰撞,在于力量的增長,不同領域的聲音能給出不同的思路,同樣,也能相互扶持走出困境。通過高水平的企業孵化園區建設,以優惠政府給予企業寬松的生存條件,以廣泛的平臺交流將人脈轉換為生產力,把不同的手疊合在一起,能激發出創新的力量。
政策的呵護,還在于營造寬容的氛圍。創新,最大的敵人是已成功論英雄的社會環境。當失敗成為每個人無法承受之痛,每個個體,能做的,只有循規蹈矩。這種人生態度契合的是緩慢的農業文明,而我們已經被飛速變化的世界包圍,時代變了,從一個大魚吃小魚走到了快魚吃慢魚,不創新,甚至創新慢,就會被淘汰。沉迷于美輪美奐的膠片的柯達和陶醉于一統天下諾基亞,已經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通過文化宣傳,建立進取的企業文化,激勵每個人參與創新,甚至鼓勵合理性的失敗,這是誕生偉大創新的基礎。
創新,是內心自由的外化,是生命活力的迸發。偉大的中華民族,自古從不缺創新精神。大道國家戰略,小到工藝的提升,靈光閃爍的創新引發的從來都是推動發展的巨大能量,用政策之手,呵護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創新精神,當萬眾創新成為常態,由創新國民組成的,需然是擁有輝煌未來的創新之國。
看過“2017年黑龍江公務員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