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
寧夏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一)
改善辦學條件 提升鄉村教育質量
在駐足梅里雪山腳下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如果正好看到一群為了上學在碎石滾落的懸崖峭壁間前行的孩子們,激起的應是內心的震撼。“漂亮的教室、干凈的操場”是每個山村孩子對學校的渴盼,但我國一些山村的教學環境依然處于“風吹滿天土,下雨屋內漏”的窘境。教學點設立有爭議、教學設施簡陋、政府資金未有效利用的問題依然在考驗著教育資源的公平。因此,要提升鄉村教育質量,體現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還需從改善辦學條件著手。
教學點撤并與設立需重新評估與規劃,教育公平需守住教學基點。農村教學點撤并順應了農村生源減少的現實,學校的集中保證了軟硬件的配備,鄉村教育質量也有所提升。但事先不做認真規劃和調研,盲目地進行學校撤并,使學生向城鎮集中,學校日常管理事項的增多不能保證對學生的全面顧及,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上學成本有所增加,尤其是偏遠貧困山區,上學遠、費用高、安全難保障,輟學率隨之上升,這反而降低了鄉村教育質量。另外,外出打工者出現回流,一些偏遠山村恢復教學點的意愿強烈,但教學點只能勉強維持。因地制宜的同時還要制止盲目,需要“集中”教學資源,又要重新評估并恢復必需的教學點。教學點是農村教育的基點,只有先把教學點這一基礎辦學條件打好,才能守住教育最起碼的公平。
教學環境簡陋存隱患,課程設置簡單需拓展,教育資源需實現共享。受政策導向的影響,有限的教育投資對最需要教育資源的落后地區僅以滿足基本需求為主。但一些地區教室經鑒定屬于危房,為了保障學生教育,不得不加固使用以作為過渡;專業教師和設備的缺乏使課程設置更多限于公共科目,偏藝術類的課程難以開展,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勝任多科教學的教師成為了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資源共享不能實現勢必會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劉祠教學點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借鑒,與高校和政府聯合推動教育的信息化,投入同步互動教學系統,加快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對于不能使用直播教學和電子白板的,可以利用電視機、錄音機等常規設備,實現鄉村教育在資源使用上的成功蛻變。
合理分配財政投入,落實投入利用效果,保障財政專款專用。國家在農村教育上有一定的經費投入,但對投入去向的無謂爭論導致資金的擱置,缺教師卻投資蓋校舍,缺設備卻不切實際建重點,投入被擱置、未針對、有效利用的現象存在,最終延誤的是孩子享受教育的權利。鑒于此,要充分考察教育環境之后再考慮進行投入;實地落實使用情況,減少使用中的灰色環節,確保專款專用,使國家的撥款和社會的資助得到合理分配,使鄉村教育真正受益。提倡財政投入的合理地使用,其實也是為了更大程度保障教育資源的公平。
完備的教學設施,信息化的教育資源,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實現報告所指出的“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步驟。隨著鄉村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充分利用,辦學條件逐步得到改善,鄉村教育的質量將會不斷提高,大自然的群山綠野間也將充滿教育公平的點贊之歌。
寧夏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二)
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 —涵養公共意識 從我做起
在《詩經》中就有這樣的詩句:“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意思是說,天上下雨了,祈求上天先將雨水流到公田里去,那些多余的水啊,再流到我的私田里去。這就是對公共利益的重視。現在,我們又看到多少這種做法呢?早在100多年前,美國傳教士在接觸中國社會各階層后,得出了中國人缺乏公共意識的論斷。種種違背公共精神的行為,頻頻觸動國人神經。唯有從自我做起,主動涵養公共意識,才能充分維護國家形象,從根本上提升國民素養。
公共意識的核心是公共性,當公共生活是面向全體民眾開放的、民眾可自由參與的,民眾在互動中才能形成一種維護公共利益的共識。亞里士多德式的共和主義認為,真正的好公民是一個能同時做好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角色的人,換言之,既能治理國家,又能同時服從國家的律法。公民意識的涵養并非依靠政府便能成事,還需依賴一國之內的民眾主動提升自我認識、主動研習傳統文化以及自覺捍衛公民意識等,才是公民意識快速提升的根本之策。
涵養公共意識,需提升規則認識。由于熟人社會的逐漸瓦解,陌生人社會的不斷強化,導致許多人不得不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加之資源又匱乏等歷史和生活原因,出現了如中國游客盧浮宮前泡腳、泰姬陵內露肩的事件。然而,每次一出現此類現象,公眾率先想到的是為何別人行,輪到自己卻不行。錯誤地將與他人有關的個人選擇被認為是所謂的“不可侵犯的權利”,其實,這均是源于民眾自身對權利義務的認識不清造成,為此,我們應主動積極樹立和提升認識,不隨意僭越和違背規矩,從而培育起基本的公共意識。
涵養公共意識,需學習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可謂是包羅萬象,是前人生活和思想智慧的結晶。可是,我國禮儀之邦的形象漸漸在我們隨處刻字、隨地吐痰、馬路上的“組團式闖紅燈”到地鐵里的不文明,“蘿卜招聘”到山寨成風等幾乎毀之殆。盡背后無不是規則意識的淡薄提升青少年的藝術品位和藝術修養,只有藝術得到最好的尊重與詮釋,才是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所應具備的氣質。
涵養公共意識,需行使監督權力。深夜“大合唱”擾民,廣場舞擾民引發矛盾等問題,如果長期監督與自我監督,人們便會更加無所忌憚,公共意識則更加無從談起。如果讓守法者吃虧,違法者卻能獲益,這將讓劣幣驅逐良幣,優汰劣勝,勢必讓人價值混亂,讓人無所適從。因此,充分行使監督權力,營造監督與自我監督相結合的良好氛圍,方能形成良性法治局面。
說要想重新樹立中國“禮儀之邦”的新形象,需將提升規則意識、研習傳統文化、自覺監督相結合,才能獲得幾代國人夢寐以求的“現代性”,重塑一個文明古國的時代尊嚴。
寧夏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三)
小城魅力
— —小城鎮建設重在弘揚小城文化、宜居、生態魅力
城鎮化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有之路,其中小城鎮的城鎮化更是事關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乃至農業的現代化。然而,由于過去小城鎮的建設一味求快、求洋、求大,不科學、不切實際發展理念使得交通擁堵、房價高企、城市傳統丟失等問題屢見不鮮。因此,推進小城鎮的城鎮化建設需以彰顯城鎮魅力、挖掘城鎮優勢、立足城鎮實際來實現。
推進小城鎮的城鎮化建設,需弘揚小城的文化魅力。無論是穿行于住宅里弄,還是商業街區,隨處都被一股濃濃的“異國風情籠罩”,像“加州楓景”、“羅馬假日”、“歐楓麗景”等洋小區、洋建筑層層疊羅。人們不禁深思:是否這樣的建筑才是小城現代化的標識?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烏鎮、周莊、西塘這些小鎮正式通過立足當地的水鄉文化特色,通過發展水鄉文化旅游,進而讓世人記住這些小鎮的江南水鄉魅力。因此,小城鎮的城鎮化需在挖掘當地文化優勢、立足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為小城批上靚麗的文化外衣、豐富小城內涵。
推進小城鎮的城鎮化建設,需挖掘小城公共服務優勢、體現小城社會宜居魅力。在30余年的城鎮化征程上,我們的小城鎮建設突飛猛進,但不可否認仍存在交通擁堵、管理規劃不科學、城市包容精神淡化等問題。而這不僅會讓城市變得擁擠、無序,也會讓城市變得冷漠、疏遠,與“人的城鎮化”精神背離;相反,一個城市只有做到管理高效、規劃科學、服務完善、包容互助,并且宜居宜人,才能更好的體現城市的人文魅力,進而實現人的城鎮化。因此,小城鎮建設亟需完善和優化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彰顯人性化特質。
推進小城鎮的城鎮化建設,需立足生態實際、展現小城環境魅力。德國,作為中小城鎮建設的優秀典范,正式源于其通過注重小城鎮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進而打造了一個為世人所驚訝和推崇的田園城鎮風光,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共贏。無獨有偶,美國也正式通過立法和政府投入而大力推進中小城鎮的生態建設,進而成就了黃石公園一帶的小城鎮繁華。因此,小城鎮的城鎮化建設必須在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更需開發和創造其生態紅利,以優美的環境來鑄就小城鎮田園般的生活美景。
隨著人類文明由工業文明向科技文明時代的邁進,城鎮化的步伐也隨之加快,小城鎮的城鎮化更是加速城鎮化步伐、提升城鎮化質量的關鍵之舉。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只有注重小城鎮的科學建設以及實現全面且真正的城鎮化,彰顯小城鎮文化、生態、宜居的獨特魅力,才能提高小城鎮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重溫田園生活,在小城魅力中感受到生活的舒適感、快樂感和幸福感!
看過“寧夏公務員考試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