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公務員申論題型
2017公務員申論題型
二、題量穩定五題,題型有變化
國家公務員考試自分為副省級和市地級以來,各題型不斷推陳出新,而從副省級與市地級兩類考試看,試卷題量基本穩定,2010至2012年均為四大題五小題形式,2013、2014、2015三年為五題,2016年地市變為四大題五小題形式。國考申論試卷題量已基本為五題模式,偶爾會變回四大題五小題,涉及歸納概括、提出對策、貫徹執行、綜合分析、申發論述五大題型,全面測查申論的基礎能力。
在五大題型中,各題型配置都有所側重。在副省與市地兩套試卷題目中,歸納概括題獨領風騷,除了2013年副省級考試未設置歸納概括題外,其余年份無一錯漏,尤其是市地級考試更是對歸納概括情有獨鐘,在2014年試卷中甚至連中二元(第一、二題);從副省級與市地級兩套試卷來看,副省級試卷更青睞綜合分析題型,2010至2014年的副省級試卷均命制了綜合分析題型。最近,貫徹執行題越來越頻現。在2015年,副省級試卷(第二、第四題)有兩道綜合分析,市地級考試則有兩道貫徹執行題,在2016年,地市級兩道貫徹執行,考卷考察簡報、流程,更接近公務員的工作實際。2016年地市同樣有兩道貫徹執行題,其中“導言”尤其有特色,提升了考察的深度和廣度。
公務員考試申論指導
第一:構思答題框架
構思整體的答題框架對于考生答題猶如答題大綱,使得考生的整體答題邏輯清晰,明確。構思答題框架與所做的題型息息相關,對于歸納概括、提出對策類題型答題框架是總擴句加要點,總擴句即是對于題干當中答題范圍的總結,反映了問題的本質。針對總擴句共有三種種寫法:
1、虛寫。虛寫即是直接將材料中提問方式中的對象詞抄下來書寫即可;
2、實寫。實寫即是將所寫要點用一個詞或一句話進行總結,可以使用同義法、同詞法對其進行總結;
3、過渡性實寫。可以通過歸納范圍來分類,以期形成清晰的條理。綜合分析類題型的答題框架是遵循總分總結構,第一步提出觀點,第二步分析觀點,第三部論證觀點。貫徹執行類題型中考察最多的屬宣傳動員類,針對質疑題型其答題框架是發文事由+發文事項+號召或對策。
第二:回歸材料選要點
經過第一步的構思答題框架,對于整道題的答題邏輯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再回歸材料選要點,這樣指向性更強,選擇材料的準確度也較高。對于不同的材料類型,閱讀的方法也不同。針對材料可以分為數據型、案例型、觀點性幾種,每一種材料類型都有不同的閱讀方式:
1、數據型材料:建議考生采用跳讀法,略過數字直接選擇核心的要點,對于核心要點多分布在段首和段尾處;
2、案例型材料:這是歷年公考真題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種材料類型,考生可以采取要素分析法,即將案例當中的事件、人物、原因、影響、問題等羅列出,思考其中的關系;
3、觀點型材料:可以根據不同人物的觀點進行選擇性的考慮。
第三:整理要點寫答案
經過第二步選擇要點之后,我們可以將所選擇的要點進行加工整理,采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加工要點。對于合并同類型我們可以采用同義法、同范圍法、主體分析法。之后再用簡潔凝練語言將所加工的要點進行書寫即可。
俗話說是“行測者失公考,得申論者的天下”。申論不僅對于取得公考的勝利至關重要,同時也對于未來機關工作起到入門作用。在此希望廣大考生重視申論應先從做好小題型入手,一步一個腳印,直至取得勝利。
國考申論寫作技巧
我們知道,歸納概括題型是歷年國考、省考申論科目測查的重點,因為申論科目從本質上來說考察的就是考生根據給定資料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除去申發論述題型,其他題型都是從歸納概括題型為基礎演變而來,因此,明確歸納概括題型的答題思路,不僅可以解答歸納概括題型,而且是作答提出對策、貫徹執行和綜合分析等各類客觀題型的前提和基礎。教育專家將結合2011年度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試卷(省級以上)真題第一道大題第一小題,來具體講解申論考試中歸納概括題型的解答思路,以便給廣大考生解答歸納概括及其他題型提供幫助。
給定材料5:東漢永平12年,孝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治黃(此前黃河己泛濫幾十年)。王景受命于危難之際,率幾十萬兵士民工,修汴渠治黃河,歷時一年,用費億錢。自王景治河后,河行新道,維持了900多年未發生大改道,是時,汴渠成為東通江淮的主要水道。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滎陽至千乘的黃河大堤,治理了作為東漢漕運主要通道的汴渠。王景治河后,黃河相對安瀾800年,據分析與王景所選定的東漢故道河身較短、地勢較低,因而行河路線較優有關;另外,“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回注”所描述的可能是一種利用沿河大澤放淤的工程措施,這對于延長行河年限也有一定作用。以上所述主要是從治黃工程的角度看問題,但據黃河水文、植保專家的研究,王景治河至隋代的500多年間,為黃河史上又一階段,其特點是黃河下游河患相對較少,在此期間,黃河中游地區大暴雨的記錄較少,這一時期黃河下游有分支,兩側又有較多湖泊洼地;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時黃河輸沙量的減少,否則,王景所開新河道(如汴水),也會很快被淤積,從而使河床不斷淤高,降低其泄洪能力。這一時期黃河輸沙量的減少并不是推論,而是有以下諸條事實,即在這一時期有關黃河水清的記載較多,且有“黃河清復清”的民謠。這一時期黃河輸沙量的減少主要歸因于黃土高原人口減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復。安史之亂后,農牧界線又迅速北移到河套以北,大片草原又變為農田,又一次加劇了水土侵蝕,黃河下游災害增多。五代、兩宋至元、明時期,農牧界線一直游移于陜北和內蒙之間,直至清乾隆之后,農田植被更逐漸推移至陰山以北,這時整個草原幾乎全部為當年生栽培作物所取代,水土流失非常嚴重,陜北風沙加劇,黃河下游水患頻繁。王景治河后黃河安瀾800年,他的治黃思路和做法很值得今人研究與借鑒。
題干:“給定資料5”中介紹了漢代王景治理黃河的思路和做法。請概括王景治河后黃河安瀾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簡明扼要,條理清楚,不超過200字。
教育專家將以此題為例,詳細介紹申論科目歸納概括題型解題答題思路與解除方法。
第一步:仔細審題,形成思路。通過審題,我們發現題干要求“概括原因”,可以確定題型為歸納概括題;作答對象為“概括王景治河后黃河安瀾800年的主要原因”;作答范圍為“給定資料5”;問數只有1問;作答要求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不超過200字”。
第二步: 閱讀材料,把握要點。根據審題確定的作答范圍及作答對象,迅速返回到 “給定資料5”,通過關鍵詞“黃河相對安瀾800年”定位,可以發現,作答要點主要集中在“王景治河后,黃河相對安瀾800年,據分析與王景所選定的東漢故道河身較短、地勢較低,因而行河路線較優有關;另外,“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回注”所描述的可能是一種利用沿河大澤放淤的工程措施,這對于延長行河年限也有一定作用。以上所述主要是從治黃工程的角度看問題,但據黃河水文、植保專家的研究,王景治河至隋代的500多年間,為黃河史上又一階段,其特點是黃河下游河患相對較少,在此期間,黃河中游地區大暴雨的記錄較少,這一時期黃河下游有分支,兩側又有較多湖泊洼地;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時黃河輸沙量的減少,否則,王景所開新河道(如汴水),也會很快被淤積,從而使河床不斷淤高,降低其泄洪能力。這一時期黃河輸沙量的減少并不是推論,而是有以下諸條事實,即在這一時期有關黃河水清的記載較多,且有“黃河清復清”的民謠。這一時期黃河輸沙量的減少主要歸因于黃土高原人口減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復。”部分。通過關鍵詞“黃河相對安瀾800年”與運用表示原因的關鍵詞匯“與…有關”可知,原因之一為“王景治河時選定的東漢黃河故道河身較短、地勢較低,行河路線較優”,通過表示并列的關鍵詞匯“另外”,可以發現,另一原因為“王景治河時所采用的利用沿河大澤放淤的工程措施,對于延長行河年限有一定作用”。通過進一步閱讀發現,以上兩點原因主要是“從治黃工程的角度看問題”所得。繼續閱讀就會發現,“據黃河水文、植保專家的研究”,王景治河后至隋代的500年間,為黃河史上的另一階段,其主要特點為“黃河下游河患相對較少,在此期間,黃河中游地區大暴雨的記錄較少,這一時期黃河下游有分支,兩側又有較多湖泊洼地”、“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時黃河輸沙量的減少”這兩點分別是從黃河水文和植保特點來看的。
第三步:緊扣要求,整合要點。要求中的“簡明扼要”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概括能力,“條理清楚”主要說的是答案要有一定的邏輯性、條理性。“不超過200字”更是對概括能力的考察。這就需要我們在內容上和邏輯上對答案要點進行相應加工。內容方面,通過材料中“從治黃工程角度看問題”和“據黃河水文、植保專家研究”兩點表述,根據“同范圍法”,我們可以將黃河安瀾800年的主要原因分為“從治黃工程角度看”(主觀原因)和“從黃河水文植保特點看”(客觀原因)兩個方面,另外,在不影響要點意思表達的前提下,將要點中的修飾性詞匯等刪除,以做到“簡單扼要”;邏輯方面,歸納概括題型作答結構為“總括句+要點的羅列”,發現要點之間關系實為并列關系,按此邏輯整合要點即可。
第四步:規范書寫,完美呈現。通過以上三個步驟,可以將所有答案要點提煉并按照總-分結構羅列,最終將答案要點落實到卷面上,這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它決定著卷面的整潔程度與考生的最終得分。最后落實到卷面上的答案為
“王景治河后黃河安瀾800年的主要原因有:從治黃工程角度看,王景治河時選定的東漢黃河故道河身較短、地勢較低,行河路線較優;王景治河時所采用的利用沿河大澤放淤的工程措施,對于延長行河年限有一定作用。從黃河水文植保特點看,王景治河后為黃河史上又一階段,其特點是黃河中游地區暴雨記錄較少,黃河下游有分支,兩側湖泊洼地較多,下游河患相對較少,尤其是這一時期黃土高原人口減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復,導致輸沙量減少。”
看過“2017公務員申論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