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公務員申論社會熱點
湖南公務員申論社會熱點:將知識傳遞給最需要的人
其實,何江的故事也是“中國故事”。世界著名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曾建議何江將經歷寫成一本書,因為他“走過了很多不同的階層,有農村的、城鎮的、城市的,再到國際的,濃縮了中國發展的腳步”。何江從“農村娃”到“高材生”的蛻變,正是無數貧困地區中國人的心愿。最近兩天,媒體都在報道四川涼山地區阿土勒爾村的孩子攀登懸崖上學的新聞。冒著生命危險堅持讀書,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夠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個國家唯有不斷創造更好的條件促成這種改變,才能保持一種勃勃向上的動力,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復雜局面。
扶貧必扶智。曾在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全體參訓教師回信時寫道: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更是一場持久戰,在物質上實現“精準扶貧”的同時,如何實現知識上的“精神脫貧”,是每一個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課題。在接下來的“十三五”征程上,這必將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全社會攜手努力,共同將知識之水引向干涸的土地,才可能在最偏僻的遠方、最匱乏的孤島,長出茁壯的有用之才。
湖南公務員申論社會熱點:以翰墨書香養浩然之氣
書法進課堂,毫端蘊秀、筆墨含香,寄寓著傳統文化的接續,寄寓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文明力量
飽經苦難的中華民族,能蹚過浩蕩五千年歷史長河而屹立不倒,從孔子屈子到衛青、岳飛、關天培,志士仁人薪盡火傳;當代漢字與甲骨文“日”“月”“人”端然象形,一脈相承——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這是絕無僅有的奇跡。文化傳承,是要有載體有傳人的,在眼花繚亂的信息時代,煌煌中華文明,還能不能心香相續,不絕如縷,希望就在孩子們身上。
孩子們在忙什么,教育部門的指揮棒很要緊。眼下,中國孩子們在課堂和課余,有了與書法親近的機緣。兩年前,教育部公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增加書法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明確要求小學高年級要熟練書寫正楷字,體會漢字的優美結構;初中要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美感與意境。于是,很多書法名家走進校園,俯下身來教幼童習字;各種中小學生書法比賽次第進行,吸引了眾多小小書法家;有的學校以書法為特色,將德育、美育貫穿其中。
可以想見,當千家萬戶氤氳的燈光下,都有一個孩子,在用稚嫩的手,敬畏地握住毛筆,屏息靜氣,誠心正意,敬畏地臨摹書寫,看那墨跡慢慢慢慢地洇開來,絲絲縷縷滲進宣紙,他們或有機會領略王羲之曲水流觴蘭亭序的充沛氣韻,黃庭堅寒溪炊煙松風閣的沉郁端方,小小的童心開始沉醉于魏碑晉書,沉醉于唐煙宋雨,沉醉于宣紙與狼豪從滯澀到流暢、從生疏到親昵的微妙感覺……
能夠和祖先一樣,享受如此美妙而獨特的書寫藝術,和記錄著波瀾壯闊文明史的文房四寶親昵交流,如此堅持數年,孩子們真的可能借由筆墨機緣,從此燦爛開與先賢對話、做衣缽傳人的夢想呢!
幼童與書法的關系,在中國的歷史上曾非常緊密,卻在浮躁喧囂的現世,驀然兩下里彼此遺失。同樣遺失的,更有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綿綿情意。與文化母體的疏離,會讓一代人都難以掙脫與精神家園隔絕的無根之痛。當我們將書法課納入中小學正式課程,書店里醒目擺上了“描紅帖”和名家碑帖,書法老師熱心地在微博微信上開講課徒,孩子們紛紛以詩文書法為載體,重續文化基因,重溫祖先遺澤,這樣的場景,讓人溫暖,也讓人安心。
希望各地的中小學,不要看輕且疏慢孩子們與書法的親近。這不僅僅是學習一撇一捺,更是學習先賢的曼妙哲學、綺麗文字,甚至是學習如何做人。運筆的方圓分明、剛柔相濟,或可體味天圓地方、外圓內方的中國氣派;紙墨鋪陳、筆到意到,或可感知怡神養性、飄然出塵的精神境界;積年累月、日習百字,或可善養自我砥礪、堅忍不拔的浩然之氣。
“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來推動”。書法進課堂,毫端蘊秀、筆墨含香,寄寓著傳統文化的接續,寄寓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文明力量。
看完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