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聯考申論熱點材料
公務員聯考申論熱點材料:提穩菜籃,需用好兩只“手”
市場經濟條件下,蔬菜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出現波動,正常。但對于超出合理區間的暴漲暴跌,則須予以重視。農業部負責人表示:特別要推動落實“菜籃子” 負責制,切實保障常年菜地保有量、重要蔬菜產品自給率和蔬菜產品質量合格率的穩定。菜價一頭連著市民的“菜籃子”,一頭連著農民的“菜園子”,兩頭都是大民生。既要保障城里人的吃菜問題,不能菜貴傷民,又要解決菜農的增收問題,不能菜賤傷農。保持價格穩定在合理水平,是一道考驗管理者智慧的民生必答題。
深層次觀察菜價上漲,反映出蔬菜供給的結構性失衡問題。近年來我國蔬菜生產呈現出“大生產、大流通”的格局。從生產環節來看,蔬菜產區由城市郊區向農區集中,生產方式由露天向設施轉變,生產組織結構也趨向專業化和規模化,這些都帶來蔬菜成本結構的變化。土地、人工等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推動蔬菜生產成本明顯增加;流通環節的鏈條過長、環節過多等情況依然大量存在,都在無形中推高了蔬菜價格。
提穩“菜籃子”,需要市場和政府兩只手都發揮好作用。蔬菜對市場供求反應靈敏,最有效的手段還是加大對生產的支持力度,從政策、補貼、保險等環節入手,加強對“民生菜”的扶持,依靠市場來拉動生產。同時,有關部門的監測預警與調控措施還應更科學。比如,針對災害性天氣頻發的情況,應提前做好預案,合理調整生產、調度供應,盡量減小市場波動;做好反周期調節,而且調控也不是只“管漲不管跌”,不合理高漲時要管,低迷時也應“該出手時就出手”,切實維護菜農的合理收益,進一步完善現有的蔬菜動態儲備及應急機制。
進一步看,推動蔬菜產業的升級才是治本之策。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加快轉變蔬菜的生產方式,打通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提高蔬菜產銷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同時積極改善蔬菜流通設施條件,降低農產品儲藏、流通成本,引入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推動“農超對接”,讓百姓的“菜籃子”更豐富實惠。
回顧過往,農產品價格“過山車”現象,屢有發生。從“姜你軍”到“蒜你狠”,到“‘二師兄’身價上天”,民間戲語也反映了這一點。在探索如何走出農產品的漲跌異動、周期性怪圈的過程中,“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農產品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已成為基本共識,并寫進了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但“市場決定”并不意味著政府就可以“大撒把”。
在今年兩會上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關鍵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該放給市場和社會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該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對農產品來說,如何“放到位”“管到位”,怎樣保護農民利益、維護市場的基本穩定、避免價格大起大落帶來的傷害,政府非但不能缺席,更應有所作為。
公務員聯考申論熱點材料:讓“創新”激蕩發展的春潮
“創新發展理念首要的是創新。”5日,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創新的重要意義,并鼓勵上海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也可謂高頻詞,總共出現了61次。
成績來之不易,離不開創新之舉;未來潛力無限,更需要創新驅動。全年新登記注冊企業增長21.6%、國產C919大型客機總裝下線、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精簡85%……回顧過去一年,流程優化激發創業熱情,發展新動能帶動產業增長,創新驅動實現技術突破。面向未來,從啟動一批新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到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再到2020年力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無論是適應經濟新常態還是落實發展新理念,都需要繼續向創新要動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創新是發展的加速器、改革的方法論。有代表認為,經濟發展分生產要素導向、投資導向、創新導向、富裕導向四個階段,中國應盡快轉為創新驅動。“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唯有抓住改革與創新這一對“孿生詞”,中國的發展才能如東風浩蕩、春潮澎湃。
創新,需要以問題導向來深層次難題。居民和企業跑斷腿辦不成事,各種“奇葩證明”不勝其煩,不知扼殺了多少創新的種子。鑒于此,需要創新政府服務,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針對跨境電子商務配送時間長、成本高、障礙多等難點,需要鼓勵創新商業模式,支持建設“海外倉”,讓電商企業真正走出去;充分調動民間創新積極性、激發年輕人的創業熱情,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就是重要的機制支撐。老問題需要新方法,新問題要靠新思路,這才是政府要作為、會作為的關鍵。
創新,也離不開以科技為先導。有人曾測算,在航天科技上投入1塊錢,可以產出15塊錢,創新帶來的“乘數效應”由此可見一斑。如何在基礎研究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如何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這既是對科技創新提出的要求,又是實現創新驅動亟待解除的問題。這就不難理解,一些代表委員、科技工作者在暢談科技創新時,為何一方面深感自豪,另一面也希望好政策能落到實處,例如把科研經費的“好鋼”用在“刀刃”上等。
創新,更需要在制度設計上著力、在機制建設上突破。“我國各種創新資源、創新要素分散。如果能夠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整合匯聚資源,將有非常大的‘創新供給側’潛力。”一些代表委員的熱議給人啟發,創新需要通過體制機制變革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當然,制度創新不僅要完善基礎體系,圍繞難點、痛點、堵點實現“點點擊破”,也應該在配套制度如商事制度、金融開放制度等方面發力。從基礎出發,再到配套支撐機制,用“創”和“闖”來激活全盤,才能突破瓶頸。
“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創新是一種理念、一種方法,也是一股子精氣神。站在新起點,面向“十三五”,正需要以創新添動力、增活力,用創新激蕩起發展的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