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深圳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事件2:無獨有偶,時隔不到半個月,又有網友爆料:撫州市文昌雅苑拆遷安置房的窗戶也是畫上去的。與青島市有關 部門一樣,撫州市7日晚也回應稱,已要求建設單位及時對“造型窗”進行全面清除。據撫州市房管局副局長艾志峰介紹,文昌雅苑小區的建筑風格為徽派建筑,為 了統一墻體風格,設計部門為樓棟增加了“造型窗”設計,這就是網上流傳的畫在墻體上的假窗戶。
【考點分析之原因】
經適房畫假窗卻暴露真問題,具體的問題有:
1、經適房項目質量普遍存在問題
經 濟適用住房是指已經列入國家計劃,由政府組織房地產開發企業或者集資建房單位建造,以微利價向城鎮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 它是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商品住宅。具有經濟性和適用性的特點。也就是說,相對于商品房來講物美價廉,它國家為低收入人群解決住房問題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但是,隨著經適房的大干快干,經適房的質量問題屢見報端。尤其是2011年始,全國保障房建設目標大幅提高到1000萬套,為督促地方政府完成這一艱巨任 務,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各省級政府簽訂了“軍令狀”。在“軍令狀”的壓力之下,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讓地方政府承受了一定的壓力。這種壓力又加深了質量問題, 尤其是經適房建筑質量次、地理位置偏、房屋密度高、配套設置不全等問題不斷。此次的假窗事件就再一次暴露了經適房的質量縮水問題,這絕不是美觀問題。
2、開發商薄利下的投機倒把
前 文講過,相對于商品房,經濟適用房講究經濟性和適用性。也就是說在建筑標準上不能縮水的前提下,價格方面要更趨向于廉價,要考慮到弱勢老百姓的接受能力。 專家估計,一般的經濟適用房的利潤不能超過3%。因此,從利潤上來說,經濟適用房屬于薄利或者微利產品。但是,開發商永遠是追求最大利潤的,逐利而動的本 能加之現在如火如荼的房地產熱,尤其是是在當前房地產暴利的背景下,要讓開發商把利潤控制在3%以內,幾乎不可能。因此,投機倒把、壓縮成本就不足為奇。 誰都會算賬,裝真的窗戶顯然要比白墻的造價高。而且,經適房項目被建筑商層層轉包的可能性極大,最后的資金虧空,只好在假窗戶上打主意。最終,“神筆馬 良”們紛紛登場。
3、經適房成了政績造假的標的
與商品房不同,經適房和安置房大多以政府為主導而建立,住戶們則處于被動接受 地位,對建筑設計、施工過程的監督往往缺乏發言權。對于某些地方官員來講,經適房項目就是他們標榜自身政績的好工具,也就說,在他們眼里,經適房是建給上 級領導看的,不是建給老百姓住的。形式主義之風及錯誤的政績觀使得經適房項目往往滿目瘡痍。
【考點分析之對策】
1、加強監管力度
假 窗只不過是偷工減料而順利逃脫監管的外在表現,更為可怕的是肉眼無法判定的工程質量問題。偷工減料下必然伴隨著豆腐渣工程,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 的安全隱患。監管之市是對開發商暴利的放縱。經濟適用房的經濟性絕不能用工程質量來換取,相關部門理應加強監管力度,盯緊經濟適用房的工程質量問題,真正 讓民眾住的放心、安心、舒心。
2、杜絕形式之風
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搞得如火如荼,要求杜絕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部分地方官員不妨對號入座,進行自省。假窗戶暴露的真問題就必須改改了。
申論熱點2:地名爭奪戰背后
【背景鏈接】
伴隨著電視劇《瑯琊榜》的持續熱播,關于瑯琊山的話題在網絡論壇及微信朋友圈上也不斷刷屏。《瑯琊榜》是架空歷史類權謀小說,今年9月19日,同名電視劇在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率先開播。隨后引發了全國《瑯琊榜》迷熱議,被譽為中國版的《基督山伯爵》。熱播之后,安徽滁州、江蘇南京、山東東南沿海等地,也紛紛加入搶“瑯琊”地名的混戰。安徽滁州更是將自家瑯琊山頂上的“會峰閣”改名“瑯琊閣”。
近年來,出于對商業利益的垂涎而不惜更改地名,“瑯琊”之爭并非首例,看看全國遍地開花的“伏羲故里”“梁祝故里”“桃花源”“水簾洞”“花果山”,想想莫名其妙、橫空出世的“哈利路亞山”,我們也就見怪不怪了。
【標準表述】
[透過現象看本質]
近些年,一些地方出于各種目的,頻改地名,爭搶地名。甚至有些貌似方便、洋氣的新地名、怪地名出世,部分蘊含人文韻味、精神圖騰的老地名被擠下了歷史舞臺,一方面,反映了浮躁之風下的畸形政績觀。改地名,爭地名有時更多是跟靠所在旅游風景區有關,為的是搏一個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注意,以便為旅游業和其他行業創造可觀收益,而且對部分人的政績有幫助,反映了浮躁之風下的畸形政績觀。
但另一方面,地名搶奪戰的背后實際上爭的不是地名,而是在爭一種文化資源;這種文化資源,極易在當下變成一種旅游資源。對于地方來講,旅游資源是一種更為清潔、更為綠色、更為受大眾歡迎的資源。因此,從某個角度而言,各地爭電視劇中的地名,并非壞事,體現了地方綠色發展渴望。但只是因為文化資源的匱乏,而導致了多個地方爭一處地名的現實。
[原因分析]
當前社會中,講究“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如果沒有文化,經濟是搭不起臺子來的,一個地方也不可能自己偽造一些無本無根的傳說典故。因此,搶電視劇中的地名,從根本上說,是各地旅游開發、旅游經濟發展的巨大需求與不能滿足這種發展需求的枯竭文化之間的矛盾體現。這說明,繁榮我國文化,尤其包括影視劇文化,仍然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一方面,優質的影視劇,在文化大發展的當下必然能夠閃閃發亮;另一方面,扎根于中華大地與數千年歷史的影視劇的成功,往往能夠帶動相關旅游市場的繁榮。
[參考對策]]
整個社會對于“唱戲文化”的饑渴,需要更多的“麒麟才子”出現,也需要更多充滿智慧、充滿能量、扣人心弦、緊張刺激的文學與影視作品的出現。因此,各地方政府,不妨借中央關于做好繁榮發展文藝工作有關指示的東風,從根本上發掘本地區的文化精髓。要充分研究本地區的歷史文化,做好全面搜集和整理,用精彩的歷史文化吸引世人的目光,只有如此才能打響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才是提升本地區旅游經濟的根本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