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面試題目含答案
公務員考試面試題目一
一面墻,簡單的圖案,艷麗的色彩,再掛上幾件衣物,簡單的陳設,卻讓有需要的人暖到心里。這里的“有需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那些需要衣服的人,另一個是需要送衣服的人。愛心墻連接了愛心,成為愛的載體,為我們的社會增加了信任度,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有尊嚴的溫度。
之所以說有尊嚴,就在于無論取還是予,都是自在的,既不附加任何條件,也不需要有任何心理負擔。愛心墻的出現,就緩解了經濟拮據人群的窘態。同時,對于捐贈衣服的人來說,將穿不著的衣服洗干凈后,掛在愛心墻上,雖只是舉手之勞,卻能幫助有需求的人。古人說得好,“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給予別人,不求回報,是一種境界。對受贈者有尊嚴,是一種道德。
而現實生活中經常存在缺乏人文關懷的例子,捐贈過程有失妥當。比如媒體披露過這樣的情況,某學校舉辦資助貧困大學新生的捐贈儀式。在捐贈儀式現場,主辦方把幾十名貧困大學新生代表召集到會議室,先是聆聽領導講話,而后又是集體拍照,還請來電視臺拍攝錄像,對個別貧困生進行采訪,鏡頭中的貧困生表情極不自然。與之相比,愛心墻就避免了受領者的尷尬,值得稱道。
做善事本不需要大張旗鼓,盡管如此,我們希望愛心墻越來越多,“溫暖更多素不相識的貧弱者,讓他們的冬天不再冷”。希望行善時越來越有人情味,越來越注重對方感受,讓善行更純粹。
公務員考試面試題目二
因為航班晚點,長沙黃花機場旅客對地勤人員灑盒飯、扇耳光;“五一”期間,一對母女又在太原飛海口的航班上與機組人員發生沖突,并在飛機落地后大鬧美蘭機場。發生醫患糾紛,毆打醫生甚至逼迫下跪;道路交通摩擦,直接拉開車門打人;網上討論辯論,動輒粗口相向乃至“約架”
【模擬試題】
從“路怒”“醫鬧”到“機鬧”,此類事件頻頻出現,有人說這些行為是在維護自己的權益,有人說這些行為素質低下的表現,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像“路怒”“醫鬧”“機鬧”這樣的鬧劇不斷上演,正反映了各種維權的“偏航”,恰恰顯示出權利意識有余、文明觀念不足的“落差”。
不少人“沖冠一怒”的背后,是對禁止項了解不夠,對權利項認識模糊。而怒也好、鬧也好,又照見溝通的匱乏、精神的焦慮以及素養的單薄。最終,不僅扭曲了權利主張的本意,也干擾了他人的正當權益,甚至影響到國家形象。就拿最近發生的“機鬧”事件而言,總是發端于服務糾紛,發酵于情緒失控。乘客本來的訴求并不一定過分,也許只是對延誤原因要求答復,或許是對服務不滿要求改進,或者是因為利益受損要求賠償,無論參照旅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是航空公司的服務承諾,都有章可循,也總能解決。然而,維權一旦破開“安全門”,權責分配的圖景就變了。從大鬧值機臺到沖上飛機跑道,從強開逃生門到機上刀叉互毆,不看客觀因素、不講規則制度、不顧公共利益,已經變成了“過度維權”。
面對這些問題,一方面,一些公共服務機構應該提供高端的服務,如各大航空公司對乘客的服務應該更加細致一些,對乘客的焦慮回應更及時一些。從這個角度看,個人的文明素養的提升,與公共服務的水平,有著強烈的正相關。景區整潔干凈,游客也不好意思亂丟垃圾;面對禁煙提示,有心吞云吐霧者也難免心存壓力。不管是旅途中還是生活里,文明素養的涵養都需要“兩翼齊飛”。
另一方面,剛性的制度約束也必不可少。既離不開常識的普及,更脫離不了制度的完善,以及對違法行為及時、果斷的處理。可以說,制度不僅能把權力關進籠子,也能讓權利各歸其位,促使更多人盡到自己的“文明義務”。《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已經公布了多批游客不文明記錄名單,不過名單的“強制力”,也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可以說,制度是一種喚醒,它喚起人們的文明意識,形成人們對文明的敬畏,最終讓文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公務員考試面試題目三
【熱點鏈接】
11月,校園招聘迎來高峰期。有數據表明,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在770萬以上,加上出國留學歸國人員以及處于待業的往屆畢業生,預估屆時將有1000萬人競爭有限的工作崗位。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2016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仍然不樂觀。在大學生群體當中,近兩年“待定族”(指調查時處于失業狀態且不打算求職和求學的大學畢業生)和“慢就業”(畢業后不急于就業)的現象則越來越突出。
【熱點預測】
調查顯示,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在770萬以上,在大學生群體當中,近兩年“待定族”和“慢就業”的現象則越來越突出。對于“慢就業”的現象,你怎么看?
【解析】
當前,大學生“慢就業”的現象越來越突出,我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我們應該以理性包容的眼光來看待。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是復雜的。一方面是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應屆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長遠的計劃,比如準備創業、準備公務員考試、參加技能培訓,或是準備考研、出國留學、入伍等,所以他們不是急于就業而是再進行一番沉淀;當然也有部分學生則是為逃避就業壓力,或者對前途一片茫然而不愿就業。
不管是什么原因,“慢就業”的出現都反映了大學生就業觀的改變,他們的選擇也比以前更多了,很多大學生也在更多地考慮職業長期發展和就業質量。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大背景下出現 “慢就業”,對于充實個人能力或經歷大有好處,還可以緩解當下的就業壓力。不急于就業、暫不就業不是不準備就業,而是為了更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那么,在輿論一直關注強調就業率的氛圍下,應該積極適應這種變化。
一方面,高校要積極肯定畢業生靈活的就業模式,不以“就業率”論英雄,消除“慢就業”影響高校就業率的顧慮,形成新的共識,理性客觀看待畢業生的“慢就業”。就業工作從以就業為主轉向多元化就業并重。另一方面,針對“慢就業”的不同情況進行具體指導,對備考的和出國深造的學生,積極提供支持、幫助;對一時找不到工作的,學校要多組織一些招聘活動,盡可能多提供用人單位的崗位信息;對找工作缺乏自信、有畏難情緒的學生,要幫助引導這些學生更加積極地面對人才市場的變化,放低姿態,從基層做起,從而積累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升競爭力。
此外,大學畢業生也應該盡早樹立起自己的職業理想,形成相對明確的職業規劃,這樣未來的發展之路才會更加順暢。總之,要通過多方努力,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就業。
看過“公務員考試面試題目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