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解析
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一)
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解析
毋庸諱言,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鄉下人”是蔑稱,一度被標簽化,充滿了歧視意味。如今,“鄉下人”退出歷史舞臺,標注著時代進步的刻度。更重要的是,從鄉下人到居民,并非只是名稱上的變化,這背后更伴隨著權利的“補給”和公共服務走向均等化的難題。
當前,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福利還無法相提并論。比如,農業戶口參保的新農合一般只保大病,住院才可以報銷,但居民和職工的醫療保險,不但住院可以報銷,門診看病也可以報銷,退休后還有各項醫療費報銷待遇。這種差距的存在,與歷史原因有關,也與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有關。
不難想象,經此改革之后,城鄉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務將逐漸靠攏。比如,社會保障體系將逐步統一,鄉村居民更有獲得感,也更能體面生活,感受到權利平等彰顯的尊嚴。當然,這種公共服務的平衡不是削峰填谷,將城里居民的福利打折分給鄉村居民,而是致力于共同提升,尤其是加大鄉村居民的躍升水平。同時也要看到,鄉村居民的福利,也許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與城市居民同步,兩者差距將逐漸縮小,最終實現平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改革不是建立在剝奪“鄉下人”現有利益的基礎之上。換言之,不是把農民手中的土地奪走,更不是讓農民失地后享受不到基本保障,而是尊重農民的現有各項權利,并在此基礎上升級。正如有學者所稱,“轉居既不是變成非農戶口,也不是變成過去概念的城市戶口”,而是強調在國土范圍內,都是平等的身份。這就給農民吃了定心丸,也讓戶籍制度改革更有魅力和生命力。
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啃硬骨頭、涉險灘,這是必須正視、必須有所作為的現實命題。戶籍制度等硬骨頭,很難啃卻又不能不啃。應當意識到,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進程,須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與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相一致,與呵護公民權利更好實現相對應。
開弓沒有回頭箭。北京推動的此次戶籍制度改革,關注度高,頗具范本價值,“骨頭”也更難啃。相關部門需要在協同治理中拆藩籬、填鴻溝,把“戶口福利”變成人人共享的改革紅利,讓權利福利浸潤在每個居民身上。
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二)
據報道,陜西省靖邊縣4000畝轉基因玉米,在即將成熟的時候被強制鏟除,原因是這些“制種玉米”父本中含轉基因成分。據了解,當地政府向農戶承諾每畝補償1400元,但村民認為補償太少。
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解析
玉米豐收在望卻被鏟除,委實可惜。這一事件中沒有贏家——農民有損失,政府要補償,種子商人也難逃法網。如果一開始就卡住關口,不讓含轉基因成分玉米種流散開來,便不至于此。事前監管勝過事后鏟除,這道理重復一萬遍也不為過。
從法理上看,此次的鏟除行為名正言順——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種子法》明確規定,“轉基因植物品種的選育、試驗、審定和推廣應當進行安全性評價,并采取嚴格的安全控制措施”。同時,我國批準安全證書的轉基因作物雖然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但只有棉花和番木瓜允許商業化種植。基于此,當地農民種植轉基因玉米種確實不合法,起碼不合規,政府強行鏟除無可厚非。
只是,鏟除是一種方式,但未必是唯一的方式。轉基因玉米種沒有“出生證”,不等于它們一定有危害。相關專家也表示,市場上流出的轉基因玉米品種應是安全的,是經過國內外機構的安全評價的,民眾不必過于擔心安全問題。既然可能是安全的,是否可以先對玉米進行安全檢測,進而考慮損失更小的處理方式呢?
跳開榆林事件,我們更需要追問的是,一方面無需擔心安全,一方面又因為未獲批只能“藏在深閨”,如何化解這對矛盾?首先當然要從制度層面審視轉基因作物的發展,進而在研究、評估以及法規建設等方面加速前進。有報道稱,全美在2010-2011生產年度,總共生產了約338751千噸谷用玉米粒,其中約73%是轉基因玉米。可見,轉基因玉米也并非洪水猛獸。
其實,我們的相關研究并不滯后。就在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轉基因重大專項“總工程師”萬建民透露,在轉基因技術體系方面(包括技術和育種),中國處于世界第二的水平,落后于美國。如何將技術優勢轉變為資源優勢,最終轉化為現實的收成,需要輿論與科學家實現“和解”,更需要職能部門依法穩步推進。
目前,農業部對轉基因作物所持的態度是:積極研究、慎重推廣、依法依規、加強監管。與此相對應的是,社會上對轉基因的較深誤解。這與專業知識欠缺有關,也與信息不對稱有關。為此,應從尊重公民的知情權入手,在法律軌道內適時推進安全、技術成熟的轉基因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從這個角度說,陜西玉米被鏟事件,應成為轉基因科普的一個契機,并思量如何合理合法提速轉基因作物的科學研究、品種審定、成果轉化以及配套法規建設。
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解析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