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
10月26日,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獲悉,該出版社從1961年收錄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文以來,歷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從未有過“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不過“斯”和“是”兩個字,都表示“這”的意思。
初中課本里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節選自《孟子》的《告子》下篇,通常要求背誦,多年來也膾炙人口。
有網友發帖稱:《孟子》的一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中學課本存在幾十年了,所有上過中學的人應該都背過,其中有一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自己記憶非常清晰,因為當時課上還聯想到“李斯”是不是就是這個“斯人”?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有人說,課本上,甚至是古文里,從來沒出現過“于斯人也”這幾個字,他就有點蒙了。“難道我記錯了?”網友查找了人教版教材1992版本、2001版本和2016版本,全部都是“是人”。
另有網友也進行了查證,人教社歷史上的這篇課文自1961年開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庫全書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經》(漢·趙歧 注)均為“是人”。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的是什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于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既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創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
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高頻考句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譯:所以上天要降臨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們的內心痛苦,使他們的筋骨勞累,使他們的體膚餓瘦,使他們受到貧困之苦,使他們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們內心驚動,使他們的性格堅強,增加他們所不具備的才能。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翻譯: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往往會滅亡。
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翻譯: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4.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樂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翻譯:一個人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困惑,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