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原文翻譯及賞析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發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鷓鴣天》翻譯
高潔鮮艷的黃色菊花枝頭,生發出來一絲微寒,人生短暫別放過杯中美酒,定要把它樽樽喝干。在那狂風斜雨的時候,冒雨迎風吹奏橫笛,在醉態朦朧中,頭上插著黃花倒戴頭冠。
只要健康地活著,就要奮力加餐,還要隨著歌舞的節奏,盡情地玩樂尋歡。美麗的黃花和斑白的頭發相互牽挽,盡可讓當今那些媚世的人側目而視,冷眼相看。
《鷓鴣天》注釋
1、莫放:勿使,莫讓。
2、風前橫笛斜吹雨:對著斜風細雨吹奏笛子。橫笛,笛子。
3、簪(zān):插。
4、倒著冠:倒戴著冠兒。此句暗用山簡典故,表現不拘世俗、風流自賞的生活態度。《世說新語·任誕》:"山季倫為荊州,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暮倒載歸,茗芋無所知。復能乘駿馬,倒著白接籬。"
5、加餐:勸慰之辭,意為多飲食,保重身體。《古詩十九首》:"棄捐弗復道,努力加餐飯。"
6、歌板:一種樂器,唱歌時用以打拍子。
7、黃花白發:老人頭上插著黃花,指作者自己。
8、牽挽:牽拉,牽纏。
9、付與:給與,讓。
10、時人:勢利之人。
《鷓鴣天》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鷓鴣天》作品賞析
此詞是黃山谷與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隱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詞通過一個“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現了山谷從坎坷的仕途得來的人生體驗,抒發了自己胸中的苦悶和激憤。詞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時也是那一時代中不諧于俗而懷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勸酒之辭,勸別人,也勸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歡樂。首句“黃菊枝頭生曉寒”是紀實,點明為重陽后一日所作。因史應之有和詞,故自己再和一首,當亦是此數日間事。賞菊飲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緣,借“黃菊”自然過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歡樂,自有天地,應讓杯中常有酒,應該長入酒中天。“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著意寫出酒后的浪漫舉動和醉中狂態,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橫起笛子對著風雨吹,頭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時的`狂放行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這樣放肆。
下片則是對世俗的侮慢與挑戰。“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仍是一種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紛擾,是非顛倒,世風益衰,無可挽回,只愿身體長健,眼前快樂,別的一無所求。這是從反面立言。“黃花白發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則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開,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彌堅,故有黃花晚節之稱。這里說的白發人牽換著黃花,明顯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決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現給世俗之人看。這自然是對世俗的侮慢,不可能為時人所理解和容忍。
詞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樂自娛、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來發泄心中郁結的憤懣與不平,對現實中的政治迫害進行調侃和抗爭,體現了詞人掙脫世俗約束的高曠理想。主人公曠達的外表后,隱藏著無盡的辛酸與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