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高三語文第三次模擬考試題帶答案(2)
鹽城市高三語文第三次模擬考試題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1.B(概念混淆。“它隨著城中人口的聚集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加而產生”有誤。根據文意,早期的“市”并非城市生活的產物。)
2.C(以偏概全。“商人和手工業者則可在所居住的坊里開店經營”有誤。原文說“但在‘市’周圍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業者居住,所以有所例外”,可見“可在所居住的坊里開店經營”的“商人和手工業者”只是少數個例。)
3.C(曲解文意。“這一過程發端于唐代中葉以后的肅宗至德年間”有誤。根據原文,應是發端于“唐代中葉以后”的某個時期,開始是“在一些坊內開始出現商貿活動,有的甚至破壞坊墻而臨街設店”,到肅宗至德年間“人們紛紛穿破坊墻而臨街設鋪”,對坊市制的破壞已經較前更甚了。)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4.C(初州兵三萬,悉取給于度支。侑一歲而賦入自贍其半,二歲而給用悉周,請罷度支給賜。而勸課多方,民吏胥悅,上表請立德政碑。)
5.B(“朔”還指農歷每月的第一天)
6.C(“認為應……寬大為懷”理解有誤,原文是說殷侑主張對“助逆”的王廷湊寬容,而對李同捷則要專力討伐。)
7.(1)殷侑一直站立著不動,(直到)宣布朝廷的旨意完畢,可汗責備他傲慢,揚言要扣留他而不讓他回朝。
[5分;譯出大意給2分;“宣諭”(“宣布命令;曉諭”)、“倨”(“傲慢”)、“宣言”(“揚言,宣揚”)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凡是有關朝廷的得失,(殷侑)都加以陳述論奏,(終)因言辭激烈切直,而被調出京城任桂管觀察使。
[5分;譯出大意給2分;“悉”(“都,全”)、“以(“因,因為”)”、“出”(“出任,一般指京官外調”)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注意:①“關鍵詞”與“大意”不重復扣分;②“關鍵詞”譯成近義詞也可;③“關鍵詞”翻譯從嚴,“大意”翻譯從寬。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8.①滯留他鄉、思歸不得的惆悵(歸鄉的渴望)。詩人病后思歸,遙想故園菊花又開,而自己卻辜負了回鄉賞花之約,心頭更覺悵惘。②凄涼落寞之感。秋風蕭瑟,侵入發膚,讓詩人心中倍感凄涼(如答“秋風吹白了霜鬢,滿是‘白發生頭未得歸’的惆悵”也可)。(5分;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給5分)
9.①意境營造:本詩以清蟬、斜陽、暮鴉、衰草、秋風為主要意象,營造出凄清蕭瑟的意境;杜詩以急風、高天、無邊落木、不盡長江為主要意象,營造出雄闊蒼涼的意境。
②章法結構:本詩一、三聯寫景,二、四聯抒情,兩者穿插交錯,景情轉換靈動自然;杜詩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由景及情,層次清晰。
(6分;每點3分,其中分號前后內容答出一方面給2分,答出兩方面給3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1)寄蜉蝣于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2)各抱地勢 鉤心斗角
(3)黃發垂髫 并怡然自樂
(6分;每答出一空給1分,有錯別字則該空不給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1)答C給3分,答A給2分,答E給1分,答B、D不得分。(B項“暗示……而這也正是……”理解錯誤;D項“早就厭嫌……”理解錯誤,從小說中看,阿熳并無此意;E項“回歸傳統”理解不夠準確。)
(2)原來,阿熳的身心被快節奏的生活吞噬著,內心緊張焦慮,終日神思恍惚、心緒不寧,所以睡眠時常常做夢;后來他放慢了生活的節奏,感覺身心舒泰,心境安適,怡然自樂,因此也就沒有夢了。(6分,分號前后各3分,意思對即可)
(3)①有能力。在公司深受上司賞識,被重用,受獎勵。②勇于改變。在追求快的時代自覺放慢人生的腳步,改變生活的方式。③性情寬和,不急不躁。慢慢地騎車上班,被人催促微笑避讓。④沉靜淡定,豁達從容。被女友甩了之后,沒有像人們期望的那樣痛苦欲絕;面對同事們的各種揣測誤解,也不做任何解釋。⑤舍己救人。在路上飛身撲救遇險少年,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6分;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任意三點、意思對即可)
(4)①豐富塑造人物的角度和手法,側面烘托阿熳的形象。如通過寫女友因對他不滿而與他分手,側面表現了阿熳堅持“慢生活”的決心和他的不被理解;用周圍人對阿熳的過度關注與阿熳的寵辱不驚形成對比,突出了阿熳閑適心態的難能可貴;通過寫上司對他的賞識,側面表現了他的能力和對公司的責任心。②豐富小說內容。如通過寫同事們對阿熳的種種揣測評議和對他升遷的嫉恨,表現一些人陰暗猜忌的心理和喜歡搬弄是非的習慣,增加了小說的豐厚感(反映現實生活的深廣度和現實感)。③突出小說主題。通過寫穿行窄巷的騎車人起初對阿熳慢行的不滿、怒斥,到對他悠閑騎行的嫉妒,到受其感染也悠然慢行,肯定了阿熳的生活方式,突出了小說倡導慢生活的主題。[8分;答出一點給3分(其中“觀點”1分,“具體分析”2分;“觀點”①分號前后的“具體分析”答出任意一個即可),答出兩點給6分,答出三點給8分,意思對即可]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1)答D給3分,答A給2分,答B給1分;答C、E不得分。(B項“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師們請教”表述不嚴謹;C項“為新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評價不當,原文只肯定了其對新詩的創作熱情,并未言及對新詩的貢獻;E項“秉承伯父君碩先生的教育方法”文中無據。)
(2)①在文史研究尤其在古代詩學的研究方面成績卓著,與沈祖棻合作出版《古典詩歌論叢》;②對古代文學研究在方法論上作出重要貢獻,嘗試將批評與考據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研究古代文學的新方法;③“發憤著書”,在“__”結束后陸續推出了十多部蘊含飽滿的生命激情和達到不凡的思想深度的著作。(6分;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對即可)
(3)①選材上,緊扣傳主的學者身份,側重敘述傳主的求學歷程、學術成就及學術研究方法。②寫法上,敘述與評論結合,文章在敘述程千帆求學經歷、學術成就等的同時,也對相關內容給予了精當的評價。③主要以時間為線索組織材料,重點敘述了傳主在學術道路上不斷學習、成長、成熟并取得成就的過程,條理清晰。④語言質樸,富有書卷氣,感情飽滿而深沉。(6分;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任意三點、意思對即可)
(4)①這句話是對全文內容的概括,表達了作者對程千帆的學術成就和精神品格的高度贊美。②作者將程千帆比作“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程千帆在經學、史學、文學批評史、治學方法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貢獻,堪稱“大家”。③作者將程千帆比作“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程千帆在長達二十年的迫害打擊中,不消沉絕望,而是堅持發憤著書的堅韌品格。④“這棵大樹深深地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的土壤中”指程千帆能在學習過程中轉益多師,博采眾長,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還具有現代學者的新思維,能與時俱進。(8分;答出一點給3分,答出兩點給6分,答出三點給8分,答出任意三點、意思對即可)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3.B(“名不虛傳”指傳出的名聲不是虛假的。“實至名歸”指有了真正的學識、本領或功業,自然就有聲譽。“名副其實”指名聲或名義和實際相符。)
14.A(B項搭配不當,應改為“實現了……零的突破”;C項偷換主語,應改為“節目組力求把該節目打造成一席特色鮮明的文化盛宴”;D項語序不當,應改為“在規范慈善組織設立運營、開展慈善服務、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等方面”。)
15.B(A項、C項與前文銜接不緊密;D項與后文銜接不緊密。)
16.評分標準:能指出具體的人或群體,1分;理由合理、充分(2條以上),2分;句子流暢、無語病,1分;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1分。
17.①就詐騙途徑而言,PC端都是“社交工具”排第一(,其次是“購物網站”);手機端都是“詐騙短信”排第一(,其次是“釣魚網站”);②在PC端,“社交工具”“游戲網站”對青少年的詐騙威脅明顯大于成年人,“購物網站”對成年人的詐騙威脅遠大于青少年;③在手機端,“詐騙電話”對青少年的詐騙威脅要明顯大于成年人,“詐騙短信”對成年人的詐騙威脅遠大于青少年。(6分;答出一點給3分,答出任意兩點、意思對即可)
六、寫作(60分)
18.參照2015年高考作文評分標準。
參考立意:
(1)從贊成的角度看:
①教室是學習的地方,學生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學習。而很多學生每天花在玩手機上的時間已經很多,不能再把寶貴的課堂時間浪費在玩手機上,收手機有利于學生上課集中注意力,減少學習時間的浪費。
②尊師重道,是傳統美德。老師在講臺講課,學生卻在下面玩手機,這是對老師、對學問的一種不尊重。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強制不自覺的學生交出手機。
③“自律”雖重要,“他律”不可少。“交手機”正是通過“他律”來培育學生的“自律”意識,讓學生的目光從屏幕回到黑板的有益之舉。
④不少學生玩手機成癮,甚至到了手機不能須臾離手的地步,校方采取強制收手機的手段,是不得已的選擇,這至少可以讓一部分學生暫時擺脫手機的誘惑和控制,把注意力放到學業上。
(2)從反對的角度看:
①“強制收手機”有違大學自由民主的風氣。大學教育不是應試教育,沒有必要采取整齊劃一的手段強制學生學習。而應創設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自主發展,多樣化發展。
②“強制收手機”是對學生自律能力的不信任。大學生已經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上課玩手機究竟是弊大于利還是利大于弊,他們自有判斷,因此,不宜采取強制措施收繳他們的手機,而應引導他們自覺專心聽講。
③“強制收手機”治標不治本,學生的注意力之所以不在課堂,其原因可能是課程沒有吸引力,或者學生自身缺乏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生不想學、不愿學,收手機也仍然不能讓他們專心學習。因此,對課堂玩手機的現象,必須深入了解原因,對癥下藥,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④外因必須借助內因才能真正發生作用,如果不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則“強制收手機”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帶來更大的弊端,比如讓一些學生把心思轉移到怎么對付這項舉措上,如用模型機冒充手機或準備多個手機來應付等。
⑤通過收手機來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活動上,簡單粗暴,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千差萬別,是用一刀切的行政管理來代替因人施教。
(3)從綜合的角度看:
讓學生專心于學業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讓學生課前上交手機的做法值得商榷。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殷侑,陳郡人。殷侑年幼時,立志努力學習。等到長大成人,通曉經書。貞元末年,憑借精通《五經》科舉登第,他精通歷代禮制沿革。元和年間,多次升遷后任太常博士。當時回紇請求和親,朝廷于是命令宗正少卿李孝誠奉命出使宣布朝廷的旨意,讓殷侑任副職。到達回紇的朝堂后,可汗起初接待殷侑一行唐朝使者時,擺出了大量手持兵器的士兵,還要唐朝使者向他稱臣而且他也不予答拜。殷侑一直站立著不動,(直到)宣布朝廷的旨意完畢,可汗責備他傲慢,揚言要扣留他而不讓他回朝。同行的人都很恐懼,殷侑對回紇的使者說:“可汗是我們唐朝的女婿,要坐著接受唐朝使臣的禮拜,是可汗失禮,而不是我們使臣傲慢。”可汗畏懼他的直言,最終不敢脅迫。后來殷侑升任諫議大夫。凡是有關朝廷的得失,他全都加以陳述論奏,(終)因言辭激烈切直,而被調出京城任桂管觀察使。(后又)召入任衛尉卿。文宗即位不久,滄州李同捷叛亂,而王廷湊也幫助叛逆者,打算派兵攻打鎮州,(文宗)下詔叫五品以上官員到都省共同商議對策。當時皇上堅決要打敗叛賊,宰相不敢有異議,唯獨殷侑認為王廷湊在河朔再次叛亂,雖然他依附兇惡之徒,但仍沒有明顯的表露,朝廷應暫且容忍,專一討伐李同捷。文宗雖未采納殷侑的建議,但是還很贊賞他。太和四年,加授他檢校工部尚書、滄齊德觀察使。當時大的戰亂之后,遺棄的尸骸遍野,荒寂沒有人煙。殷侑剛到任,只有一座空城而已。殷侑過艱苦的生活,吃清淡的食物,和士卒同勞共苦。一年以后,流民們用襁褓背負嬰孩返回。殷侑上表請求借貸耕牛三萬頭,來提供給流民,于是皇帝下詔度支賜給他綾絹五萬匹,用來購買耕牛供給流民。數年之后,這一帶人口增長,糧食還有了盈余,人們也都不再逃亡了。當初,這里有州兵三萬,全部靠度支供應給養。殷侑治理一年而賦稅的收入就能自己供應給養的一半,兩年后給養費用全部自給自足,(殷侑)請求度支停止供給。殷侑還多方面鼓勵百姓耕地種田,當地的百姓和官吏都很高興,上表請求為他立德政碑。因功加授檢校吏部尚書。六年,殷侑被召入授任刑部尚書,充任鄆曹濮觀察使。自從元和末年以來,朝廷收復了李師道十二州,又將其分為三個潘鎮。因朝廷致力于安撫不馴服的官兵,所以將賦稅的收入,全部留在地方用于供養其軍隊,連一貫錢一尺帛,也不上交朝廷。殷侑認為除軍需之外財物有多余,卻仍不上交賦稅,那就是非法行為,于是上表請求自太和七年起,每年向上交納兩稅、榷酒等錢十五萬貫、粟米五萬石。開成三年(殷侑)去世,(朝廷)追贈他司空的官銜。
猜你感興趣:
1.2017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模擬題帶答案
2.2017年高三語文模擬檢測試題及答案
3.2017高三語文高考前模擬考試題帶答案
4.2017屆高考一輪復習語文試題附答案(3)
5.2015-2016學年高三語文期中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