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高三語文第三次模擬考試題帶答案
鹽城市高三語文第三次模擬考試題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市”的本義為市場,與”城”不同。早期的“市”多在野外或井邊,故有“市井”之稱。而我國的“城”約產生于原始社會后期,最早只是政治性質的城堡,與“市”并沒有什么直接聯系。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由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內便有“市”的設立。“城”的存在,為“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市”的發展,又促進了“城的發達。“市”在我國“城”中出現,長期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實行的是“坊市制”。
在先秦文獻中并無“坊”名,當時城市居民聚居組織的基本單位為“里”。“里”原是農村的一種聚居組織的基本單位。當時為了防止盜賊的攻擊,采用這種四面筑院墻的封閉聚居形式。從先秦起,這種稱“里”的組織形式在城市中長期存在,有時稱作“閭里”或“閭”,秦漢仍因之。從晉代開始,城市居民住區正稱仍為“里”,但有時又稱作“坊”。《元河南志》卷二《晉城闕宮殿古跡》所引《晉宮闕名》中,有“諸里”和“諸坊”的名稱。到北魏時的洛陽,全城有二百二十“里”,也作二百二十“坊”。這“坊”字,即源于“防”的別體。從隋開始,“里”改稱為“坊”。
所謂“坊市制”,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個限定的范圍之內,“市”與“坊里”一樣,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圍墻,并開有市門。如唐長安皇城前東、西兩市,各占兩坊之地,平面近正方形,每面各開二門,有道路相通,形成“井”字形相交。唐代的市場交易限定在市內進行,并限定交易時間。
在“坊市制”下,一般居民出入坊里,必須經由里門,不許直接臨街開門。如漢代規定只有“甲第”——統治階級中顯要人員的宅第,才能“當道直啟”。唐代則明確規定:“非三品以上及坊內三絕,不合轅向街開門。”當時街上沒有“街鼓”,天明和落日,坊門隨街鼓聲而開閉。
在市民居住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許開設商業店鋪和手工作坊的。但在“市”周圍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業者居住,所以有例外。如東市南面的宣平坊中有賣油者,升平坊北門旁有胡人鬻餅之舍,西市東面的延壽坊中有鬻金銀珠玉者。
唐代中葉以后,由于城市商業經濟繁榮發展的需要,古典的坊市制逐漸被破壞,在一些城市內開始出現商貿活動,有的甚至破壞城墻而臨街設店。到肅宗至德年間,人們紛紛穿破坊墻而臨街設鋪。這樣,舊有的古典坊市制開始瓦解,新的“坊巷制”逐漸形成。
約在宋仁宗末年,“坊巷制”完全取代了過去的“坊市制”,即“街巷”成為城市居民實際聚居組織的基本單位,而“坊”僅作為名稱被保留下來,其本意已完全喪失。直到近代,城市中一些弄堂、胡同仍稱“某某坊”。這是因為人們依然習慣以“坊”作為雅稱,而一般市民則以“街”“巷”相稱。
(摘編自杜瑜《由坊市到坊巷》)
1.下面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中國古代,“城”與“市”最初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市”的本意為市場,是商品交易的場所;“城”約產生于原始社會后期,最初為政治性的城堡。
B.“市”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隨著城中人口的聚集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加而產生,長期被限定在城中一定的區域。
C.“城”與“市”相互促進。“城”中人口聚集帶來的消費需求,為“市”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而“市”的發展又為“城”的繁榮提供了條件。
D.“市”與“坊里”一樣都是方形的,四面筑有圍墻,有門與外面相通。有的“市”面積比“坊”大一些,里面道路縱橫。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先秦時期的“里”,原是農村的一種封閉式的聚居形式,其目的是防止盜賊,后來成為城市中的一種居民聚居單位。
B.唐朝時城市中稱為“坊”的居民聚居區,在秦漢兩代有時稱作“閭”,在晉代“里”“坊”并稱,而近代城市中的“坊”,實際上指的是街巷。
C.在唐初長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開設商業店鋪和手工作坊,但商人和手工業者則可在所居住的坊里開店經營。
D.在坊市制下,市場交易有限定的區域和時間,居民出入坊里亦有規定的路徑和時間,“當道直啟”只是少數人才享有的特權。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坊”是“防”的別體字,可見“坊”有“防守、防備”之意,這跟“里”以筑墻防備盜賊的內涵一致。這應該是“里”改稱“坊”的一個原因。
B.坊市制是古代政府運用權力人為塑造城市格局的體現,能使城市布局井然有序,但也讓市民生活受到諸多限制,比如不能自由開店,不能夜晚行街。
C.坊市制的瓦解和坊巷制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這一過程發端于唐代中葉以后的肅宗至德年間,大約完成于北宋仁宗末年。
D.跟坊市制相比,坊巷制更有利于商業經濟的發展繁榮,使居民生活更加自由便利,使城市更有活力,但也使治安管理的難度更大。
鹽城市高三語文第三次模擬考試題二、古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殷侑,陳郡人。侑為兒童時,勵志力學。及長,通經。貞元末,以《五經》登第,精于歷代沿革禮。元和中,累為太常博士。時回紇請和親,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誠奉使宣諭,以侑為副。既至虜庭,可汗初待漢使,盛陳兵甲,欲臣漢使而不答拜。侑堅立不動,宣諭畢,可汗責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行者皆懼,侑謂虜使曰:“可汗是漢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禮,非使臣之倨也。”可汗憚其言,卒不敢逼。遷侑諫議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陳論。以言激切,出為桂管觀察使。入為衛尉卿。文宗初即位,滄州李同捷叛,而王廷湊助逆,欲加兵鎮州,詔五品已上都省集議。時上銳于破賊,宰臣莫敢異議。獨侑以廷湊再亂河朔,雖附兇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專討同捷。文宗雖不納,深所嘉之。大和四年,加檢校工部尚書、滄齊德觀察使。時大兵之後,遺骸蔽野,寂無人煙。始至,空城而已。侑攻苦食淡,與士卒同勞苦。周歲之後,流民襁負而歸。侑上表請借耕牛三萬,以給流民,乃詔度支官名。掌管全國財富的統計與支調。賜綾絹五萬匹,買牛以給之。數年之後,戶口滋饒,倉廩儲藏谷米的倉庫盈積,人皆忘亡。初州兵三萬悉取給於度支侑一歲而賦入自贍其半二歲而給用悉周請罷度支給賜而勸課多方民吏胥悅上表請立德政碑以功加檢校吏部尚書。六年,入為刑部尚書,充鄆曹濮觀察等使。自元和末,收復師道十二州為三鎮。朝廷務安反側,征賦所入,盡留贍軍,貫緡尺帛,不入王府。侑以軍賦有余,賦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起大和七年,請歲供兩稅、榷酒等錢十五萬貫、粟五萬石。開成三年卒,贈司空。
(節選自《舊唐書•殷侑傳》)
[注]度支:官名。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與支調。三鎮:此處指鄆、曹、濮三州。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初/州兵三萬/悉取給於度支/侑一歲而賦入/自贍其半/二歲而給用/悉周請罷/度支給賜而勸課多方/民吏胥悅/上表請立德政碑/
B.初/州兵三萬/悉取給於度支/侑一歲而賦入自贍其半/二歲而給用悉周請罷/度支給賜而勸課/多方民吏胥悅/上表請立德政碑/
C.初/州兵三萬/悉取給度支/侑一歲而賦入自贍其半/二歲而給用悉周/請罷度支給賜/而勸課多方/民吏胥悅/上表請立德政碑/
D.初/州兵三萬/悉取給於度支/侑一歲而賦入/自贍其半/二歲而給用/悉周請罷/度支給賜而勸課/多方民吏胥悅/上表請立德政碑/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年號是我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名號,文中的貞元、元和、太和、開成都是皇帝年號。
B.河朔的“朔”與朔漠、朔風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還指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C.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員原來說的官銜上增加某種榮譽稱號,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權。
D.榷的意思是專營、專賣,榷酒是我國封建證券實行的酒類專賣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制度。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殷侑少年立志,學有所成。他兒時即立志努力學習,長大以后通曉經學,精通歷代禮制沿革,貞元末年科舉登第,后多次升職,任太常博士。
B.殷侑堅守氣節,不懼威嚇。在奉命出使回紇時,面對回紇可汗的盛兵以待和無理要求,他毫不畏懼,直言可汗的失禮之處,最終使可汗不敢威脅。
C.殷侑性格耿直,敢于進諫。文宗即位不久就有地方反叛,當時皇上一心想打敗叛賊,丞相也不敢有異議,唯獨殷侑直言進諫,認為應對叛賊寬大為懷。
D.殷侑體恤民情,頗有政聲。在任滄齊德觀察使時,面對當地民生凋敝的情形,他和士卒同甘共苦,竭力恢復民生,數年之后,糧豐倉實,百姓安居樂業。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侑堅立不動,宣諭畢,可汗責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2)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陳論。以言激切,出為桂管觀察使。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病后登快哉亭(1)
賀鑄
經雨清蟬得意鳴,征塵斷處見歸程。
病來把酒不知厭,夢后倚樓無限情。
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
故園又負黃華約⑵,但覺秋風發上生。
[注](1)快哉亭:位于今徐州東南。本詩是詩人任職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2)黃花:菊花。
8.詩歌的尾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5分)
9.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遠,本詩與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營造和章法結構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蘇軾在《赤壁賦》中,用比喻手法感嘆生命短暫,個體渺小的句子是: , 。
(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寫阿房宮樓閣依勢而建,宮室結構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
(3)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用“ , ”描繪出桃花源人們安逸愉悅的生活,勾畫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作答時必須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大題題號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
鹽城市高三語文第三次模擬考試題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阿熳
龔清楓
阿熳是一個現代都市人,像所有都市人一樣,阿嫚的活力從清晨睜開眼睛那一刻起就充斥他的生存空間,快,作為一種時代標志傾注在阿熳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這種生活就阿熳的年齡,阿熳的能力來說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在公司里阿熳極得上司賞識,格外的傳呼和豐盈的紅包讓同事們煞是欣羨,私下的忌恨那自是不在話下。在人生的另一重大方面阿熳更是得天獨厚。自阿熳參加工作以來,追求他的女子一直絡繹不絕,若挨個兒排起來,怕不有幾十米。這不,眼下就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愛阿熳愛得死去活來,聲言此生非阿熳不嫁。
就這樣一種事業、美人輝映,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人生至境,阿熳卻突然厭嫌起來。阿熳睡眠中時常做夢,惱人的是他越來越感覺白天仿佛如夢,到后來他幾近不能辨別到底何時是夢,何時是現實。腦子里的“莊周化蝶,蝶化莊周”宛如舞池里搖曳的閃光,高山中飄忽的云霧,存在又無可捉摸,每當此時,阿熳就深切地感受到軀體和靈魂被飛逝時間吞噬的痛楚。
最先發現阿熳變化的是阿熳的同事和女友。
在同事們的訝異聲中阿熳賣掉了摩托車,買了一輛自行車。從此,阿熳說話變得慢慢的,走路變得慢慢的,連在公司里做事也變得慢慢的。阿熳的應酬少了,阿熳吃方便面、進快餐店的次數也少了。總之,阿熳的一切都緩慢起來,似乎上帝用慢鏡頭播放他的生活。阿熳最愜意的是騎自行車上班,緩緩地蹬著,悠閑地望著,所有的景物都親切起來。心頭的那份自在抑制不住,沖破身軀的封鎖,憑借微笑向四周舒緩地彌漫。開始阿熳的慢有些生硬,顯示著壓抑,不過漸漸地阿熳的慢就慢得自然起來。
阿熳上班要經過一條窄巷,從這條窄巷穿行的也多是自行車。阿熳的慢突出了其他人的快。有人在后面吼:“沒吃飽啊!你!”或是有人騎車迎面沖來,嚷道:“閃開!閃開!”這時阿熳總是把車盡量踩向路邊或者干脆停下來讓道,臉上是微微的笑。
漸漸地,穿行于窄巷的上班族注意上了阿熳。大家猜想著阿熳遇著了什么樣的好事,何以恁般舒暢、緩慢、大度。幾乎所有的人都忌妒他的悠閑又被他的悠閑征服。也是漸漸地,這條窄巷的車輛組成了兩串長長的緩緩的流動的車隊。有幸跟隨阿熳前后的車主象是感染了阿熳無形的心緒,都將自行車踩得一下一下的,不慌不忙,巷里的氛圍有序而寧靜,阿熳的笑更具魅力。
“阿熳效應”產生以后,阿熳又喜歡上了太極拳和戲曲。每天早晨上班之前,不論風雨,阿熳都要踱到附近文化宮去行云流水、圓轉如意幾番,來回的路上就是他哼唱幾段戲曲的大好時光。
對阿熳最先表示不滿的是阿熳的女友。阿熳記得女友與他分手時說話簡捷迅猛一如以往的他。第一句,“你不要面子,我還要呢?騎破自行車,要我陪你走路嗎?”第二句,“年紀輕輕又是太極拳,又是戲曲,未老先衰,我可看不慣。”第三句,“是你先變,而不是我。拜拜!”說完跨上路邊等候的摩托車后座風馳電掣而去。
人們寄希望的事情并沒有發生,女友的離去,對于阿熳仿佛荷葉上的水珠,風輕輕一掀,不帶絲毫痕跡迅速遁去。阿熳仍是慢慢的阿熳,微笑著,一切都是慢慢的。
同事們對阿熳的變化盡可能作了各方面的推敲評議。同事甲說:“阿熳受到重大打擊,看破世事,心灰意懶,可能最終要削發為僧。”同事乙認為:“阿熳去年出差時順道去過峨眉山,當是得了高人點化,有了些道行,你看他的言行隱隱縈繞著氤氳之氣。”新分配來的同事試探著問:“阿熳精神是否有問題?”同事丁年齡大一些,一向老成執重,反駁道:“幾位脫離現實,胡猜亂測。我看阿熳平時不善言談,城府極深,其中定有名堂,還是先調查再說。”
一年下來,同事們終究不知阿熳為何而變。然而上司是不管阿熳變不變的,上司只看阿熳在公司的價值。阿熳之所以榮升為財務科長,是因為一年來他不僅工作時間沒有出過一次差錯,而且幾次建議采納后都為公司創益不少。當然,同事們在忌恨之余、驚奇之后就又有了新話題,猜想阿熳的人事關或……
阿熳放慢生活節奏后,夢越來越少,現在阿熳已不復有夢。阿熳覺得他的生命好長好長,他的空間好大好大。
阿熳后來還是快過一次,好象積蓄的所有能量都在那一刻突然迸發。當阿熳從自行車上飛身而起,把那少年從車輪下撲出來時,飛馳的車輪同時就壓過他的腰身。阿熳瞬間覺得車輛、行人、樹木、藍天、大地,所有喧鬧,乃至時間、感覺,一切的一切都好慢好慢。他挺滿足地微微一笑,他的最后一個微笑在自行車倒地聲中定格。
慢慢的阿熳匆匆地走了。
那條窄巷中,緩緩而行的自行車隊,至今仍是一道動人的風景。
(選自《2000年度最佳小說》)
(1)下列對這篇小說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的分析和鑒賞,最怡當的兩項是(5分)
A.小說第一段交代了阿熳“現代都市人”的身份及其以“快”為特點的生活方式,“像所有都市人一樣”看似閑筆,卻突出了阿熳這一形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B.小說第三段用“莊周化蝶,蝶化莊周”來形容阿熳不辨現實與夢境的狀態,暗示阿熳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而這也正是他的生活節奏由快變慢的原因之一。
C.小說中多次描寫阿熳的微笑。“微笑”不僅是阿熳的一種表情,反映出他待人接物的態度,也是他內在精神的外化,反映出他的性格修養和心境。
D.人們認為女友的離去會讓阿熳痛苦悔悟,但阿熳早就厭嫌女友的庸俗淺薄、務實善變,因此對她的離去并不在意。
E.小說選取騎自行車上班,改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打太極拳、哼唱戲曲等事情來表現阿熳的“慢生活”,借此倡導了一種環保健康、回歸傳統的生活方式。
(2)為什么阿熳原來在睡眠中時常做夢,而后來不復有夢了?請簡要分析。(6分)
(3)小說在刻畫阿熳這個人物形象時,突出了他的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4)小說中多處寫周圍人對阿熳的態度,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具體分析。(8分)
鹽城市高三語文第三次模擬考試題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4)題。(25分)
程千帆評傳
莫礪鋒
程千帆先生家相當清貧,但卻是一個富有文學傳統的詩書之家。因一家數代皆有詩人。生性穎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詠。程先生十多歲曾在伯父君碩先生所辦的私塾“有恒齋”里讀過數年古書。君碩先生的教育方法與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講授古文時文辭義理并重,而且要求學生用文言文寫文章、日記與學習心得,并練習書法。正是這種嚴格的訓練使程先生具備了閱讀古書和寫作文言文及詩詞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從而對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體會,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詩學的研究中如魚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說程先生在“有恒齋”中的學習僅僅是打好基礎的話,那么他進入金陵大學后就真正躍入學術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饑似渴地吸取營養,學問大進。他在晚年還深情回憶說:“在大學四年中,諸位老師各有專長,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雖任教而不曾講授某項課程的先生們請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轉益多師、博采眾長,在經學、史學、目錄學、文學批評史諸方面積累了深厚的學養,而且學到了大師們的許多治學方法。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紙堆中的舊式學究,他是緊跟時代腳步的新型學者。他的氣質中兼有學者的嚴謹、深刻和詩人的靈性、敏感。雖然他從小就學會了寫作古體詩詞,但在金大求學時卻更醉心于新詩創作。他與同學孫望、友人常任俠等人組織了一個詩社——土星筆會,還辦了一個新詩半月刊《詩帆》。《詩帆》雖然只辦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發表了四十五首新詩,顯示出他對新詩的熱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學術上已經成熟,而且形成了獨特的治學方法。一九五四年,他與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論文結成集子出版,取名為《古典詩歌論叢》。這是程先生詩學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導的治學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書后記中指出:“在過去的古代文學史研究工作當中,我們感到,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和比較重要的缺點,那就是,沒有將考證和批評密切地結合起來……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就嘗試著一種將批評建立在考據基礎上的方法。”應該說,這種方法后來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論中曾得到過許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卻是完全一致的,這是貫穿他一生學術工作的精髓,是他對古代文學研究在方法論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殘酷迫害。但他對祖國的傳統文化有刻骨銘心的熱愛,他堅信自己的學識和能力都是祖國所需要的,總有一天他還可以為祖國服務。
程先生當時雖然不能操筆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進行思考,這實際上就是“打腹稿”式的“發憤著書”。于是,一旦陰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結果就源源不斷地噴涌而出了。他后來陸續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發憤著書”的結晶。他的這些著作是用整個生命鑄成的,這樣的著作所蘊含的生命激情市常態下的論著難以擁有的,它們所達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態下的論著難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一般來說,一個學者在被耽誤二十年后,最著急的事當然是整理自己的學術成果。然而程先生卻把培養學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莊子》的話說:“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在他看來,彌補“__”造成的損失,讓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后繼有人,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懷著虔誠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講壇。他不顧年老體弱,親自為本科生上大課。他的課講得生動活潑,明白曉暢,又邏輯謹嚴,一絲不茍。他傳授給學生的不僅有淵博的知識,更有切實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幾個學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況不允許他再上大課了,他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大教室,轉而以培養研究生為主要的教學任務。
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謙虛謹慎的人,他對于自己的成果總是感到不滿意,而對別人的長處則充分地尊重,這種作風也鮮明地體現在他的教學和學術研究之中。程先生是名滿天下的學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實謹嚴著稱的。但是當他偶然出現錯誤時,卻決不護短,反而聞過則喜。正因為此,當程先生對學生提出要謙虛謹慎的時候,就特別具有說服力。
程先生曾說,別人都愛花,他卻特別喜歡樹。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這棵大樹深深地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雖然經受過無數次的風刀霜劍,卻依然以“柯如青銅根如石”的夭矯身姿屹然挺立。
相關鏈接:
①程千帆,1913年生,九三學社成員,南京大學教授,中國著名教育家,在校讎學、歷史學、古代文學、古代文學批評領域均有杰出成就。
②先生的認真和嚴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學生作業不寫錯別字,是一點也不含糊的。按先生的明確要求,“南京大學的研究生,從碩士階段起,就不允許寫任何錯別字。你們以后寫一個條子向我請假,也要寫正楷字,不許寫文字改革委員會沒有公布的簡化字(但可以寫繁體字),一定要注意語法是否正確,意思是否清楚”。(《程千帆沈祖棻學記》)
(1)下列對材料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程千帆自幼深受家學熏陶,少年時代在“有恒齋”接受的嚴格訓練,更讓他具備了身后的古代文化功底,為他日后的古詩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B.程千帆進入金陵大學之后,轉益多師、博采眾長,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師們請教,從而積累了深厚的學養,學到了大師們的許多治學方法。
C.程千帆既是一位嚴謹、深刻的學者,也是一位靈性、敏感的詩人。他不僅能寫作古體詩詞,還醉心于新詩創作,與朋友創詩社、辦新詩試刊,為新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D.文中寫程千帆常引用《莊子》的話,來表達他希望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能薪火相傳的愿望,這也正是他不顧年老體弱,親自為本科生上大課的思想基礎。
E.程千帆秉承伯父君碩先生的教育方法,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他從弟子們寫的準確、工整和規范抓起,來培養他們一絲不茍的治學精神。
(2)程千帆的學術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6分)
(3)作為一篇人物評傳,本文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4)作者說程千帆“就像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這棵大樹深深地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的土壤中”,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8分)